文/
王垚峰 國慶假期,各大景區迎來旅游商品購物潮。這些商品本應有極強的地方特色,然而不少游客卻發現,一樣的竹雕、一樣的小木刀、一樣的木梳……千百個景區都在賣同樣的“地方特產”,旅游商品同質化、低端化現象嚴重,讓人提不起購買欲望。 賞風景、品美食、購特產,如今已成為出門旅游的“規定動作”。盡管游客對于特色旅游商品的需求與日俱增,卻常常苦于買不到真宗的“地方特產”。一方面,一塊繡了幾朵花的手帕,在南京、蘇州叫“蘇繡”,到了四川叫“蜀繡”,在江西又成了“贛繡”,花樣都相同,就是名字不一樣的情況絕非個案;另一方面,正宗的蜀繡、贛繡等傳統手工技藝卻面臨失傳之虞。可以說,不一樣的景區、一樣的“地方特產”,不僅令許多遠道而來的游客大感失望 ,也給期待提升旅游品質的景區管委會、保護工藝傳統的地方政府提了一個醒。
目前各地的旅游景區,目前絕大多數還只停留在靠賺門票收入的初級開發階段。雖然說為了扭轉這一情行,提升我國旅游商品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水平,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協會等部門和機構連續主辦了六屆中國旅游商品大賽,也涌現了諸如山西麥秸畫、吉林套廬、陜西社火臉譜等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創意商品,但就整體而言,這些文創產品似乎并沒有產生多大的市場影響力,對于當地旅游的開發帶動亦助力無多。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產業化措施不力,沒能有效做好藝術家與企業的對接、景區與市場的合作,以及缺乏必要資金支持、政策傾斜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在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滯后。一家有了某個創意,其他地方蜂擁而起,許多景區的創意旅游商品難以幸免。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其研發文創商品的積極性。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有必要提到與重視文創開發同樣的高度來加以考慮。惟有如此,才能打消景區方面“自己栽樹、他人乘涼”的后顧之憂,避免再出現“景區購物不如去義烏”的尷尬。(作者系媒體人)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