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貴峰 9月20日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發布的《2013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顯示,2013年全國接收國內外社會各界的款物捐贈總額約989.42億元。在經歷連續兩年下降后,我國慈善捐贈已“止跌回升”。(9月21日《南方都市報》) 在連續兩年下降之后,2013年慈善捐贈總額終于“止跌回升”,這當然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亮點。但進一步全面解讀,又不得不承認,除此之外,上述《報告》其實并沒有太多令人振奮的亮點。
如2013年989.42億元的慈善捐助,盡管縱向比較確實“止跌回升”,但進一步橫向比較,事實上仍遠低于慈善事業發達國家的水平。而進一步從具體捐助結構來看,目前我們的慈善捐助狀況同樣難如人意。如據《報告》,“企業捐贈是我國慈善捐贈的主力,約占年度捐贈總額的近七成”,個人捐助僅占17.72% 。而2012年美國個人慈善捐款為2289.3億美元,占總額的72% ,人均捐助約720美元……
與慈善事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慈善捐助不僅總量明顯偏低,而且捐助結構也顯得很不合理,人均捐助數量極為匱乏。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尷尬的局面 ,顯然決不是因為我們中國人缺乏“樂善好施”的慈善之心,真正的癥結在于,目前我們能有效鼓勵人們積極從事慈善事業 、“樂善好施”的制度土壤、秩序生態,實際上還十分貧瘠、匱乏,“捐贈減免稅”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也顯得很不完善。這突出體現在,無論公益組織,還是慈善捐贈者,享受“捐贈減免稅”的條件,都極為繁瑣而苛刻。
此外,日前同步公布的《2014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顯示,我國77% 的公益慈善組織透明指數得分不及格,五成公眾對慈善組織信息披露不滿意。在這種透明度不高、難以贏得公眾信任的現實之下,公眾慈善捐贈的熱情和數量,自然難以充分調動。
眾所周知,從社會收入分配角度看,“慈善捐贈”一直被稱為“第三次分配”。它不僅能夠調節貧富差距,彌補“一次分配”過程中過分逐利而帶來的“市場失靈”和“二次分配”過程中過于依賴強制稅收而造成的“政府失靈”,更具有“厚人倫、美教化”,促進“與人為善”的巨大道德倫理價值。對于具有如此巨大價值的“三次分配”,我們顯然沒有理由不為它的不斷成長、壯大,提供豐饒的制度土壤和良好的秩序生態。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孫瑤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