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聽老人們的"中秋故事":兒時1個月餅8人吃(圖)

2014-09-11 10:28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王京山老人的老伴王和美在剝中秋節要吃的花生。



  

王希芬和老伴一起翻看出國旅游的照片。



  編者按

  這是一片充滿激情的土地,這也是一方飽含故事的空間;這是一個追逐夢想的時代,這也是一處綻放人生的舞臺。在忙忙碌碌的工作生活中,在悠悠歲月的成長歷程中,每個人會所見所聞,甚至親身經歷很多事。這其中,有些事會深深印在腦海里,供你一生不斷地回憶。你的身上,有哪些值得回味的印記?你的身邊,又有哪些值得講述的故事?本報開設的《茶座—中韓故事匯》今起就邀請您來講故事。你的人生,你的故事,你的精彩。你可以通過撥打電話:18615359160,或者投稿至郵箱:zhonghannews@ 126.com 等方式來講述自己的故事。首期我們先聽聽三位居民講的“中秋故事”吧。

  “小時候過八月十五的時候,大人就拿出一個月餅,用刀把月餅平分成8份,兄弟姐妹8個人,一人一小塊兒,每個人都拿在手里舍不得吃,吃一點兒留著待會再吃。”9月4日,王京山老人在回憶起童年時代的中秋節時如是說道。

  家住南張社區的王京山老人今年77歲,據他回憶,童年時代他家里生活非常貧困,每到中秋節的時候,最期待的就是可以吃到月餅和節日大餐。那時的月餅是奢侈品,全家也只有幾個,為了給孩子們解饞,大人們會特意拿出一個月餅分給小孩兒吃。王京山兄弟姐妹8個人,一個小小的月餅要分成8份,每人只能分到一小塊兒,即使這樣,大家也都不舍得很快吃完,而是吃一小口就留著待會再吃。

  據王京山介紹,那個艱苦的時代 ,不逢年過節的時候只能就著玉米餅子,全家人圍著一大盆燉菜,悶著頭苦吃,一個季節可能天天都吃一種菜,基本不換花樣,玉米做的餅子很粗糙,不好下咽,但是為了填飽肚子,吃膩了也得吃,不好吃也要吃,所以就特別期待著中秋節的節日大餐。所謂的“節日大餐”,就是中秋節當天的晚餐,這頓晚餐會比平時多上一兩個菜,主菜就是一道加了肉的菜。家里的大人會專門去買一斤或者半斤的豬肉,回來用新下來的芋頭炒著吃,再配上兩個時令蔬菜,“感覺好吃得像是順著嗓子眼往里爬一樣,我們那會每個人都像餓了很久一樣,一頓飯吃下來,個個都撐得肚子溜圓。”王京山說。

  辛苦了大半年的大人們偶爾會犒勞一下自己,喝一點兒自己家里釀的地瓜酒,或者拿些地瓜干去酒廠換一點兒白干酒,就著一口小酒,吃一頓佳肴,一個中秋節過得有滋有味的。

  王京山說:“還是現在幸福啊,現在條件好了,大家都能在八月十五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用擔心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王京山的老伴王和美也表示,“跟以前的中秋節比,還是現在過得開心,現在不愁吃喝,平時不在身邊的子女在中秋節的時候都回來團圓,大家圍著一張桌子吃飯,感覺真是太滿足了。”

  文∕圖  本報見習記者 徐抒彥 通訊員 張妮

  和鄰居一起過節也很好

  凱旋山莊居民王希芬雖不能和孩子團聚,但也不孤單

  兒子常年在外不能回家過節,使家住凱旋山莊的王希芬略感冷清,但幫著社區籌辦鄰里之間的中秋節百家宴,讓濃濃的中秋節氛圍又回到了她的身邊。近日,王希芬向記者講述了她的中秋節。

  “兒子在外資企業工作,去年在武漢,今年在連云港。”王希芬告訴記者,由于常年奔波在外,兒子很難抽出時間來陪她過節,“今年中秋就我和老伴兩個人一起過。”

  無法全家團聚共度良宵,讓王希芬每每想起“中秋節”心中就酸溜溜的。雖然節前兒子都會送禮物,平時也會通電話問候,但是每年中秋看到別人家團聚在一起其樂融融,王希芬的心里還是有著說不出來的羨慕。

  “現在的社會與原來不一樣了,都要到處奔波,為了事業,總得多少有所犧牲。”對于兒子工作的繁忙,王希芬非常理解,“我覺得兒子的事業和他自己的家庭是最重要的,我們只要鍛煉好身體,少給他添點麻煩,讓他能全心全意地工作,這就是我最想要的。”王希芬說 ,每當自己這樣想想,心里就寬慰了很多。

  記者了解到 ,退休后的王希芬又走上了麥島家園居民服務工作站的崗位,而社區近年來舉辦的“家園居民團聚在中秋”百家宴,使這濃濃的鄰里情填補了不能與家人團聚的遺憾。

  文/圖  本報見習記者 劉愷琦

  小時候月餅要用糧票換

  埠東新型社區居民辛克欣講述兒時中秋節故事

  月餅,是中秋節百姓餐桌上必備的食品,月餅承載了人們對闔家團圓的美好愿望。但是在四五十年前,月餅可不是像如今這樣隨處可以買到,月餅在當時可是一種奢侈品。9月4日,記者就聽家住埠東社區的辛克欣老先生講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家過中秋節用糧票換月餅的故事。

  今年62歲的辛克欣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埠東人,記者是在埠東新型社區舉辦的中秋團圓宴上認識的他。他個子不高,國字臉,戴著一頂白色鴨舌帽,顯得很年輕,在宴席上,他并不怎么說話,只是笑呵呵地看著大伙吃東西,侃大山。他告訴記者,之前的中秋節都是在家里與孩子、孫子們一起過的,這是他第一次在家外面參加中秋團圓宴,感覺很開心。

  說起幼時過中秋節的故事,辛克欣立即打開了話匣子。“小時候家里人很多,每到中秋節的時候都是家里老人、小孩聚在一起過。當時家里條件都不好,烤幾個芋頭,弄幾個小菜,陪大人喝幾杯小酒,就感覺挺恣的。”他輕抿了一下杯中的酒水,接著說道,“在我年輕的時候,月餅是供應品,是家里人用糧票換領的,我們家能分到兩三個,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我們幾個小孩兒分著吃。”

  辛克欣告訴記者,雖然當時他家是用糧票換的月餅,但是當時月餅也可以用錢買,要加一毛錢,八毛錢一個,相對就貴了一點 。“月餅在那時候可是奢侈品,而且月餅主要是五仁餡的,里面都夾著冰糖和青紅絲,做得沒有現在的月餅好吃,但是當時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說到這,辛老止住了話匣子,深深地嘆了口氣,“還是如今的日子好啊。”

  本報見習記者 孫嘉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