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薛易 9月9日下午4時30分許,鄭州市一輛919路公交車行駛至中原路秦嶺路路口時,車上一名老人突然倒地猝死。車上乘客稱,老人之前曾因讓座問題與一名小伙子發生爭執,并動手打了小伙子四個耳光。目擊者稱,小伙子并未還手。在小伙子下車之后,老人仍情緒激動,后來昏倒。老人家屬接受急救人員詢問時稱,老人患有心臟病。 “坐公交車為老人讓座”,這作為一種道德已被大力提倡了幾十年。然而在近年來,一些老人和年輕人卻屢屢因讓座問題而發生爭執。因一個座位搭上一條人命,9月9日發生的這一幕,無疑是最為悲催的結局。當此際,更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思考這一令人糾結的問題。
有人說,讓座的問題反映了如今社會的道德淪喪,對此我實在不敢茍同。罵人從來都解決不了問題,戾氣反而會增加悲劇發生的幾率。
讓座糾紛的關鍵在于部分老人和年輕人的認識錯位。一方面,在某些老人的頭腦中,早已形成年輕人“讓座理所當然,不讓座可恥”的錯誤觀念,由此才會堂而皇之地要求對方讓座;另一方面,則是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希望在座位上休息,同時權利意識日漸覺醒,堅信“讓可以,但你不能搶”,對對方實施的道德綁架極為反感。于是,雙方都不讓步,沖突一觸即發。
想要減少沖突,需要一個能夠起到調解作用的環境。無論是整個社會,還是作為沖突直接發生地的車廂,都應該有這樣一種調解的氛圍。客觀來說,在這種二元對立的格局中,老人是理虧的,但如何讓他們明白自己理虧,這是一個問題。首先,應該有人告訴老人,讓座從來就不能強迫,“讓”是美德,“不讓”是人家的權利。而且,人家不讓座可能有特殊原因,比如身體不舒服等,其次,也要說服年輕人,盡量照顧老人,能讓就讓。回到這次發生的事件,假如當時車廂內,周圍乘客能及時予以勸解,就可能不會發生最后的悲劇。可惜的是,有太多人喜歡袖手旁觀,心里一清二楚,是非分明,寧可發微博吐槽,也不會當場表態,這種看客心理著實要不得。
想要較少沖突,還應該管理好“老弱病殘孕專座”的使用。雖然某些老人理虧,但這折射出的何嘗不是老人對自身權益的一種焦慮?誰都知道,老人在搖晃的公交車上,受傷幾率相對較高,但只要注意一下就會發現,很多公交車上的“老弱病殘孕專座”都被一些年齡并不老的乘客占了,而公交司機也往往視若無睹。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會有更多的老人擁上公交車,必須想辦法讓這些座位真的變成“專座”,這樣也能在老人和年輕人之間建立有效的緩沖區。
老人和年輕人的座位之爭,這是一個本不應該成為問題的問題。無論它是怎樣讓人無語,都不能對雙方進行簡單的標簽化處理。須知,一旦發生問題,誰都無法置身事外。就像新聞中老人的家屬定然悲痛;而那位小伙子,雖然沒有還手,但因有爭執,可能也要承擔法律責任;看到新聞的人也會憤憤難平。雙方因為一個座位而統統淪為受害者,這樣的悲劇沒有人愿意再看到。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