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1家11人4代執教鞭 教師世家見證百年教育變遷

2014-09-10 09:54   來源: 大眾日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王緒等(中)經常與兒媳陰鳳梅(右)、孫媳張茜茜(左)探討教學方法。王佳聲 劉培俊 報道



  本報記者 王佳聲 見習記者 劉培俊

  肥城市桃園鎮王緒等老師一家人,四代共有11人當老師。9月9日,記者走近這家人,看到了一幅跨越90余年的教育變遷縮略圖。

  創辦鄉村女子小學

  王緒等老師今年88歲高齡,但依然耳聰目明,提起母親郝玉鳳當教師的經歷來,神采飛揚。

  “母親一生為教育事業嘔心瀝血,跟教師的緣分從那時就結下了。”王緒等說,除了自己,還有兩個姊妹、妹夫都當了老師。晚輩中一個女兒、兩個女婿,一個兒媳、一個孫媳也都是教師。

  “我母親于1921年畢業于濟南女子師范學校,次年縣立模范小學在肥城老縣城孔子廟南魁星樓成立,我母親當了校長。”王緒等告訴記者,據《肥城教育志》記載,當時小學共招兩個班,學生100人,教員2人,后來學校解散了,父母就在肥城桃園鎮上固留村的老家辦起了女子小學,30多個農村小姑娘湊到一起就開始上課了。

  郝玉鳳則把一生精力都獻給了教育事業,曾輾轉于肥城多所抗日小學,新中國成立之初,郝玉鳳扎根農村教人識字掃盲。1964年離休后,還把當地婦女組織起來,開始了義務識字教學。

  家傳從教見證變遷

  1949年2月,剛剛從泰西公學畢業不久的王緒等就接到委任狀,成了肥城縣立第四區王莊村初級小學教員。

  談起課程設置的變遷,王緒等說,“受歷史時代的影響很深”。在解放戰爭時期,初小一般設國語、算術、常識(包括政治、社會、自然、衛生等)、唱游、美術等為必修科目;新中國成立之初,增設了圖畫、珠算、勞動課程;1952年,國語改稱語文,圖畫改為美工,初小設語文、算術、體育、音樂、美工;1955年增設手工勞動;1958年增設了農業常識。

  王緒等說,現在的教學方式非常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長和素質提升,不像新中國成立初期以“注入式”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老三段”為主。

  王緒等最深的感觸是,現如今教師地位顯著提高了。舊社會的教師地位低下,被稱為“孩子王”、“教書匠”,民謠稱“家有三斗糧,不當孩子王”。王緒等說:“培養的學生有了出息,成了國家棟梁,我覺得值。”

  愛學生是最需要做的

  陰鳳梅是王緒等的兒媳,她剛因膝關節積液及半月板損傷動了手術。這是教師的職業病。

  不少同村人說,陰老師盡職盡責,經常備課忙到很晚,這個村子里凌晨一兩點還亮著燈的,八成是陰老師家。

  談起自己跟父輩最顯著的變化,陰鳳梅覺得應該是課改后的教學方式。聽過陰鳳梅課的人有一個共識:陰老師的課堂就是故事會,在聽故事中就學到東西了。

  為教育事業奉獻了36年光陰的陰鳳梅明年就要退休了,不舍之情促使她將教學經驗不斷傳授給自己的兒媳張茜茜。作為王家第四代教師,張茜茜是桃園鎮初級中學的一名美術老師。“現在,教學設施實現了現代化,教學方式也豐富多彩,而教育水平不能止步于此,我覺得愛學生,走進學生心里,才是老師最需要做的。”

相關閱讀

教師世家 肥城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