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發改委近日發布了《廣州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的征求意見稿。按照《規劃》,到2015年,將實現信用信息市級集中,個人信用檔案覆蓋率達60%;到2020年,個人信用檔案覆蓋率達90%。此外,將通過政府網站、新聞媒體等途徑向社會發布失信者“黑名單”。(8月5日《新快報》)
文/史洪舉 從此前媒體報道來看,黑名單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生活中,如最高法院的失信被執行人黑名單,交管部門的交通違法黑名單,住建部門的惡意欠薪企業黑名單,衛生部門的危害食品安全黑名單等。遺憾的是,很多部門的信用數據僅限內部使用,并沒有實現共享,因此也未能有效約束失信者。
由此類推,廣州此次計劃建立的屬于區域信用體系,在執行中難免遇到類似的困境。更何況,當前社會信用不彰的主要原因還在于法律不健全,違規者從違規行為中所獲收益遠大于成本。廣州市雖然享有立法權,但權力有限,不能與法律和行政法規沖突,更不能作出限制公民基本權利的處罰。
社會誠信的重要性不用贅述,基于此的信用體系建設不僅是社會問題,更是法律問題,需要拿到國家層面來解決。在法律尚不健全的條件下,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的“單兵突進”,更多的是起到試錯的作用。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