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玉勝 4月16日,中山大學歷史系研究生二年級碩士蔡潔挺,在寢室“用自縊的方式”“選擇了離開”。據遺書顯示,自殺原因是“找不到工作,由于畢業(yè)論文未能按時完成而延期畢業(yè)”。(5月4日《新京報》) 對于
大學生而言,“完成畢業(yè)論文”也許是獲得學術認可和拿到教育文憑不可或缺的教育程序,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更是彰顯自身能力和實現成才理想的基礎和前提 。但擁有生命則是包括求學、就業(yè)及幸福追求等在內的人生基礎載體。從這個意義上說 ,所有的教育都應當把對生命意義的“傳道解惑”放在首位,即將步入社會的天之驕子更需首先寫好如何
敬重生命的畢業(yè)“論文”。
人生難免遭遇風雨坎坷,但生命只有一次,任何困難挫折都不能成為放棄生命的借口。蔡潔挺的自縊就是因為其經不住挫折、不善于排解,以致讓郁悶的情緒走向死胡同。透過室友小莊的評價,我們可以看出蔡潔挺內向甚至有些孤僻的性格特點,這或許正是導致悲劇發(fā)生的直接誘因。
不過,無論是動輒使性的“把不住”,還是難以自拔的“想不開”,極端行為的根源都在于對生命敬畏的缺失。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不拿健康與生命當回事的事例并不鮮見。由此看來,強化生命教育、拯救理性回歸,無論是對于在校教育、還是引導為人處世,都具有勢在必行的現實意義。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chuàng)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