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多位志愿軍后人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外,拉起迎接親人回家的橫幅。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的“抗美援朝戰爭館”,是展示志愿軍烈士功績的地方。
館內“志愿軍烈士墻”的上方鑲嵌著29個金光大字:“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的英名和光輝事跡將永遠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志愿軍烈士墻”的中間花環中標明了志愿軍烈士人數:183108人。
這是目前最權威的志愿軍烈士人數。
而根據韓國《中央日報》的一則報道:埋骨在海外的中國軍人
遺骸預計為115217具,其中的114000多具分散在朝鮮半島上。在朝鮮戰場上到底發生了什么?而戰后又因何原因導致犧牲的志愿軍烈士無法回國安葬?
文/片 本報深度記者 寇潤濤
原來都是有名的,現在卻成了無名烈士
“烈士墓地,積土壘有50厘米高,安葬完烈士后,插上烈士牌位。牌位是用桐油浸泡過的,經得起雨淋。”
3月30日,作為當年參與朝鮮戰場志愿軍烈士安葬工作的童志安,向齊魯晚報記者描述當年在戰場安葬戰友時的情形。
不過,幾十年過去后,長期以來風吹雨打的侵蝕,當年桐油浸泡過的烈士牌位早已難尋蹤跡,寫有烈士姓名和單位的軍衣也遭腐蝕。“原來都是有名的,現在卻成了無名烈士……”說起這話,童志安很難過。
3月31日,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尹繼波告訴齊魯晚報記者,由于抗美援朝戰爭參戰的志愿軍部隊多,作戰地域廣,戰場情況十分復雜,大量陣亡的志愿軍戰士就地安葬,難以及時統計烈士數量與姓名,也有不少烈士因受傷后轉運至醫院甚至國內的途中死亡。
至于戰后對烈士的甄別統計工作,尹繼波說:“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國家經歷過一些運動,像‘反右’、‘文革’等。政治運動期間,關于抗美援朝的史料收集和宣傳等受過很大沖擊,遲遲沒有走入正軌。”
據有數據記錄的統計顯示,1954年9月1日,非軍事區雙方戰死人員遺骸首次交換,中朝將200具遺骸移交美方,收回了600具遺骸。這樣的遺骸交換持續近一個月,“聯合國軍”送還的志愿軍遺體,總數超過1萬具。
1958年,志愿軍撤離朝鮮,僅留下一個7人工作小組在板門店軍事停戰委員會負責善后,包括接收在韓國境內發現、轉交的志愿軍遺骸。
韓國1997年創設的國防部遺骸發掘鑒別團發掘出了617具朝鮮軍人遺骸和385具中國軍人遺骸。其中,從1981年到1997年通過板門店軍事停戰委員會送還了43具遺骸。
然而,除少數團以上干部和著名戰斗英雄遺體運回國內葬在沈陽、丹東等烈士陵園外,大部分犧牲者仍安葬在朝鮮半島。
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主辦的《黨史博覽》曾刊文指出,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中,志愿軍突破“三八線”,占領漢城。
此后,在“三八線”以南還進行過第四、五次戰役等多次作戰。因此,志愿軍有相當一部分犧牲在韓國境內。
“三八線”以南的志愿軍烈士遺體,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在三次戰役中犧牲的烈士。1950年冬至1951年6月在第三、四、五次戰役期間,在越過“三八線”進入敵占區作戰時犧牲的志愿軍烈士,部隊在后撤時就地進行了掩埋。這部分烈士的遺體已完全腐爛,只剩下一具骨骸。
二是在金城戰役中犧牲的烈士。1953年7月中下旬,朝鮮戰爭停戰前夕志愿軍發動金城戰役期間,在突破敵防線并向縱深推進時犧牲的戰士,在完成戰役殲敵任務往后撤退時被就地在戰場進行了掩埋。
三是志愿軍戰俘烈士,即在“聯合國軍”戰俘營死亡的志愿軍被俘人員。這些人大都是有名有姓的,而且還有敵方早先交來的被俘人員死亡名單可以印證。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戰事最為激烈的第三、四、五次戰役都發生在“三八線”以南“聯合國軍”占領區。按志愿軍司令部戰后通報,第四次戰役志愿軍共殲滅南朝鮮軍和“聯合國軍”7.8萬人,志愿軍傷亡4.2萬人;第五次戰役殲敵8.2萬人,志愿軍傷亡7.5萬人。
民間與國家力量推動
近年來,民間力量不斷推動著孤懸海外的英靈歸國,國家層面也一直進行著相關工作。
從1997年開始,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尹繼波就一直致力于抗美援朝戰爭的研究。“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建館以來,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統計一個準確的志愿軍犧牲人數。”尹繼波告訴齊魯晚報記者。不過,事實上,自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志愿軍犧牲人數就一直沒有定論。
根據尹繼波多年的研究,自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參戰部隊、地方民政部門開始著手搜集登記志愿軍烈士名單。由于沒有統一統計規范,各個部門統計的志愿軍烈士名單,數字出入很大,涵蓋的內容也有所不同。
“11萬、14萬、17萬、18萬等,這都是近幾年各方面公布的數字。”尹繼波說。
2002年,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加強了征集力量,設專人對烈士資料進行接收、整理。同時,紀念館派征集人員常年出行全國各地,通過各地民政部門收集志愿軍烈士名單。
這一調查最早在2006年有了結果,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公布了準確到“個位數”的抗美援朝烈士統計數字:183108萬人。這一數字,也被記錄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志愿軍烈士墻”上。
除香港、澳門和西藏無報告志愿軍烈士外,其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志愿軍烈士。其中:福建1173人;甘肅1259人;云南1604人;江西3258人;遼寧13374人;山東19766人;吉林18499人;四川21051人;湖南11541人;河北11853人;河南11048人;江蘇8444人;青海56人;重慶9468人;安徽6375人;北京1551人;湖北7183人;廣西3418人;黑龍江8683人;山西5488人;內蒙古1995人;陜西3387人;廣東3307人;海南91人;寧夏441人;貴州2957人;浙江3361人;上海1576人;天津808人;新疆93人。
在犧牲的烈士數量上,四川籍最多,其次是山東。
然而,在抗美援朝紀念館收集的信息中,有部分省、市的志愿軍烈士名單信息不全,如缺少犧牲地、部隊番號、籍貫等;也有些地區只有人名而沒有基本資料。
“除了人數的確認之外,我們需要盡可能將這些信息補充完整。”尹繼波說。
與此同時,2010年8月,苗務才在北京尋找父親戰友時,得知國家正在啟動運回境外烈士遺骸和修繕紀念設施的工作。
2011年8月1日起施行的《烈士褒揚條例》首次出現了有關境外烈士墓的規定:對于境外的中國烈士紀念設施的保護,由國務院民政部門會同外交部等有關部門辦理。
從2011年開始,民政部啟動了全國烈士紀念設施普查工作,并準備到2014年10月前完成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的維修改造。
2011年4月份,國家民政部、外交部、財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墓地設施考察和祭掃代表團,赴朝進行了為期8天的訪問。不久,國家民政部發文,要求邊境省份對境外烈士墓地進行普查。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