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玉勝 貴州大學一位即將畢業的學生小王,從2年前開始,為自己建立了一個“
人脈庫 ”,至今已記錄了200多位他認為會對自己找工作有幫助的“貴人”及聯系方式。此舉引來各方熱議 。(3月 28日《貴陽晚報》)
從大二開始就關注就業“人脈 ”的網絡構建,并將其相關信息“記錄在案”,足見這位大學生的“情商”功底和對提升求職能力的未雨綢繆。盡管有同學將其行為指為“功利心太強”,但在筆者看來,這種注重與人交往 、善于學習他人長處、借機展示自己才干的做法,不失為提升社交能力、自我宣傳營銷的有益嘗試,值得肯定與鼓勵。
自建“人脈庫”,就其意在就業的目的而言,其“功利”色彩或不言而喻,但“貴人相助”未必就意味著拉關系、走后門。如果這些“幫助”只是用于對面試技巧的指點,或對就業職場為人處世的行為指導,又有什么值得憂慮和猜忌的?
誠然,大學生自立于社會并取得事業成功,主要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素質內功。但良好就業環境與和諧人際關系同樣不可或缺,畢竟人不可能獨立于世。懂些為人處世、往來交際基本知識,不僅是走入社會的現實需要,更是生存發展不可缺少的生活能力。將“人脈庫”等同于“關系網”,進而由求“人脈”聯想到招聘“潛規則”,是對“人脈學”的誤讀與曲解。
“人脈”體現的是人的人緣及社會關系。國外的頂尖商學院,從不忌諱對人脈的直白宣示。美國斯坦福研究中心,更是用“一個人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來自關系”的懸殊對比凸顯“人脈 ”的重要性。
也許,小王同學的所謂“人脈庫”,充其量不過是其與人交往的“聯系冊”。因為相識未必相知、人際關系不等于人脈資源。“人脈”如錢財,也需要管理、儲蓄和增值,讓“關系”升格為“人脈”,需要彼此溝通、互利互惠的情感投資與苦心經營,不被對方認可的“單相思”難成“人脈”,以功利性交友的“實用主義”更不可取。而具有真才實學的扎實內功,無疑會給自己的人脈交際增加籌碼和增添底氣。
與其質疑小王同學的“人脈庫”,不如反思當代大學生對“人脈”的觀念缺失和認知偏頗。通過此事,我們應該為大學生對“人脈”積累的意識覺醒而欣慰,更需為大學生的“情商”教育而努力。智商與情商的有機結合和同步發展,才能造就適應社會需要、致力建功立業的有用之才。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