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家風故事:國學大師王獻唐親人講述王家家風

2014-03-02 06:47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三兒媳婦、現年86歲的安可荇女士照顧王獻唐多年,近年一直從事王獻唐相關資料的整理。



  

曾孫王書林家里的書房擺滿了書籍。



  在中國從事文史研究的人,幾乎無人不知王獻唐。從1929年起,王獻唐先生擔任山東省立圖書館館長,任職長達二十余載。烽火硝煙中,他將珍貴的文化古籍護送到四川,用“另一種抗戰”呵護了山東乃至全國的一支珍貴文脈,這一故事被后人傳頌至今。“我公公這一生所做的,是王家家風最好的體現。”在現年86歲的三兒媳婦安可荇眼中,王家人的家風就是敦厚、忠孝、嚴謹、嗜書如命。

  敦厚王獻唐父親因救人離世

  雖然沒有一件儀式感的物件書寫家風,但王家人對于家風的認識出奇地一致。“我家家風首先是敦厚。”王獻唐先生的孫子王福來說 。“家風首先是為人誠實,”曾孫王書林表示:“我從小就接受這樣的教育。”

  在與王家人的攀談中,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故事。“我們祖上是世代相傳的中醫,我的曾祖父王廷霖也繼承了家業,為村里的人看病。”王福來說 ,曾祖父為人和善,配藥、看病從來是親自上門、不收分文。就連他離世,也是為了醫好鄉親的病去東北采藥,“走在了為別人治病的路上”。

  家風讓王獻唐耳濡目染,謹遵祖訓,一生不求仕途功名,醉心于學術研究。“我公公很善良,很實在。”三兒媳婦安可荇說 。上個世紀40年代,安可荇和王獻唐一起生活在濟南,那時候的王獻唐已經是著名學者,可日常生活非常簡單,就連枕頭都打了好幾次補丁,吃穿更是沒什么要求。

  “他沒個架子 ,賣菜的、賣醬油的、賣火燒的,都能跟人家說上話。”安可荇回憶:有次常來賣雞蛋的一個周沒出現,他就去問,得知是家里人眼睛有了病,“說是家里沒錢給看病,他回來就拿錢,給了他30塊錢去看病。”

  忠孝不畏艱險留下山東文脈

  “講孝敬,講愛國,我公公一輩子做的事都是要為國家留住些東西。”安可荇感嘆說:“這輩子為了國家 ,沒一天想著他自己。”

  抗戰八年時間里,怎么保護好山東的文化古籍成為了王獻唐的工作重心。1937年,濟南變成危城,由于擔心館藏善本圖書與文物精品落于敵手,或毀于戰火,王獻唐、屈萬里、李義貴攜帶山東文物精華前往四川的“傳奇”故事上演。

  “過銅山,經汴鄭,出武勝關,凡八日行程,三遇空襲,而抵漢口。”這是一篇文章對過程的回憶。王獻唐一共有四個兒子 ,老大王振華,老二王裕華,離開家上戰場的時候還在念中學。“后來他們去了四川,開始正式參加革命。”安可荇說,老大有次被抓進去,出來了老先生還要讓他繼續干。“革命,就是要革上命啊。”最終,他倆為革命犧牲。

  老一輩的故事在王家流傳,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如今這個年代,已經不需要上戰場“革命”,王家人選擇了另一種方式,比如耄耋之年的安可荇整理了大量王獻唐的資料,尤其是他的一些文史研究著作。“這些都是他一生的成果,也算是國家的。”安可荇說。

  嚴謹認真理愿交志同道合者

  王家人嚴謹,這在記者的采訪中深有體會。每一個細節都細心說明,反復詢問是否完全明白,在他們看來,凡事需要認真。

  “嚴謹是我們家的家風。”王書林說 。“我公公要考證一個東西,晚上睡覺放在旁邊,睡著睡著再起來寫,一晚上四五遍,考證一個字不知道需要考證多久,多少遍,高興地不得了。”安可荇笑著回憶。

  “我祖父曾經頂著各方壓力與郭沫若進行過辯論,在學術問題上,他從不含糊。”這是王福來所言。

  然而,學術上嚴謹的王家人對人卻非常謙和。記者查閱了《王獻唐師友書札》,與王獻唐通信的有蔡元培、傅斯年、董作賓、陳夢家 、謝國楨、橋川時雄等國內外著名學者近300人。

  “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這種家風影響了王家人。“剛認識王書林不久,我對王獻唐的《古代貨幣通考》很有興趣,去王家借齊國刀幣,這秘不示人的物件,他竟然借給我。”青島典藏拍賣有限公司王濤說,這種信任、大氣讓他印象深刻。“我看他是真喜歡古幣,想要研究,所以就借了。”王書林說 ,如今兩人已經成了很好的朋友。

  嗜書如命幾代人書籍擺滿屋

  在記者的采訪中,王家人對書的熱愛令人印象深刻。在大學路美術館的王獻唐紀念館,除了字畫外最多的就是書架上擺放的書籍。王家究竟有多少書?沒有人給出答案。“這種傳統應該是家風中的一種 。”王福來告訴記者。在他的印象里,祖父的房間有十二個大書箱,摞起來靠著墻壁很是壯觀,床靠墻的一面放滿了書籍,墻上是字畫。

  “我公公曾經說自己的書有五萬車,自稱‘ 嗜書如命’。”安可荇說,有了好書欣然忘食,喜不成寐,愛不忍釋。愛書也影響了王福來。“每年我們到濟南看望祖父,他嘴里總是吟唱著唐詩宋詞。”王福來說:“而出門除了好友家 ,就是書店。”

  “有一次祖父帶我到大明湖,他指著湖對面的鐵公祠說 ,咱們的家就在那兒,然后回身指著山東圖書館說 ,這也是我們的家 。”王福來說 ,后來他才知道,愛書的父親將心血和生命都給了摯愛的書籍。他還清楚地記得1960年11月15日,臨終的祖父將他喚到床邊,說的是:“念書,念書,念書……”

  王家人從小接觸的教育就是讀書。王書林也是如此,“不讀書還干什么?”他笑著反問。“我家的書房已經全部擺滿了,每次去外地別的不帶,就帶書回來。”他說。如今,王書林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每到周末,一家四口人的娛樂活動就是讀書和交流心得。

  ■延伸

  青島,王獻唐的第二故鄉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王獻唐和青島有密切的關系。

  王獻唐11歲來到開埠不久的膠澳租借地,入禮賢書院,讀完文科又讀德文科,17歲進入青島德華特別高等專門學堂學習土木工程。

  畢業后不久,王獻唐便應天津《正義報》之邀赴天津,為其翻譯德文小說。二十二歲時任《商務時報》、《山東日報》編輯,后來又以兩報特派記者身份長駐青島。在觀海二路12號蓋了自己的住所,以后又任職于山東大學(當時在青島)。

  雖然很長時間居住在濟南,為山東圖書館的建設進行勞作,但青島是王獻唐的第二故鄉。在王福來回憶祖父的一篇文章中,記述了1957年王獻唐重回青島的畫面。“祖父很高興地摸著我的頭,然后坐在我們的床上,斜倚在折疊起來的被褥上,閉上了眼睛:‘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透過祖父微閉的雙眼,我似乎看到了淚花的閃動。”

  王福來告訴記者,重病的祖父曾經說要在病后回到青島,在嶗山找塊地蓋間小屋,讀書寫字畫畫。這個愿望終于在1992年完成,王獻唐的靈柩回到青島。“祖父可以安心長眠于他喜愛的土地上了。”王福來說。

  王獻唐(1896~1960),字獻堂,初名家駒,后改名王官,號風笙,以字行。生于山東日照市東港區大韓家村一書香之家。

  王獻唐是國內著名的考古學家、圖書館學家和版本目錄學家,精于文字、音韻、金石、目錄、版本,又通典籍,兼長詩文、書畫和印章。著述有《炎黃氏族文化考》、《中國古代貨幣通考》、《山東古國考》、《山左先哲遺書》等50余部,逾千萬字。中國現代著名學者葉圣陶、顧頡剛、夏鼐、唐蘭、張政烺等都曾撰文,稱王獻唐先生是山東近300年來罕見之學者。青島大學、山東省圖書館曾在1995年、2004年、2009年三次舉辦“王獻唐學術研討會”,與會的中外學者一致認定,王獻唐是中國國學大師。文/圖  記者 周曉荷(部分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閱讀

家風 國學大師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