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嶗山眾多的道教廟宇當中,
太清宮是有記載的最早的嶗山道教祖庭,是嶗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觀,始建于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迄今已有2150多年的歷史。幾乎每朝每代都對太清宮進行過修葺,至今還一直保留著典型的宋代建筑風格,這在國內的各宗教建筑中也是極少有的。
全真道教第二叢林
嶗山當地有一句古語:“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嶗山素有“神窟仙宅”之說,也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過去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處機(又稱邱處機)、張三豐等都曾在此修道。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有八篇是以嶗山為背景的,如《勞山道士》、《香玉》等,這些給嶗山涂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太清宮位于嶗山老君峰下、嶗山海灣之畔,是原有道觀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至今香火頗盛,名勝繁多。
前文我們已經講述了張廉夫創建太清宮的經過,在他之后也先后有多位名道為太清宮的建設作出了貢獻。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擴建廟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時期,道士劉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丘處機、張三豐等人在太清宮傳道后,這里成為全真道教第二叢林。
幾經修葺,如今太清宮占地3萬平方米,共有殿宇房屋155間。主體建筑由三座大殿、四座陪殿、長老院及客房組成。太清宮東有八仙墩、曬錢石、釣魚臺等礁礬奇觀。三大殿為三清殿(供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皇殿(供奉神農大帝、伏義 大帝、軒轅大帝)、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四陪殿為東華殿(供奉東華帝君)、西王母殿(供奉西王母)、救苦殿(供奉孚佑帝君,即呂洞賓)及關岳祠(供奉關羽、岳飛)。
三官殿紫氣東來
太清宮內的三官殿是嶗山最早的道教廟殿,為布局工整的三進殿院,大門朝東。在我國北方,絕大多數廟堂的大門都是朝南開的,因為坐北朝南象征著權威。但三官殿則不同,這里面自然有道家獨有的道理。據孫守信介紹,《道藏》中記載,道家的始祖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關令尹喜遠遠看到一團紫氣從東方滾滾而來,他就在路邊迎候,果然迎到老子,于是留請而拜之。老子與他交談,感覺很有緣,于是就送給尹喜兩卷經書,這就是流傳至今的《道德經》。從此,“紫氣東來”就成為了民間迎神求吉的專用詞匯。嶗山是道家仙境,不必講究權勢,在這里把門向東開是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即來到這里的都是神仙高人,而且會帶來吉祥的意思。
據《太清宮志》記載:“勞山太清宮,系于西漢建元元年辛丑,張公諱廉夫所創始也。……來勞山之陽,臨海之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名為三官廟(又名三官庵、三官殿)。”這就是三官殿最初的模樣。三官殿內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實際上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三位部落首領堯、舜、禹。相傳堯時敬天愛民,上應天象,以風調雨順而被后人尊為天官;舜時民風高尚,地不生災,故被尊為地官;大禹繼承父志,因勢利導,治理了空前的水災,所以被尊為水官。
在三官殿的正殿兩側,分別供有“雷神”和“真武”二神。道教中的雷神和雷公不同,雷神的職責是懲罰惡人,是正義之神。真武就是玄武,是四方神之一。傳說天尊出巡時,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天尊被簇擁其中,以壯天威。而選擇單獨在這里供奉玄武,則是因為在四方神中玄武管轄的是北方,而這里地處北方。從宋代開始,皇帝在尊神的同時,又避諱先君或自身的名字,就把玄武的“玄”字改為“真”,也就是現在的真武大帝。有人誤把真武神當成了主管兵事之神,其實真武屬水,水德柔順,滋潤萬物,與雷神相對,一位象征著至剛,一位象征著至柔,正應了道家哲學中“陰陽相生,剛柔并濟”的辯證思想。
太清宮的古樹傳說
與太清宮同樣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不僅僅是古代的殿宇,還有大量的古樹名木。2100多年前張廉夫親手所植的圓柏、蒲松齡筆下的“絳雪”,以及逢仙橋旁的“龍頭榆”,如今都已成為人們來到太清宮必看的景觀。
三官殿前有一棵名為“漢柏凌霄”的奇樹,樹高22米,胸圍3.84米,樹冠東西向13米、南北向14.5米,圓柏、凌霄和刺楸一株三樹,并非嫁接,完全是自然生成。傳說這棵圓柏是張廉夫建三官庵時親手所植,歷經2100多年的風霜,現在是青島最老的古樹。據《青島古樹名木志》記載,最初的“一株三樹”是圓柏上攀附著一株凌霄和一株鹽膚木,后鹽膚木死亡,樹丫間又生一刺楸,于是將“三樹一體”的自然奇觀一直維持了下來。“漢柏凌霄”也不是一直平平安安,柏樹的樹干之間至今還能清晰看到被火燒過的痕跡。據一位導游介紹說,此樹經過兩次劫難,第一次是天災,曾遭雷劈,年代久遠;而第二次則是出于人為,樹上有了馬蜂窩,有人要點火燒蜂窩所以點著了樹干。最終大樹遭遇劫難后都于三年后發出新芽,大難不死,對于第二次著火的講解,導游們卻各有說法—— 有人說是古代當地的父母官發現樹上的馬蜂蜇人,所以派人燒掉,也有的說是文革期間紅衛兵燒的馬蜂窩。記者求證青島史志辦的工作人員,了解到那次火燒是在1973年秋天,好事者用火點燃樹上的馬蜂窩,引燃古柏。后經搶救,1976年重生新葉。三年后鄧小平游覽嶗山時,仰觀漢柏樹冠遮天蔽日,拍拍樹干說:“這個地方很好,單憑這么幾棵大的古樹,就可招引很多人,有條件安排開放,發展旅游業,嶗山要把牌子打出去,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1982年,嶗山風景區成為國家首批審定公布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距離“漢柏凌霄”不遠處的耐冬“絳雪”雖然只有600多年歷史,卻比2100多年的漢柏更有名氣,這要歸功于蒲松齡的那篇《香玉》。傳說,這棵耐冬是明朝嶗山道士張三豐從長門巖島上移植過來的。國內植物學家對這棵耐冬評價極高,認為它是國內山茶樹中最大的之一,屬于國家級的古樹名木,作為青島的驕傲當之無愧。
“摸摸老龍頭,一世永無愁;摸摸老龍尾,做事有頭有尾;摸摸老龍背,長命到百歲。”走到太清宮的“逢仙橋”旁,導游總是會以這樣的開場白來介紹眼前的這棵1100多歲的老榆樹,因其樹形特別,猶似龍頭,被人們稱為“龍頭榆”。此樹高18.8米,樹圍4.1米,據記載是五代時嶗山著名道士李哲玄親手所植。
兩個“萬歲”救了兩道圣旨
2000多年的歷史,數位道教高人的修葺,太清宮內的名石碑刻自然不在少數,而現今保存完好的刻石中最有來頭的要數嵌在三皇殿兩側墻上的石碑。碑上刻著元太祖成吉思汗敕封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龍門派創始人丘處機,令他掌管天下道教教事的圣旨全文。據悉,此碑刻于元代,是隨山派創始人劉處玄受到元世祖召見回嶗山后傳抄,劉處玄飛升后徒弟們抄刻成碑。此碑在嶗山許多碑刻中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能夠完整保存至今,其中還有一段小故事呢。
原青島博物館研究員王集欽在《嶗山刻石紀實》一文中介紹說,20世紀30年代,青島市長沈鴻烈修《膠澳志》時,托曾任山東省政府教育廳長的袁榮叟和趙先生進山普查了一年,記載太清宮共有碑碣19通,1979年只剩兩通(即元太祖敕諭護教文碣、元太祖賜邱長春金虎符文碣,是成吉思汗給丘處機和地方官員的圣旨。這兩塊碑刻的文字大意是,讓丘處機總領天下道教,皇帝所有的城池,丘處機都可以居住,官府都要給他以保護和方便,他所主持的道觀都不派差、不納稅,其中很重要的一句話是金虎符文中的“真人到處如朕親臨”。由此可見,當時丘處機極受成吉思汗的尊敬。)鑲嵌在三皇殿門外兩側,都是用鑿刀刻在60厘米扁方的黑色大理石板上,天樂道人李道謙書,刻工精細。癸未年為公元1223年,距今近800年。這兩通碑刻是研究元代宗教政策的珍貴史料。文革中“破四舊”,山中所有廟宇的碑均被砸,只有這兩通碑記保存下來,有心人在上邊用紅油漆寫了“毛主席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兩條口號,無人敢砸,幸免于難。
嶗山十二景之“太清水月”
太清宮前面的海灣,稱為太清灣。每當夜色降臨,海上碧波蕩漾,宮中傳來悅耳的鐘磬之聲,引人無限神思。如正好趕上月圓,見那一輪玉盤從海上慢慢升起,在明月離開海面的一剎那,眼前美景會讓人如臨夢境,這就是被稱為嶗山十二景之一的“太清水月”。翻閱史籍,在清乾隆年間以前,少見關于“太清水月”的描述,民間傳說也是鳳毛麟角,遠沒有太清宮受先人青睞。“太清水月”首次在古籍和傳說中亮相,卻是和清朝宰相劉墉有關。
因耿直無私,劉墉遭到奸臣排擠,被乾隆削職為民。相傳劉墉丟官后,來到嶗山青山村小住,被這里的山光水色所吸引,并與青山村的道長結為摯友。在被道長留宿太清宮飲酒賞月時,劉墉觸景生情,揮筆寫下了“太清水月”四字,從此,賞月勝景以“太清水月”為名,逐漸為世人熟知。
如今,在太清灣入口的懸崖上刻有“太清水月”四字,字高70多厘米,為書家所推崇。凡到太清宮游覽,導游均會娓娓道來這段歷史,如數家珍。但記者詳查相關資料發現,“太清水月”四個字,實為青島著名書法家杜頌琴于1982年所寫。2004年,央視《國家地理》欄目推薦全國十大賞月勝地,“太清水月”排名第四,聲名從此遠播海內外。文/圖 城市信報記者 黃默(感謝孫守信先生對本文的幫助)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