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貴峰
公安部交管局日前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對目前違反黃燈信號的,以教育警示為主,暫不予以處罰。公安部稱將聽取各方意見,科學論證,進一步細化、明確對違反交通信號燈行為的查處情形和處罰規定。 面對連日來引發廣泛爭議的“
闖黃燈扣6分”問題,公安部果斷以“
暫不處罰”形式叫停,并強調將“聽取各方意見,科學論證,進一步細化明確”,這種做法和態度值得肯定。一方面,此舉彰顯了一種充分尊重和認真對待民意、虛心接受批評,能夠“從諫如流”的行政理性。日前一項網絡調查顯示,有超過80%的網友認為“闖黃燈扣6分”規定“不合理,易造成更多違章和事故”;另一方面,也彰顯了一種敢于直面客觀現實問題,能夠堅持實事求是而不諱疾忌醫的行政理性。
毋庸諱言,“闖黃燈扣6分”新規之所以招致大量質疑,并不簡單因為這一新規屬于“史上最嚴”、人們不愿意“認罰”,而主要在于該新規確實存在許多明顯問題,面臨一系列技術設施準備,以及可操作性、合理性乃至合法性方面的先天不足。比如,“在綠燈變黃燈缺乏提醒情況下,剎不住車”的問題,“禁止闖黃燈,導致黃燈作用等同于紅燈”的問題,“闖黃燈與闖紅燈同等處罰,缺乏足夠公平性”的問題。面對這些明顯問題和先天不足,與其被動倉促地不斷解釋、強求“自圓其說”,甚至硬著頭皮堅持既有問題,顯然不如直截了當、積極主動地承認問題、解決問題。
當然,在充分肯定“闖黃燈暫不處罰”所彰顯的理性價值的同時,換一個角度來審視,這一事后不得已而為之的“暫不”做法,無論是對交管部門還是對其他行政執法部門來說,都未嘗不是一個值得認真總結反思、引以為戒的經驗教訓。
比如,從完善行政立法或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角度看,其中的教訓便集中體現在:在進行諸如“闖黃燈”這樣重要的行政立法和決策之前,相關行政管理部門沒能事先嚴格履行“充分聽取各方意見,科學論證”這樣的重要法治程序。誠然,事后發現問題能及時進行補救,也并不算晚,所謂“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但如果早做準備,在“闖黃燈扣6分”出臺前便能“未雨綢繆”地“充分聽取各方意見,科學論證”,顯然既有利于大大提高行政立法和決策的質量、有效維護其嚴肅和權威性,也有利于充分尊重民眾的知情、表達和監督權,豈不更為合理可取?
事實上,針對行政立法或決策過程應當嚴格履行什么法治程序,我們并不缺乏相關要求。如2010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便明確提出,“制定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產生直接影響的規范性文件,要公開征求意見……未經公開征求意見、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的,不得發布施行”,“凡是有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項目等決策事項,都要進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評估”。
就此而言,此次“闖黃燈”處罰新規,不得不在事后再走“聽取各方意見,科學論證”的程序,實際上也是法治政府建設方面的一個教訓。只有充分認真汲取并最終減少這樣的教訓,“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才可能真正落實。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