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檔案:
徐愛蓮,1950年11月至1953年底,在朝鮮江界俘管團擔任英語翻譯。1927年,出生在青島。1950年11月因表現優秀,被選入部隊來到朝鮮北部的江界俘管團當英語翻譯。榮獲一次四等功,1951年“三八節”模范婦女典型。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徐愛蓮先后到南京無錫和安徽懷遠縣工作,1990年退休,隨后回青島定居。
戰俘辦小報宣傳新生活
在兩年的俘管團工作中,徐愛蓮對中國軍隊優待戰俘的政策感觸頗深,“中國軍隊對俘虜一向優待,從不打罵俘虜,在吃穿上給俘虜的也都是最好的。”徐愛蓮說,“剛開始俘管團里有些同志難免會不理解。但是細想一下,這么做是非常智慧的。中國自古就有‘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說法,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能迅速扭轉戰局,最終以弱勝強,打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除了戰士們的英勇無畏,這種‘心戰’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切都是為了減少傷亡,為了和平。”
“心戰”在當時的作用是立竿見影的,在仁慈、寬厚的對待下,俘管團里的戰俘很受感動,自發創辦了小報《New Life》,講述自己在俘管團里的新生活,表達他們對和平的渴望。小報印刷出來,俘管團的其他同志就想盡辦法將小報撒發出去,同時撒發出去的還有寫著“繳槍不殺,優待俘虜”的宣傳紙條。
“一些外國士兵看到小報和紙條會偷偷藏在身邊,戰敗后就拿著它們,舉著白布來投降。”
1953年,徐愛蓮連續兩次入選“志愿軍歸國觀禮代表團”從朝鮮戰場回國觀禮。如今,83歲的徐愛蓮回憶起來仍感覺無比驕傲。徐愛蓮與其他志愿軍代表和當時任政務院副總理的郭沫若坐一桌。席間,郭沫若很關心地問徐愛蓮怎么會這么瘦,是生病了嗎?“我回答說,雖然我很瘦但是我身體非常棒。”郭沫若微笑著說:那就好,這是革命的本錢。
文/本報見習記者 朱潔茹 感謝青島市檔案館提供資料照片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宋濤]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