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鮮市場上,在售的海鮮種類寥寥可數。
“眼看就要封海休漁了,可到現在還真沒吃上幾口海鮮。”臨近伏季休漁期,不少市民卻連連抱怨:五月本來是海鮮大量集中上市的好月份,但是都到了月底了,市面上的海鮮種類一直都是寥寥可數,價格卻相比往年高出來不少,餐桌上少了“鮮味兒”讓市民普遍感覺沒解饞。記者采訪了解到,受氣候影響,今年膠東海域海鮮減產,漁船也減少出海捕撈次數,導致了今年的海鮮海鮮量少價高。
■
市民餐桌上海鮮少了 “六月份就進入休漁期了,往年五月份的時候海鮮市場上的海貝、海螺、海魚少說也有幾十種,家里是頓頓吃海鮮,今年倒好,去市場上逛逛根本買不到什么海鮮產品。”27日,市南區市民蘇女士翻看日歷發現,不知不覺竟又快到了伏季休漁的時候了,可是感覺整個五月份基本還沒吃上什么鮮海貨。
蘇女士說,往年每到五一前后,大量的海鮮就會集中上市,不僅量足、個肥、味道鮮,價格也是一年當中最便宜的時候,家里的餐桌也就此變得豐盛起來,一家老小都解饞。但今年一進五月,蘇女士就等著下海貨,可幾次去海鮮市場都很失望,“種類太少,價也貴,買不到什么好海貨。”
■
市場量少價高商販喊“餓” 27日,記者走訪市區多處農貿市場發現,除了鲅魚、蛤蜊、扇貝等常見的“大路海貨”外,其他海貨種類的確屈指可數。在黃島路農貿市場,蟹子的叫價是每斤28元、35元、40元、45元,最高的賣到55元,比去年同期的價格要貴15%~20%,而在南山農貿市場,琵琶蝦每斤售價有20元、25元、28元、30元四個價格,比去年也貴了一至兩成。
“干了這么多年海鮮生意,今年是上貨量最少的一年,也是海鮮最貴的一年,生意不好做。”在南山農貿市場,干了七八年海鮮批發生意的韓先生告訴記者,今年以來,他店里的海鮮上貨量比去年減少了50%還多,往年他店里光海魚就將近三十多個種類,今年卻只有十幾種,除了鲅魚之外,刀魚、鯧魚等都很少見,而蝦類、貝類中的一些品種幾乎一直都沒上貨。
供貨不足,價格自然就會抬升,韓老板拿出去年和今年的記賬本給記者對比,牙片魚去年是22元一斤,今年漲到27元一斤;鯧魚從38元一斤漲到43元、45元一斤;八帶去年每斤的最高價也就是30元,今年最高價則為45元。
原因探訪倒春寒讓海鮮減產 量少價高,海鮮生意也就不景氣,韓先生告訴記者,加上運輸、人工、上貨等各種成本,他的利潤空間直縮30%,為了降低成本,韓老板已經辭掉了店里的兩個伙計,并且關掉了一半的活魚水箱。記者在整個南山水產大廳轉了一圈,發現每家批發戶的水箱幾乎都有一半是閑置的,不少商販干脆聚在一起打牌下棋。
靠著大海為啥海鮮還不夠吃呢?記者來到小港碼頭看到,不少捕撈漁船并未出海,而是停靠在岸。
船老大孫師傅告訴記者,今年膠東海域的魚 、蝦、蟹、貝等海鮮的產量減產,從入春后到現在,每次出海的捕撈出水量就比去年同期明顯減少,魚和貝類則最明顯。“今年倒春寒,多大風天,魚蝦蟹子都回游晚,船放出去,回來的收成都不好。”孫師傅說,往年的時候,早上五六點鐘撒下網,到下午收網的時候就滿了,好的時候中午就能滿載而歸,但是今年,經常是到晚上收網,網里的海貨還不到一半。黃海水產研究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倒春寒影響海產品產量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下一步,他們有可能對這個問題做進一步研究。
一方面是收成少,另一方面則是成本提高。“柴油漲價,人工漲價,收成又不好,就越來越不愿意出海了。”另一家漁船的伙計說,很多漁船在衡量了收成和成本之后,都盡可能地減少出海,這才出現了上市海鮮種類和數量下降的現象,市民才會覺得“海鮮這么少”。
文/圖 記者 王媛實習生 丁春花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郭新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