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區(qū)丨可以執(zhí)著,切莫執(zhí)迷
原標題:評論區(qū)丨可以執(zhí)著,切莫執(zhí)迷
高考年復一年,牽動人心。在今年的1291萬考生中,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已經是第N次奔赴高考的戰(zhàn)場,例如,為圓一本夢的56歲成都“高考釘子戶”梁實,這是他第27次參加高考(詳見本報6月5日A08~A10版);復讀14年只為上清華的廣西考生唐尚珺,則是第15次參加高考。他們在考前即成了熱議人物,有人肯定、贊賞他們執(zhí)著追求夢想的努力,也有人質疑他們考上不錯的學校卻放棄入學,一年又一年重復備考是對學習初衷的背離。縱觀這些困在高考里的人生,為理想也好,為執(zhí)念也罷,高考之于我們的意義和目的是什么呢?您認可他們的這種選擇嗎?
淡化一考定終身,讓高考回歸平常
□特約評論員 熊丙奇
從唐尚珺的賬號認證信息看,他是認可自己“為上清華復讀14年”這段經歷,把其作為身份標簽的。而梁實今年已經56歲,每年他都是沖著能上“重本”的希望去的,但結果卻并不理想,這也給了來年繼續(xù)參加高考的理由。
然而,他們的追求都是偏執(zhí)的,如果一直考下去,都沒有考上清華、上“重本”,是不是要考到老呢?尤其是唐尚珺,就是考上了清華,他的命運就真能得到改變嗎?從18歲到33歲,他把14年時間一直用于高考復讀,做重復的刷題與高考應試,考上清華并不意味著他的能力與素質就得到提升,如果完成清華學業(yè),沒有核心競爭能力,未來的職業(yè)與事業(yè)發(fā)展很難說。因此,對于唐尚珺“不考上名校誓不罷休”的追求,輿論應該明確說不,而不是把他打造為勵志典范。
不得不說,社會對高考復讀的心態(tài)是復雜的。有不少人認為高考復讀是浪費資源,刺激教育內卷,尤其是反復復讀,加劇了高考競爭。甚至有人建議限制高考復讀,把考上大學而放棄報到視為不誠信,限制來年報考。可也有人認為,高考復讀是個體的權利,為上更好的大學而努力復讀的精神值得肯定。所以,對于復讀不乏加油之聲。
需要提醒的是,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化走向普及化,高考錄取率已經從不到20%提升到超過90%,本科錄取率也超過40%,不是參加考試次數多,就會考得好。一再參加高考,與其說是追求大學夢,不如說是在“享受”被社會關注的感覺。
當前,對于高考升學與大學學業(yè)發(fā)展,我國社會還存在重大學錄取,輕大學學業(yè)發(fā)展的問題,甚至認為只要被名校錄取就“功成名就”。這種成才觀是落后于時代發(fā)展的。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不能再把考進名校視為成才、成功,對待升學與學業(yè)發(fā)展,要從重錄取到重培養(yǎng),重點關注進大學后能學到什么,能否提升自己的能力,今后有怎樣的職業(yè)和事業(yè)理想。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每個考生都應該以能力提升來規(guī)劃自己的學業(yè)發(fā)展,全社會都應該逐漸淡化學歷情結,淡化高考對轉變一個人命運的作用,讓高考回歸平常。追求學習進步,要從個體能力提升角度作出適合自己的規(guī)劃,而不是以一次次參加考試來實現所謂的自我價值,這種自我價值是頗為虛幻的。
(作者為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尊重每一個執(zhí)著追夢的人
□特約評論員 王奕
這個6月,莘莘學子們迎來人生中的大考。據統(tǒng)計,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達到1291萬人,擠獨木橋的不僅止于應屆的高三學生,還有為數眾多的歷屆學長學姐們。見證奮斗、創(chuàng)造未來,一直以來都是個體、家庭與時代賦予高考的意義。正所謂“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人生不設限,不妨把大齡高考生看作是重新起跑的“少年”。今年56歲、第27次步入高考考場的成都“高考釘子戶”梁實。即使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成為小有名氣的老板,仍沒有忘記自己的大學夢。他的目標非常樸素,期盼著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成為“天天穿著白襯衫,襯衣口袋里插上兩支鋼筆”的大學生。
其實,高考的“難”不在試題,而在于對人意志的磨煉。已經44歲的山西某校校長王世卿,每年和自己的學生一起殺進考場,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高考哥”。擁有研究生學歷的他,每天“加班”一小時練題,奇數年考文,偶數年考理,這樣做已經十余個年頭。他不是為了自己“過把癮”,而是為了更加精準為高考把脈,因材施教改進教學。56歲的神舟十五號航天員鄧清明“備份”25年,37歲的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朱楊柱執(zhí)著追夢十余載,都成功圓夢太空。“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準備,但不允許在任務來臨的時候,我卻沒有準備好。”鄧清明道出了無數追夢人的心聲。
正因為這樣一批批在自己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胸懷夢想、絕不言棄的人,才有了我們今天社會各行各業(yè)不斷創(chuàng)出的佳績和奇跡。也是他們,為努力一屆屆高考人樹立了榜樣。
高考,讓我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并不矛盾,每一個執(zhí)著追夢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但實現夢想的道路有千萬條,也希望奔波在追夢路上的人有更多選擇,把握好人生賦予的機會,不要執(zhí)迷、放下執(zhí)念。
(作者為專欄作家,山東省作協會員,山東媽祖文化交流協會辦公室主任)
知識改變命運,但一考不定終身
□特約評論員 宋守山
高考是一場重要的考試。對國家而言,是一場對人才的選拔;對社會而言,這是一場公平的“比賽”;對個人而言,是成長中一次難忘的記憶。也因此,每年高考都備受矚目,不僅高考作文題會成為6月7日這天的熱點話題,這也包括一些考生的故事,比如那些參加過多次甚至十幾次高考的考生們。然而,無論是何種“執(zhí)著”,應該知道的是,雖然高考對個體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但這種意義不是絕對值。
當然,在一個現代社會中,個體有選擇自身生活方式和人生的自由。這種自由只要是合法的,就理應得到允許甚至是尊重。既然現行法律法規(guī)允許一個人去多次參加高考,那么從理論上來說,考或者不考,參加多少次考試,考了去不去讀,那都是他們的自由,別人無可指摘。但是,如果因此把高考作為人生之中唯一的選擇,就錯誤理解了高考的意義。
高考無論是分高分低,無論是考取了哪一所學校,都只是人生中的一場考試,雖然這場考試的確很“重要”。但相對于一個人漫長的人生來說,又顯得不那么“重要”。畢竟,在此后漫長的人生之中,這樣的考試還有很多。
對高考的重視,是因為“知識改變命運”。但這種對命運的改變,是知識可以讓一個人更為理性,具有更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具有持續(xù)學習的能力。這種改變不是一場考試所決定的,而是讀了一所好大學,意味著你接觸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機會比別人更多一些,獲得更好知識、技能的能力更為方便。這也絕不意味著,你的一生都會被這場考試所絕對改變。高考中獲得的“好成績”,也絕不意味著以后就一定會有一個好工作在等著你,更不意味著此后的人生就多么“輝煌”“圓滿”。而沒有考上一所好大學,更不是一種“失敗”。
與一個現代社會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一樣,一個現代社會更會給每一個個體不斷成長的機會。這種機會意味著,只要去努力、去不斷學習,就能不斷成長,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才能對國家、對社會以及對家庭做出更大的貢獻。而那些認為一場考試就可以決定自己一生命運的想法,又與“躺平”的論調何異呢?
(作者為青島科技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媒介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負責人)
互動留言>>
@維揚書生:
人生的成敗不能以考沒考上大學論,考上大學后碌碌無為的比比皆是,沒上過大學卻事業(yè)有成的不乏其人,沒有考上川大的梁實憑著自己的努力,已經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企業(yè)家就是明證。每個人都應當給自己樹立一個人生目標,并為之奮斗,但是這樣的目標應該是“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理想必須要有,就像每一個考生都希望考上清華北大一樣,但不是每一個理想都能實現。梁實非四川大學不上的執(zhí)著,不但浪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也浪費了大量的資源,這樣的執(zhí)著真不值得。
@南京師范大學潘楨甄:
唐尚珺把自己的人生困在了高考里,有理想,也有執(zhí)念,他需要被尊重和理解,但并不值得世人效仿。因為高考更像一個中轉站,它不是一個應該滯留的地方。高考之外,唐尚珺的“B面人生”面對著許多問題,如母親漸漸老去,自己沒有能力贍養(yǎng);到了結婚生子的年齡,自己只能靠著打零工和復讀學校的補貼過緊巴巴的日子。這些問題被掩蓋在復讀之下,但終究存在著,且一天天變得急迫,終會爆發(fā)。到那時,一切后果都需要唐尚珺自己承擔,他是否承擔得起,是否能不累及家人,這都需要打一個問號。
@李一陵:
通過高考接受高等教育固然重要,但畢竟只是學習的一種形式。不管是否考上了大學,也不管考上了什么樣的大學,都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結果。在終身學習時代、數字化時代,只要有向學之心,就不愁沒有學習的機會和資源。即便是從北大清華畢業(yè),學習仍要繼續(xù)。
話題征集>>
聚焦一周新聞熱點事件,深度思考,理性評述,百家爭鳴,激濁揚清。親愛的讀者,歡迎您參與“評論區(qū)”的話題討論,無論是微言片語還是長篇大論,我們都期待您來一吐為快。
郵箱:bandaobianjib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