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精準扶貧"扶"出富民大項目 農民當上產業工人

2016-06-14 11:02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藏南社區的村民現在可以前往茶園采茶賺錢。



  

已經建成的草莓公社。



  原來南辛莊村是省定貧困村,貧困戶4戶、貧困人口6人,村集體負債44.72萬元,現在的南辛莊村已經超過了周圍的村莊,還帶動周邊村莊也搞起了草莓種植。

  ——大場鎮扶貧辦負責人丁振寧

  投資12億元的食用菌光伏農業大棚項目、引進投資7000萬元的農光互補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引進投資20億元的農業智能光伏發電項目……西海岸新區的不少精準扶貧項目投資數額巨大。

  實際上,通過引進資本、土地流轉的方式建設農業生態園,發展觀光旅游業,已經成為西海岸新區精準扶貧的重要方式。但脫貧不是目的,如何借助精準扶貧的政策整合利用各類扶持政策和資源平臺,帶動新一輪發展機遇,才是西海岸新區各鄉鎮精準扶貧的重中之重。

  ■規劃

  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游


  因為地處偏遠,海青鎮劉黃崖村幾乎被外面的繁華遺忘。和大多數落后的村莊一樣,這里自然環境優越,卻依然留不住年輕人。

  而現在,這些反倒成了優勢。

  “村子土質好、掘地六米就能出水。這里水、土地、空氣都是干凈的,現在我們就靠這些資源來脫貧。”孫瑞亮告訴記者,他是青島市旅游局派駐到海青鎮劉黃崖村的“第一書記”,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利用村莊的自然優勢來幫村民掙錢。

  自去年6月來到村子后,孫瑞亮花了大量時間來熟悉村莊的情況,他發現,村里三分之一的民房處于閑置狀態,一半以上處于半閑置狀態。

  “這些現有的處于閑置狀態的房屋完全可以變為民宿,游客可以在這里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品海青茶。”孫瑞亮說。

  眼下,一個關于生態旅游的項目正在劉黃崖村動工。在孫瑞亮牽頭下,村里引進了慧海園裝飾有限公司的投資,打造“休、閑、靜、留”的鄉村旅游模式,以多種方式促增收。

  “鄉村是未來的黃金寶地,要做好鄉村發展產業,要有亮點、有文化,符合黨委決策要求、符合百姓生活要求。鄉村未來發展趨勢以悠閑為契機,打造出悠閑之村、悠閑之崖、悠閑之浪潮。”孫瑞亮說,以創造優美的鄉村環境吸引游客,為村集體增收創收、百姓增福,徹底解決脫貧摘帽。

  開展農村生態旅游看上去是很不錯的創意,但遠離城市又該如何招攬游客呢?孫瑞亮對未來的客流量有很大的信心,“因為有青鋼和董家口港口的人流作為基礎”。

  實際上,在西海岸新區的扶貧規劃中,海青鎮正是董家口經濟區的幫扶對象,“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引進十九冶集團項目部等7個稅源項目,引導常州東南等6家企業注冊落戶,建設茶博園基地。”

  發揮大功能區的幫扶作用,實行產業扶持和精準扶貧有機結合,把貧困戶納入產業鏈,保證長期穩定收益,這是整個海青鎮的扶貧思路。

  海青鎮黨委書記李金國舉例說,比如黃發集團通過茶博園、富民商業街等項目安置一部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再由保潔公司安置一部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就業轉移實現脫貧。

  而結合富民商街建設、商業步行街改造等資源開發,海青鎮面向全鎮群眾,落實鼓勵扶持政策,營造創業就業氛圍,促進集體群眾增收。

  “針對貧困戶創業資金緊張的問題,依托黃發集團,設立1000萬元富民創業免息貸款基金。由黃發集團通過海青農貿市場安置一部分有創業需求的貧困戶,通過免費提供柜臺實現自主創業脫貧。”李金國表示。

  ■變化

  從農民到產業工人


  在藏南鎮長阡溝村活了五十多年的于付榮如今不是農民了,而是一名“產業工人”。

  2011年,于付榮家的5畝地以平均800元/畝的價格被流轉出去,“農民沒了地還能活?”結果證明,不但能活而且活得比之前滋潤。

  2008年開始,藏馬山鎮開始發展養成度假綜合體,其中利用長阡溝村古樸濃郁的民俗風情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以長阡溝村為中心開發生態旅游區,打造長阡溝旅游產業。

  長阡溝村農民的土地被流轉出去,建成了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藍莓生態農業觀光園。

  五年前,于付榮家的5畝地改造成了茶園和藍莓園,采取“農戶+合作社+公司”模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確保村集體收入增長。

  村干部宣布了長阡溝村民的新身份:產業工人。啥叫產業工人呢?村干部解釋“就是從事集體生產勞動,以工資收入為生活來源的工人”。

  于付榮還是不明白,種了一輩子地、一直靠天吃飯,突然聽說每個月可以像城里人一樣拿工資讓他感到興奮。在這之前,他因為腦血管病造成了半身癱瘓干不了重活,成了“廢人”,村干部說變成產業工人后可以給他優先介紹一些輕快的活計,這讓于付榮覺得自己又活過來了。

  每天早晨六點,他和妻子起床吃完早飯,同村里的人一起集中到產業園,負責人給他們介紹當天的工作內容,除草、采摘或者噴灑農藥。中午有兩個小時的午休,下午5點多鐘放工,一個月基本能保障二十幾天的工作量。

  雖然干的還是農民的活兒,但于付榮真的感覺自己是一名工人了,“定點上下班,按天拿工資,這不叫工人叫啥?”重活做不了,但是像采摘藍莓這樣的活兒于付榮還是干得很帶勁兒,每天四五十元的收入對他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如此下來,他和妻子每個月的收入能有兩三千元,比得上過去種地一年的收益總額,之前“過年的時候拉開抽屜一看沒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村里的房屋也被征收,村民統一搬到附近的安置樓房里。如今,三十幾棟六層樓房已經蓋成,大豆色的外墻、明亮的落地窗,于付榮計劃著今年年底之前就和一家人搬進去。

  “拿著工資,住著樓房”,村民們現在都明白了啥叫產業工人。

  ■思路

  借精準扶貧帶動大發展


  在當下的精準扶貧思路中,土地流轉、做農業產業園是很多地方發展農村的一種方式,農民得到了土地流轉費或者住房補償款,告別了貧窮。但脫貧不是目的,如何借助精準扶貧的政策帶動整個村莊的大發展也成了各個鄉鎮考慮的重點。

  以大場鎮南辛莊村的西海岸草莓公社為例,目前一期建成200余畝,現有大棚100余個,二期計劃新建大棚60余個。

  “貧困戶可通過自購經營、土地入股、代租代管、參與就業等方式參與進來,園區建成后可為160戶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戶均增收4萬元。”大場鎮扶貧辦負責人丁振寧告訴記者。

  根據規劃,下一步村里還會完善中心觀光采摘區、游客中心服務區、中心廣場大舞臺等配套建設,不僅使南辛莊村脫貧,還將借此實現村莊的飛躍發展。

  “原來南辛莊村是比較貧困的村莊,貧困戶4戶、貧困人口6人,村集體負債44.72萬元,是省定貧困村,但在發展草莓公社這樣的生態旅游項目后,現在的南辛莊村已經超過了周圍的村莊,還帶動周邊村莊也搞起了草莓種植。”丁振寧表示。

  的確,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看中了投資農村,這對農村吸收社會資本有很大的助益。而發展集體農業也成為了村里打破禁錮、謀求出路的重要方式。

  而在大功能區幫扶,加快經濟薄弱鎮“摘帽”思路下,一批投資更高、規模更大的精準扶貧項目開始涌現。

  比如靈山灣影視文化區幫扶大場鎮,打造“一園兩區三平臺”,建設電子商務園,提升精品蔬菜示范區、現代農業旅游區,搭建商貿平臺、文化平臺、招商平臺。青島經濟開發區幫扶大村鎮,引進總部(稅源)項目,規劃建設1000畝、投資10億元的牡丹生態項目和投資額12億元的食用菌光伏農業大棚項目。而中德生態園幫扶寶山鎮,制定園區發展規劃。引進投資7000萬元農光互補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打造中韓創新館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中德現代生態菜園。海洋高新區幫扶膠河經濟區,引進投資20億元省內規模最大的農業智能光伏發電大棚項目。

  這正是海青鎮黨委書記李金國的思路,“把精準扶貧工作作為海青發展的新一輪機遇,堅定借脫貧而富民的工作理念,整合利用各類扶持政策和資源平臺,推動全鎮各項事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文/本報記者 李楊 葛欣鵬圖/本報記者 高緒亮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半島客戶端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