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喬惠民:“章亥葬女”可揭開女郎山最神秘面紗

 ——桂強芳私人顧問談“十小名山”章丘女郎山重要文化遺產

2019-02-19 14:09   來源: 互聯(lián)網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圖:喬惠民(前排左二)醉心紅色文化研究,圖為他在四川蒼溪紅色名村庫樓陳家灣調研



  在人文薈萃、生態(tài)美倫的山東章丘繡惠古邑,有一座女郎山,千百年來民間傳說很多,古籍記載很多,考古發(fā)掘很多。最近,桂強芳榜在港排出“中國十小名山”向全球推介,評價標準只有十二個字:“體量小、故事奇、文脈厚、地標著”,這座小而又小的女郎山高居第三,排名湖南韶山及湖北武漢龜蛇二山之后,名列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西大寨虎頭山、廣東深圳蓮花山、貴州遵義紅軍山、遼寧新賓永陵啟運山、云南彌勒錦屏山、山東茌平茌山之前。桂強芳邀請其私人顧問喬惠民,在榜單中借用古今詩句為十座小小名山“點睛”。

  喬惠民現(xiàn)為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研究中心主任、中商產業(yè)研究院特聘首席文化地理專家。桂強芳研究團隊都喜歡把他稱為“喬老爺”,從大學生活算起,他與桂強芳有著35年交誼。2月17日,星期天,中商情報網訪員特地訪問了患腦疾眼疾養(yǎng)疴中的喬老爺,請他談談山東女郎山這座極小的小山何以榜上得名?

  訪員:請問喬老爺,山東章丘女郎山海拔才116.7米,總面積才2.7平方公里,只是一個巴掌小山,為何能夠擔當“名山”盛名?

  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十小名山”只代表桂強芳“詩與遠方”研究評價的一家之言,但研究過程確實下了不少功夫,是其研究團隊從收集整理的大量符合十二字標準的小山中百里挑一而出。其中山東上榜的女郎山和茌山,可謂袖珍至極,但歷史文化底蘊的深厚度嘆為觀止。比如排在第十位的茌山,高才6米,東西250米,南北200米,總面積僅5萬來平方米,比排在第三位的女郎山還要袖珍,堪稱歷史名山形貌體量的“小中最小”,然而,這個巴掌小山,卻與古縣“茌平”獨有的歷史地名,“茌”字當頭的新石器時代教場鋪龍山文化大型城址遺產、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萊陽茌梨”種質資源地、當?shù)乜h域分合沿革、歷代名人輩出、山下聞名遐邇的鄉(xiāng)村先進教育模式等,具有密切的根脈關系。章丘女郎山也是這樣,小而多神奇,小而多故事,小而多靈氣,小而多秘密,承載著華夏幾千年文明史形成的深厚而富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記憶遺產、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不可移動出土文物遺產、紅色文化遺產,是齊魯大地不可多得的一塊歷史名山瑰寶。

  訪員:為什么提到女郎山文化,您都會有點激動,請您深入談一談好嗎?

  喬:我們推介女郎山,是因為對這座小山關注多年,最近當?shù)卣诎凑杖蚵糜卫砟睢⑧l(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以及“兩山美”哲理,打造新章丘、新繡畫,新的女郎山。我們認為首先需要深化厘清章丘源遠流長的歷史文脈,講好繡畫感天動地的特色故事,揭開女郎山撲朔迷離的傳奇面紗。很希望我們的研究能對當?shù)匚穆冒l(fā)展發(fā)揮一定的助力推動作用。對于女郎山,我們特別關注與此山息息相關的治水英雄“章亥”與“章亥葬女”的典故。因為這是揭開女郎山神秘面紗的重要一環(huán)。

  訪員:“章亥葬女”,您為什么如此看重這個典故,想聽您談談有關看法?

  喬:章丘各個時期古縣志,以及各類古代志書,對“章亥葬女”典故多有紀略,背后民間口述更加豐富多彩。最完整講述“章亥葬女”、給我們啟示最多的,是我們詩林墨海記憶遺產研究組數(shù)據庫多年前收集保存的一首抗戰(zhàn)軼詩,詩題是《與曼村樂生祭女郎山》,作者署名為“吳培強、姚柔鋒”,全詩我這里讀讀,請您一起欣賞:

  倭賊炮火遮星月,把淚相隨往濟東。繡水低嗚結眾起,長白沉邃恨千重。

  舉兵莫忘先驅誓,抗戰(zhàn)繼承奇志宏。章亥日行千里路,安瀾治水步伐同。

  炎黃命使傳河洛,鯀禹馬前探荒洪。披榛斬棘察九宇,屠蛟戮彘震天空。

  不折不撓司職守,亦步亦趨立愗功。大二三匆足相伴,章娘亥嫂緊接踵。

  巾幗豪舉不甘后,母女爭先亦為雄。昨日還行青兗冀,今辰已到豫梁雍。

  跋山涉水無休止,餐雪飲風賽役工。洪泛泥攔赤腳上,淵深石劈鐵膊通。

  協(xié)同大章擒魔獸,襄助豎亥除害蟲。笙罄和鳴催士氣,霓裳起舞慰勞戎。

  昆崳嘯浪奪娘命,海岱兇洪溺三匆。女郎山頭荒冢杳,只聽落木泣秋冬。

  淚流桑梓哀難已,骨葬丘岡緬婉容。山草蔥蔥魂永在,喚吾操劍斬兇龍。

  訪員:這首詩確實很精彩,喬老爺從哪里得來?

  喬:這是十多年前,詩林墨海記憶遺產研究組在紀念抗戰(zhàn)勝利六十周年收集整理“抗戰(zhàn)千詩”時,從云南老干部們那里收集到的其中一首,雖始終未查到任何出版物刊載,但我們一直認為這是一首精彩傳神的抗敵御侮勵志詩,排律齊整,鏗鏘有力,字字珠璣,志趣深遠,氣勢很磅礴!重要的是,這是比較完整解讀“章亥”二人故事及“章亥葬女”歷史典故的敘事作品。僅從一首小詩你就可以砰砰感到一座小小名山給我們傳遞多么厚重的人文信息,您可以理解桂強芳榜為什么如此推崇女郎山,您也可以理解我為何要引用古詩名句“章亥足曾歩,玄夷夢未臨”來為章丘女郎山入選“十小名山”形象點睛。桂強芳有句口頭禪:“榜上幾個字,榜下十年功”,您也可以理解好的評價排名,不亞于其他學術勞動,來不得粗制濫造。

  探索女郎山文化密碼,我們首先關注的焦點是與此有關的“章亥”人名,以及“章亥葬女”的歷史典故。“章亥”是一個世世代代與女郎山如影隨形的歷史人名,傳說色彩濃厚;“章亥葬女”,是一個不同時代、不同人們都在傳說不休的老故事,口碑約定俗成。這首詩最早保存者南下老干部尚文正,平時酷愛藏詩寫詩,老戰(zhàn)友們稱他 “日有所見,夜有所詩”,他在把這首詩提供離退休干部詩書畫小組傳閱分享時,多次講:他的老家河北滹滏流域、衡水大淀一帶,也流傳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章亥全家上陣疏河淀”之類故事,小時候聽到山東那邊來河北鄉(xiāng)下跑場唱快書的,常有“章亥葬女”的唱詞,快板敲到三女遇險不幸溺死的段子時,聽戲的紛紛掉淚,說書的也掀起長袍揩眼角。

  我們查章丘歷代縣志,以及其他多種史志,無不記載章亥在女郎山慟葬溺死三女的事跡。然而,時過境遷,近期坊間說法卻紛繁不一,有說“章亥”是一個人,有說章亥是兩個人,有說章亥是漢魯子張墓中的主人,有說典故與戰(zhàn)國齊將匡章墓有關,有說“章亥葬女”是女郎山古墓群中漢代女郎墓的歿女,有說“章亥葬女”是漢平陵侯章亥之女溺死葬此,有說“章亥葬女”葬的是溺死三女,有說章亥下葬的是其妻妾,等等。當然,學界更多還是說章亥是一對歷史典籍中反反復復出現(xiàn)、不可分割的傳說人名的合稱,章是大章,亥是豎亥,都是大禹治水的得力部將。說法各各不同,就給女郎山蒙上一層層撲朔迷離的面紗。為了探尋和揭開女郎山層層神秘面紗,我們不懈進行探究,山重水復疑無路,遇到的難題可謂一個接著一個。

  訪員:很想知道主要遇到哪些難題,是怎樣去解決的?

  喬:比如難題之一,“章亥”究竟是誰,與章丘地域文化究竟有沒有關系?難題之二,章亥為何葬女女郎山,“章亥葬女”典故價值何在?難題之三,抗戰(zhàn)詩《與曼村樂生祭女郎山》的作者和作品背景地、背景人物究竟如何?三個難題如解決,揭開女郎山神秘面紗也許就能迎刃而解。為此,桂強芳很鄭重地讓我牽頭,調動人員立題多年進行研究,回想起來,其中甘苦寸心知。

  訪員:那就請喬老爺先談談“章亥”是誰,章亥與章丘地域文化是否相關這個難題?

  喬:這個問題相對好解決,歷代許多涉及大禹或涉及章丘的志書、史籍、詩文、野史,“章亥”人名每每赫然在冊,而且大量史籍中章亥總是與夏禹治水的故事連在一起。

  如明代祝允明詩句“驗跡章亥趾,裁貢禹王疇”,明代王世貞詩句“章亥為向導,造父為乘軒”,晉代叔達詩句“章亥六合半已到,象胥九譯靡不知”,元代吳萊詩句“夸娥追即死,章亥步曷周”,清代乾隆也寫詩頌揚“章亥盧敖詎極屆,豐隆巫女方昻軒”。可見大禹治水時期章亥地位多高!我讀到康熙年間章丘縣志提出“辯章、亥為二人”,方才讀到的《與曼村樂生祭女郎山》詩里,也把章亥分為大章、豎亥二人。《吳越春秋》說:"禹行使大章步東西,豎亥度南北,暢八極之廣,旋天地之數(shù)。”明明白白把章亥視為二人。明代李東陽賦詩描繪:“神禹來,乘四載。驅大章,走豎亥。黃龍夾舟穩(wěn)不驚,直送馳波到東海”,唐代李白詩中有“大章按步以來往,夸父振策而奔走” 句,淸代姚燮詩句言“乃命豎亥,窮其究端”,宋代鄭思肖詩句描述“神禹導海順水性,太章步地窮足力”,淸·袁枚祭祀禹陵稱“庚辰禽水怪,豎亥步崆峒”。我查了古《章丘縣志》多個版本,查了《水經注疏》、《明一統(tǒng)志》、《山東通志》、《五百家注昌黎文集》、《抱樸子內篇》、《讀史方輿紀要》、《初學記》、《昭明文選》、《全唐文》、《五雜俎》、《柳河東集》、《云笈七簽》、《北游錄》、《上古秘史》等百余部古籍,頻頻涉及有關“章亥”的記載和傳說。在大量古詩文里,或分稱大章(太章)、豎亥,或合稱章亥,殊途同歸,說的都是大禹治水時的貼身二將章亥。因而,與章丘文史糾集不休的,都應該是同一個章亥,是大禹身邊為治水安瀾日行千里、能征善斗、勇武開拓、公而忘家的部將大章、豎亥。歷史上因二人始終跟隨禹父鯀及大禹左右頑強治水,章不離亥,亥不離章,形影不離,具有同時同樣的經歷和人格力量,因此會合稱章亥。尤其在民間口碑中,每有傳聞章亥及妻女全家上陣,投入治水大軍,跋山涉水,辛勞與共,直至妻女均獻身于治水第一線的傳說,感天地動鬼神,令百姓沒齒難忘。

  訪員:第二個難題,“章亥葬女”為何葬在女郎山,這個典故價值何在?請您談談。

  喬:我們了解到近年來女郎山考古發(fā)掘工作此起彼伏,各種旅游開發(fā)也緊鑼密鼓,吸引游客的故事版本更是多種多樣,為了旅游吸引力,出自不同策劃、創(chuàng)意部門的各種說法很多,這個問題涉及旅游形象定位價值,偏差太大就麻煩了。然而,我相信“章亥”英名和“章亥葬女”典故在人們心目中的精神價值,必將是章丘和女郎山揮之不去的記憶。

  歷史上女郎山得名于“章亥葬女”典故傳說,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們查閱一部又一部涉及章丘的志書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版本,都非常尊重“章女冢,在女郎山,俗傳章亥有三女葬此”、“章亥有三女溺死葬此”的主流說法。可以肯定,“章亥葬女” 就是女郎山山名的來歷。章丘古縣志有版本不僅強調了“女郎山……三齊記云:章亥有三女,溺死葬此,故名,高者見存”,同時委婉指出:“或曰子張之墓,或又曰齊匡章子,未詳孰是”,認為女郎山古墓群即便有張之墓、匡章墓等,但把后者作為女郎山地名來歷 “未詳孰是”,還不能構成翔實理據。

  你想想,山東是華夏文化起源地之一,章丘一帶必然飽受華夏遠古文化、齊魯文化、儒學文化熏染,凡地名、山名、水名的定名、確名、傳名、祀名等,規(guī)矩應是格外講究的,一山一來歷,一水一淵藪,一祠一名堂,非愗功者、節(jié)操者、垂范者、教化者、銘念者、名傳遐邇者怎可冠名、入志、公祭?章亥三女,溺死葬此,高者見存,從而成為山名來源,背后一定有著可歌可泣的功德事跡。抗戰(zhàn)詩《與曼村樂生祭女郎山》敘述:大章與豎亥在鯀禹父子接續(xù)治水期間,一直奔前跑后,他們的妻女也匆匆跟隨,跋山涉水,含辛茹苦,和治水大軍普通役工一樣勤快、勇敢,她們母女赤腳上陣,水來土掩,開山劈石,參與疏通水患,幫著章亥擒拿攔路野獸,消滅害人蟲,平日還會吹笙擊罄、霓裳起舞鼓動士氣、慰問勞工。后來章娘亥嫂不幸被咆哮的海浪卷走,三個女兒也在兇險的洪濤中不幸溺死,于是被章亥就近掩埋于女郎山。其中“昆崳嘯浪奪娘命,海岱兇洪溺三匆”句,地理坐標很明確,昆崳山就在附近,女郎山就在海岱之間,這一帶是歷史記載大禹治水的主戰(zhàn)場之一,傳說中章亥妻女遇難地應該就在這個范圍。我想章亥就近于女郎山掩埋喪生親人,女郎山由此得名,這是一個十分符合邏輯的解釋。關于三女溺死葬女郎山,后來歷史上曾有偷梁換柱、移花接木、各說不一的現(xiàn)象,但終究不能成立,掩不去三女隨章亥治水因洪水奪命而葬女郎山的主流記憶。

  訪員:您把這個問題講明白了。

  喬:祭祀女郎山,是古章丘歷來的民俗傳統(tǒng)。《水經注卷八.濟水》記載:章丘“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謂之女郎祠,左右民祀焉”。意思是說,女郎山及其女郎祠祭祀,一直是當?shù)匾豁椫匾拿袼孜幕顒樱枰d入史冊。“左右民祀焉”,我們研究組有兩種解讀,一是認為女郎山女郎祠為當?shù)亍肮凫搿薄俜秸y(tǒng)祭祀活動,左右旁側才是“民祀”——其他非官方祭祀活動;另一是認為女郎山女郎祠的祭祀活動屬于例行“官祀”,可以左右、亦即影響其他民間祭祀活動。兩種看法尚爭議之中,暫時存疑。老章丘人都知道百年前有過古“章丘八景”,其中一景就是“女郎大觀”,我請您看看古縣志“女郎大觀”繪圖,一圖抵千言,形勝何其恢弘,你可以從圖中讀出女郎山及其相關祭祀活動在歷史上的地位有多么重要。

  



  細想一下,什么叫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這就是范例。難怪那首抗戰(zhàn)軼詩中,一干抗戰(zhàn)健兒在章丘長白山策動舉兵抗日事宜,沒有忘記去祭祀女郎山。這不是什么封建迷信,而是“舉兵莫忘先驅誓”,祭奠的是深深的文脈鄉(xiāng)愁,紀念的是舍生忘死的英烈鄉(xiāng)風,激發(fā)的是強烈的家國情仇,全詩的中心趣旨是啟迪時人:大敵當前,國難當頭,必須以大禹、章亥、三女等為民立極、忘我犧牲的英雄精神為榜樣,“喚吾操劍斬兇龍”。“章亥葬女”的民間傳說,與‘牛郎織女’、“嫦娥奔月”一樣,最大特征是一項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諸多對此記述的史志、詩文、野史文檔,則是不可多得的記憶遺產。傾家上陣、舍生忘死的“章亥葬女”精神,與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治水”精神一樣,厚植于女郎山,曾經喚起抗戰(zhàn)豪情,今天更應作為章丘人民需要倍加珍視、世代相傳的鄉(xiāng)愁財富。

  遺憾的是,由于數(shù)百年來戰(zhàn)亂頻仍、匪盜肆虐、天災人禍等原因,女郎山“高者見存”、緬懷三女的諸多遺址遺跡已遭毀壞。更令人心痛的是,朝代幾經更替,大禹治水的民族精神崇拜,不知不覺被其他盛行的信俗擠占,某種程度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和腦海。從我們詩林墨海記憶遺產數(shù)據庫搜集到的逾百萬首古詩看,涉及吟詠大禹題材的相關詩詞多達8000余首,宋代就有2800余首,明代卻降到1600余首,清代只有800余首,相關作品越來越少,就這樣,華夏民族發(fā)展史上一個偉大的人格形象竟然出現(xiàn)逐漸淡化之勢。大禹尚且如此,他手下章亥二將,也就更加名聲區(qū)區(qū)而難以入流,以致日漸崇仰者寡。元代“穎悟多識”的詩人曹文晦,早就警覺這一現(xiàn)象,在《行路難》詩中直接感嘆:“千古無人吊章亥,一言豈盡賢鬷蔑”。為什么“章亥葬女”在后代志書中總是紀錄過簡,章亥及其家人的動人故事多為民間流傳而難登正史大雅之堂,在近代女郎山文化呈現(xiàn)中更日趨黯淡,也可能出于這樣一些原因。

  訪員:喬老爺進一步的分析,有道理。

  喬:如果以上看法能夠成立,我以為,章亥應該是大禹屬下能行善走的第一遠足健兒,披荊斬棘參與治水安瀾的第一開路先鋒,躬身服務于治水大軍的第一領路向導,遠涉九州驅騁安邦的第一熱血使者,其全家則是舉家報國、萬死不辭的第一英雄之家。非常值得國人緬懷和學習。在大禹始祖文化體系中,南有德清防風古鎮(zhèn),北有章丘繡畫古邑,這是兩處可以感動天下的文化亮點,浙江德清下渚湖防風古鎮(zhèn)非遺保護和文旅開發(fā)已經做得比較到位,章丘繡畫古邑及女郎山也是無私報國的象征、善行遠足的地標、海岱山水的精神符號,應該成為章丘人民不可磨滅的記憶,融入文旅發(fā)展發(fā)揮新的教益作用大有潛力。

  訪員:您的看法發(fā)人深思。現(xiàn)在,我想請教喬老爺提到的第三個難題,那首抗戰(zhàn)軼詩的作者和作品背景地、背景人物究竟底細如何?

  喬:這首抗戰(zhàn)軼詩,在我們的數(shù)據庫已保存多年,最初了解女郎山,我們正是從這首詩開始的。別小看一首小詩,它可能成為揭開女郎山神秘面紗的一把鑰匙。這是一首很難寫的舊體敘事排律。詩作署名的吳培強、姚柔峰,后來我們研究組費了很大勁才搞清作者疑似老革命趙建民、姚仲民,可能是寫給戰(zhàn)友李曼村、宋怡翔的。原詩為云南老干部尚文正先得,鄧軍、李利群、沈紹良提供,他們在文革期間得到這首詩,多年一直在愛好詩書畫的離退休老同志中傳閱,認定這是一首誕生于抗戰(zhàn)歲月充滿豪情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作品。但他們始終不清楚詩作者是誰,具體故事背景地究竟是哪里,有的還以為詩中所言“長白”是大東北那邊哩。只有南下老干部尚文正,認為字里行間有“濟東”、“繡水”、“昆崳”、“海岱”等,大體方位就在他老家隔壁的山東。

  

圖:該抗戰(zhàn)紅詩收藏者和提供者之一李利群



  

圖:這是李利群孫女兒婷婷敬錄的《與曼村樂生祭女郎山》(局部)



  

圖:這些南下老戰(zhàn)友,不少讀到過尚文正、鄧軍收藏的《與曼村樂生祭女郎山》



  這是我所見格外威武雄壯的一首抗戰(zhàn)紅詩,詩林墨海記憶遺產研究組如獲至寶,早就編入數(shù)據庫中的“抗戰(zhàn)千詩”專題,從詩中內容初步判斷具體背景地為山東章丘。然而后來打聽過不少抗戰(zhàn)老人,都說不出詩中作者、人物底細。桂強芳提起保管的這首詩,稱贊這既是山東抗戰(zhàn)詩詞絕品,也是描寫大禹和章亥獻身精神的文學精品,對于提高山東城市文化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后來曾應邀帶隊在山東接連做聊城、泰安、威海、煙臺、青島、濟南、濱州等城市競爭力課題過程中,也曾不斷尋找打聽這首詩的出處和作者。2006年,他告訴我,問了山東不少政府和旅游、文化機構的朋友,這首詩提到的女郎山基本可以確定為山東濟南章丘市境內,這座山確實有“章亥葬三女”的傳奇,與研究組看法一致。他還表示,自己壯游全球要學習的先輩,一是徐霞客,二是鄭和,三是章亥全家老小。

  訪員:您為何認為這首詩可能與老革命趙建民、姚仲明、李曼村、宋怡翔有關?

  喬:初步揭開底細,是2007年,我和過去軍隊當記者的戰(zhàn)友、解放軍畫報社副社長程更新去三0一醫(yī)院看望毛新宇的媽媽邵華將軍,她說手疼住院,實際上患的是癌癥。交談中程更新和我提出應把紅色遺產作為國家文化遺產多樣性的一個專門門類加以保護,邵華將軍非常支持,說這是千秋大業(yè),還說適當機會讓毛新宇參與一起研究。于是我們共同起草出一份研究報告,包括紅色文化遺產定義、現(xiàn)狀、保護意義、評價體系等等,邵華將軍忍著臂疼在病榻上改了又改。我知道她親自編輯過軍事百科全書,熟悉軍事人物,于是冒昧請問她知不知道山東老根據地有沒有吳培強、姚柔鋒和名叫曼村、樂生的人。她想了想說,曼村,說不定是李曼村少將吧,去世十年了。后來我們據此查軍史黨史資料,果然李曼村是章丘人,七七事變不久在章丘長白山組織武裝起義,但其余三人仍茫然無頭緒。

  訪員:后來是怎樣找出全部底細的?

  喬:直到2015年,我和軍藝原政委謝立宏將軍及戰(zhàn)友程更新大校,不忘已故邵華將軍遺愿,與總政主管的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合作繼續(xù)研究紅色文化遺產與軍事文化遺產保護課題,次年4月中旬在京參加軍事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討會,由我代表課題組作了專題發(fā)言,初步提出了比較系統(tǒng)的保護工作方案建議,有幾十位新老將軍和資深軍史研究人員到會研討交流。散會時我隨機詢問一位老同志(可惜出席人多未記下名字),知不知抗戰(zhàn)年代有個和李曼村將軍在一起的吳培強、姚柔鋒?欣喜的是,老同志告訴我,你說的這個吳培強,好像是趙建民從前的別名或化名,他老家山東,當過二野一個軍的軍長政委,后來是云南省委領導,文革中被打成“叛徒”、“特務”,平反昭雪后進了中顧委,幾年前在京去世。

  我出生于云南,趙建民文革冤案就發(fā)生在云南,我從小知道一點,趕緊順藤摸瓜查史料,果然發(fā)現(xiàn),趙建民的曾用名就是吳培強,當時真把我樂顛了。趙建民和李曼村是省立第一鄉(xiāng)村師范學校的同窗學友,趙建民入學當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后成該校支部書記,引導李曼村參加"讀書會"外圍進步活動。抗戰(zhàn)爆發(fā)后,趙建民先后擔任山東省工委要職和濟南市委書記、魯西特委書記等,參與領導了當?shù)乜谷崭鶕貏?chuàng)建。接下來,我再沉史海,發(fā)現(xiàn)趙建民、李曼村還和省立鄉(xiāng)師的一位高班同學姚仲明交往密切。這位姚仲明,與趙、李同校讀書期間入團入黨,擔任鄉(xiāng)師共青團支部書記,也是李曼村走向革命道路的帶路人之一。姚仲明文筆甚佳,善于文化宣傳,出口文采飛揚,在校辦過一份進步刊物,刊名就是《柔鋒》。詩作者“姚柔鋒”的疑似真實身份就這樣浮出水面。

  七七事變爆發(fā),黨中央通電號召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團結組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抗日。受黨指派,姚仲明赴長山縣參與領導了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出任政委,接著赴章丘(可能趙建民也就近到場),指導李曼村1938年初在家鄉(xiāng)長白山舉行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章丘縣人民抗日救國軍,李曼村任司令員。

  訪員:真開心,真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喬:你這一句正好說出了我當時的愉悅心情。后來找出宋怡翔就是“樂生”的,是桂強芳。

  2016年,桂強芳應邀從香港匆匆來到撤市改區(qū)前夕的章丘市考察,趁著暮色激動地瞻仰了女郎山。雖然逗留時間很短,但他還是從那里帶回三個重要信息:

  一是他說從政府方面了解到濟南市考古所已發(fā)掘女郎山漢代到清代大量古墓,指揮函谷關之戰(zhàn)等多個著名戰(zhàn)役的齊國將領匡章也墓葬這里,可以進一步證明女郎山歷代文化源遠流長。但他分析都不是我們課題要找的“章亥葬女”墓,因為“大禹治水”歲月實在過于久遠。

  二是他說關于“章亥葬女”的故事有好幾種說法,有的明顯誤傳和牽強附會,比如有說章亥埋下的是漂亮小妾等等。但也有歲數(shù)大點的老人,還記得章亥三女隨父治水犧牲于繡河、墓葬于女郎山的老故事,老百姓還傳說三女死后化為遍地濟世仙草等等,類似于“梁祝化蝶”一類神話故事,比較符合各地保護的“非遺”項目特征。

  三是他說從這次帶回的資料看,可以肯定趙建民、姚仲明、李曼村在這一帶掀起過抗戰(zhàn)熱潮。其中有位宋怡翔,與李曼村一起當過鄉(xiāng)村教書先生,一起在附近長白山舉兵抗戰(zhàn)擔任部隊政治指導員,別名又叫宋樂生,可能就是《與曼村樂生祭女郎山》詩中的“樂生”。

  至此,這首抗戰(zhàn)詩詞作者、人物、背景底細總算有了基本眉目。這是我一生做得最快慰的課題之一。

  訪員:精彩,真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喬:接下來,我們進一步把這首詩背景調研過程重要資料整理存進了數(shù)據庫。當然,這項研究還不敢結束,因為這首詩創(chuàng)作具體時間和具體地點何在,是作者親筆還是他人代筆,為何文革中散落民間,作者和詩中人物及其家人是否還保管著原作,在長達近八十年的歲月和浩瀚書海中這件作品會不會在我們力所未知的載體上發(fā)表過,等等問題,還需要探求。

  我和研究組曾經疑惑過,在烽火連天的戰(zhàn)爭歲月,八路軍一線指戰(zhàn)員何以有時間寫出如此內容恢弘、富有文采、氣勢大度、文人味十足的詩歌作品?后來大家都感到,三齊出棟梁,鄒魯多儒將,再說學師范者多文才,歷來乃軍中寶貝,此詩可見一斑。比如趙建民、李曼村都是師范出身,舊詩體裁是必修課程。同窗學友姚仲明,本就是儒雅才子,擔任過中共黨組織派任的煙臺、濰坊、濟南市長,到延安后擔任中央黨校分部文教主任,寫過大量文章、劇本,其中和陳波兒創(chuàng)作的話劇《同志,你走錯了路!》,公演后轟動解放區(qū)并獲大獎,周恩來親自致信勉勵。1946年他被派任山東解放區(qū)駐聯(lián)合國分署代表,解放后出任駐緬首任大使,駐印尼大使,文革中受迫害獲“解放”后,先后擔任文化部副部長、對外文委副主任,今年正好是姚老逝世二十周年,當年熱血沸騰,才思泉涌,與戰(zhàn)友并肩寫出一首好詩是不成問題的。宋怡翔也曾是從教書先生份上投筆從戎,富有教育思想和文藝細胞,戰(zhàn)爭年代擔任過長山縣委書記、周村市委書記,隨軍南下歷任渤海軍區(qū)黨務工作組組長,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文藝工作團團長、華東師大黨委副書記,上海教育學院副院長,逝世后葬于鄒平,當年青春熱血,吟詩酬答當屬可能。這首小詩,極可能因為離亂、動亂等原因散軼民間。

  不論詩作創(chuàng)作底細怎樣,這都是一首珍貴的勵志佳作。我希望這首抗戰(zhàn)軼詩和“章亥葬女”典故,有更多的人參與研究,進一步挖掘來龍去脈和文化遺產價值,成為教育今人和子孫后代的一份有益教材。更愿老天有眼,一切完璧歸趙。

  【附:喬惠民簡介】

  長期擔任“走遍全球第一人”香港學者桂強芳私人顧問。1953年生于云南昭通。上世紀70年代曾為解放軍文藝月刊助勤編輯、鐵道兵報社記者、編輯,筆名喬梁。80年代年曾為貴州財經學院黨辦主任兼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幫助在校讀書的桂強芳十二篇論文與調查報告修改并在報刊和學報發(fā)表。90年代起曾任深圳市文聯(lián)深港文藝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香港文化總覽》副主編,參與創(chuàng)辦現(xiàn)代攝影、焦點雜志,并八個年頭公益參與貴州鄉(xiāng)間綠色扶貧,在桂強芳資助支持下開展“世界喀斯特首府”、“中國避暑之都”、“全球最大燕棲洞穴”、“唯一茶籽化石”、“古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等十余個課題研究。現(xiàn)為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研究中心主任、國土書畫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深呼吸小城專家組組長、中商產業(yè)研究院特聘首席文化地理專家。兼任貴州財經大學北京校友會名譽會長、港澳校友會首席榮譽會長,中國村促會農業(yè)公園課題組副組長、田園才子計劃專家組副組長、美麗中國田園博覽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連續(xù)十七年為桂強芳總編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年鑒》主編之一。十多年間執(zhí)筆創(chuàng)作《今日國土賦》、《香港文脈賦》、《江河源賦》、《中國名村賦》、《中華七彩云南賦》、《共和國56朵花兒賦》等作品,輔助“桂強芳榜”中外避暑名城、世界春城、中國避暑名山、避暑休閑百佳縣、避寒名城、田園美邑、海洋寶島、世外桃源等上百個持續(xù)性排行榜進行專題研究,并隨榜單撰署四言、八字形象錦言,或引用古句“詩意點睛”,達數(shù)千條,均隨榜單發(fā)布,對外傳播,部分書為墨寶獲各地收藏或刻石展示。

   [編輯: 劉青]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文化遺產 女郎山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