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請風來 濟南擬規劃14條風道打造"穿堂風"

2018-08-30 09:02   來源: 舜網-濟南日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等風來!雖說濟南防霾治霾不靠刮風靠作風,可一旦惡劣天氣出現,被“醇厚”的霧霾堵在家里、辦公室的時候,可能很多人盼望的還是來一場大風,還大家以清新潔凈的空氣。

  等風來!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這個炎熱的夏季,持續一個多月30多攝氏度最高40攝氏度的高溫,動一動就汗如雨下的時候,哪怕有一絲風吹過,都讓人驚喜而激動。

  從等風來到請風來,這是城市管理的一種細微變化。在濟南,這種變化行將由規劃引領,通過相關行動計劃,夏天讓風從海上越過泰山直抵黃河北,消酷暑;冬天讓風從西伯利亞一路狂飆到山前,散霧霾!

  濟南夏天為啥熱

  濟南是全國有名的火爐之一,夏天的酷熱讓這個城市的居民倍感煎熬,處在市中心區更甚。

  分析認為,造成濟南夏天高溫炎熱,原因主要是城市熱島集中于城市中心區域,而生態冷源則主要處于城市外圍,同時城市建設對風道造成切割,不利于空氣流通和熱排放。

  濟南主城區、主城區與東部城區接合處以及東部城區熱島效應最為明顯。這與各個區域城市土地利用類型有極為緊密的關系。數據顯示,主城區工業用地熱島強度為7.2℃,是城區地表熱島強度最強的;主城區商業用地次之,熱島強度為6.1℃;其三為東部工業用地,熱島強度5.2℃;此外,主城區辦公用地、東部商業用地對相應區域的熱島效應供應也不小。

  而產生新鮮冷空氣、有效減緩城市熱島效應的生態冷源,主要分布于南部植被覆蓋度較高的林地區域、北部的黃河、小清河以及城中的大明湖水體區域,主城區生態冷源較少。

  隨著城市東拓、西進,濟南城區熱島也向東西方向蔓延擴張。數據顯示,濟南總體熱島面積和熱島比例指數均呈增加趨勢,熱島面積年均增加約33平方公里。

  城市通風廊道被公認為是能夠提升城市空氣流通能力、緩解城市熱島、改善人體舒適度、降低建筑物能耗的有效措施,對局地氣候環境的改善有著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濟南部分高層建筑位于山區、山前等上風向,導致城南通風廊道多斷頭或曲折,而且高層建筑阻擋導致東西向廊道普遍不連續,在建成區難以貫通。與此同時,中心城區、南部淺山區的植被覆蓋不夠高,中心城區綠地系統面積有限,周邊開發強度高,綠地、水體未形成有效串聯,未能有效發揮氣候調節效應。

  不僅如此,城南入群山,北倚地上河,地形呈淺碟狀的特點,加上風道不暢,無法對污染物排放形成有利外部條件,濟南冬天夜晚山坡散熱快,冷空氣循山坡下沉,市區原有較暖空氣被抬擠上升,還容易形成“逆溫”現象,導致出現污染天氣。

  規劃如何請風來

  構建通風廊道可以使空氣流通更加順暢,緩解熱島,是對城市帶狀結構的“揚長避短”。

  而現實情況是,濟南城市建成區除小清河東西軸線、大明湖南北向軸線外,無明顯的連續且高通風潛力廊道;城市中綠地公園、山體、水體等開敞空間分布零散,缺乏聯通,導致城市缺乏連續的高通風潛力區域。

  結合通風潛力評價,市規劃部門以2011版城市總體規劃為基礎對濟南市現狀通風廊道進行識別,發現除了小清河天然廊道之外,建成區范圍內其他幾條廊道都比較勉強——寬度達不到最低要求,并且無法貫通連續。

  如何通過規劃構建科學適宜的通風廊道,并制定相應的管控策略,改善城市風環境,促進濟南空氣流通更加順暢,緩解霧霾,減輕熱島效應,提升城市宜居品質,并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濟南市通風廊道構建及規劃策略研究》征求意見稿提出構建14條總規層面的通風廊道,形成濟南的通風廊道空間格局。

  其中一級通風廊道黃河、東巨野河、玉符河為基礎,控制沿岸開發建設,分割主城區與東部、西部、黃河北岸的集中建設區。構建一級廊道3條,分別是黃河、玉符河和東巨野河。

  二級通風廊道主要依托現狀水系和交通廊道布局,切割主城區熱島,聯通冷源與熱島區域,引導城市空氣流通。根據重要性,進一步將細分為關鍵二級廊道和一般二級廊道。其中關鍵二級廊道四條,分別是小清河、順河高架-趵突泉路-廣場西溝(舜耕路)、大辛河-龍鼎大道和經十路;一般二級廊道7條,分別是膠濟鐵路線、北大沙河、臘山河(臘山河西路)-京臺高速、繞城高速、楊家河、繡源河和章丘東側廊道。

  在所有廊道中,南北向通風廊道是濟南通風廊道系統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南北通風廊道間距控制在5-10公里,平均間距約8公里;廊道總寬度為3公里,其中一級2條,每條寬約1公里,總計2公里,二級8條,每條寬約120米,總計1公里。

  通風廊道如何管控

  在廊道自身管控上,除要求保障一、二級廊道寬度外,規劃部門還提出,通風廊道應由綠地水體林地或開敞空間(道路、高壓走廊等)組成,允許存在低密度、低矮建筑,建筑物寬度、高度在距地面十米高度內,通透面積率低于10%。廊道周邊500米內盡量增加地塊內綠地,保證綠化覆蓋率在30%以上。制定城市通風廊道管控導則,納入城市設計和控規標準體系中,建立城市設計中的空氣流通評估體系。

  構建通風廊道,并不意味著大拆大建。對建成區現狀寬度低于120米,或存在“卡口”區域的二級廊道,在城市更新與修復過程中進行完善:將建筑用地改為綠地公園或者公共廣場等開敞空間。

  在城市管控層面,規劃部門提出了5條意見。

  一是順應山水格局,強化南北向高度分區管控。盡量將高層建筑布局在夏季主導風向的下風向,距離黃河1公里以上的區域;靠近山體區域宜布局建筑密度和高度較小的功能組團。

  二是呼應廊道格局,強化城市內部組團分區管控。避免連續布局高層建筑,建筑相互關系宜前后、高低錯落排放,形成通風路徑;城市次干路級別以上的十字交叉路口,不宜建設高大建筑,以便為垂直于主導風向上的道路提供自然通風條件;靠近廊道區域的建筑盡量低矮,以保證通風條件,并強化風廊效應。

  三是串接南北冷源,建設沿黃河濕地公園群。在南北向二級廊道與沿黃河一級廊道交匯之處,布局多個大型濕地公園,營造山-水之間的空氣對流,串聯南山北水冷源,改善城市風環境。

  四是加大污染企業治理力度。優先搬遷城市上風向的污染源;近期難以搬遷的污染企業,加大減排力度;有序治理或搬遷熱島環流內的污染源,加快供熱鍋爐向清潔能源利用轉變。

  五是規劃北岸通風廊道,加強與南岸廊道聯通。在先行區各個城市組團之間保留大尺度復合型廊道,建立城市與黃河的聯系;加強先行區與南岸城市通風廊道銜接,保護黃河一級通風廊道,并延伸多條南北向二級廊道。

  相關鏈接

  泉城風從哪邊來?


  根據相關部門的觀測數據分析,1981-1998年濟南主導風為南西南向、次主導為東東北向;19992010年主導風為南向、次主導為東東南向。

  從季節看,春季盛行西南風,黃河西北側風速大于東南側;夏季盛行南風,主城區東南風、黃河以北為南風;秋季風場較紊亂,市區東北存在明顯的氣流幅合小風區;冬季盛行北風南下,受山體阻擋,在主城區呈現明顯的回流,風場紊亂。

  與周邊主要省份省會城市相比,濟南風速較大,靜風頻率低。一年四季,春季風速較大,秋季次之,夏末、冬季風小。其中夏末盛行南風,受山體阻擋,北麓風小;冬季北風南下,在山前形成過渡回流帶,風速變小。

  轉自:大眾網

   [編輯: 劉曉明]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濟南 風道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