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百度地圖中搜索“書店”“書社”等關鍵字,在青島市能搜索到300多個結果 。經常逛書店熱愛讀書的青島人 ,肯定也會發現 ,除了新華書店之外 ,青島的獨立民營書店也越來越多,可謂遍地開花。而就在最近幾個月,多家島城知名的獨立書店也紛紛開設新店,獨立書店真的如雨后春筍般在青島的大街小巷涌現 。
方所書店、貓的天空之城、西西弗書店……幾家全國知名的大型獨立書店都在青島設有分店,而且地理位置優越,受歡迎程度自不用多說。不是書店、如是書店、荒島書店、棧橋書店、青島書房、良友書社……青島本土的獨立書店,也是一抓一大把,并且各有特色。在很多“書蟲”看來 ,青島的獨立書店一點不比國內知名的獨立書店差。那到底是怎樣的魅力使得一部分人除了到國有圖書發行企業的新華書店選購圖書和網絡購書之外 ,走進了獨立書店的大門呢?在線上購物最火熱的當下,獨立書店又是怎樣的存在呢?到底又是什么使得談困境談困惑談了多年的獨立書店突然呈現遍地開花的狀態呢?記者帶著疑問,走進了青島的部分獨立書店,和他們的創始人 、負責人聊起這個話題。
什么是獨立書店? 打開百度百科,搜索“獨立書店”,你會得到這樣一個答案:獨立書店,在傳統書店中獨樹一格,特點有三:無所依附,人文關照,持之以恒。在圖書零售店分類中 ,獨立書店自成一格,與其它形態各異的圖書零售賣場幾分天下。
但更多人看來,“書+咖啡”才是獨立書店的標配。可在獨立書店的經營者眼中,他們則更希望用咖啡吸引更多的讀者前來閱讀,讓讀書意識更深入人心,才是開一家獨立書店的初衷。
青島本土的獨立書店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1933年7月,位于廣西路上的荒島書店正式開張,大概因為當時的青島文化事業相對滯后,故名曰荒島書店。據說,書店的主人是孫樂文和寧推之。孫后來加入了共產黨,這書店也就成為地下黨以及青島“左聯”小組的活動地點之一。書店門臉不大,因為常常擺著上海、北京等地出版的新文學書刊,在那時的青島,是非常獨特、新鮮的,由此引來不少對新文學情有獨鐘的年輕讀者。書店主人還在店內擺了幾張座椅,供選書、買書或者不過隨便走來偶爾駐足的人們少事休憩、翻閱瀏覽,或者與同道者們議論交流、互通信息——這是書店主人與其他商人明顯的差別,而與上海內山書店的做法近似。
而青島本地人自己開的獨立書店,多與此相似。像學苑書店、大地書店、漢京書店等等,這些真的可以說是青島獨立書店鼻祖般的存在。但這些書店因為各種原因,現在基本都已“下線”。而現在青島人本土的獨立書店,則以如是書店、不是書店、荒島書店等為代表。
而就在最近一兩個月內,這幾家青島本土的獨立書店紛紛投資開設新店。獨立書店“二胎化”的背后,可以解讀為青島的獨立書店經營已經走出困境了嗎?
獨立書店的生存困境依舊存在,并一直在尋求出路 獨立書店需要頂住利潤的壓力,經營稍有不善,就有可能會被淘汰,或被納入沒有泯滅個性的連鎖網絡。這個話題,從獨立書店出現的那一刻,就一直在被獨立書店的經營者們討論著。青島的獨立書店的困惑困境,也是一樣 。所以大家在“書店”之外的“獨立”部分,都在尋求著各自不同的發展軌跡 。記者采訪中發現,雖然獨立書店的商業模式都處于探索階段,然而正是由于城市文化產業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獨立書店才遍布于城市的各個角落。
“從2012年開店到現在六年時間,我們一直在講獨立書店的生存這個話題 ,確實有疲勞感。”青島良友書坊運營總監冷艷就告訴記者,“青島本土圖書體量沒有那么大,在書店意義上,良友書坊并不純粹,更準確地自我描述應該是文化空間,因為它在青島藝術史和文學史上的著力甚于單純空間運營,此外圖書出版和設計依舊是很重要的板塊。”
書店自身要盈利很難。
這是全世界獨立書店的經營者們都要面對的困境,所以青島的獨立書店仍在不斷探索。如是書店企業文化相關負責人宋春燕就告訴記者,如是從最一開始,就在經營一種文化空間,而并不僅僅是書店。“我們的美術館、餐飲、兒童閱讀、劇場、文創等等,都是如是的一部分。從創始之初,我們就一直強調,自由多元的文化生活空間。書是我們提供的一種資源、一種大家享受這個空間的背景,獨立書店也好實體書店也好,其實產品不重要,關鍵是運營。”記者了解到,如是分為三個模塊,一是文化模塊,二是教育模塊,三是創客孵化模塊。“從職業角度來講,孵化模塊是如是現在很重要的。我們還有海水稻項目,‘勞動播撒夢想,水稻種在我家’活動就在如是展開。我們用海水稻的種子做成小包裝,讓青島的小學生拿回家,在家‘種海水稻’。從2015年起,舉辦了三期種植實踐活動,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關于城陽新開的如是書店,宋春燕則表示,開店的理念是“連鎖不復制”,所以城陽新店是一家全新的“如是”。“城陽萬科店目前試營業期間,在萬科金域華府項目里 ,是一家大社區店,但不像肯德基、麥當勞一樣照搬,復制的則是文化空間本身,是會根據當地人的閱讀、生活、習慣 、需求等等,來為新店定調。”
而不是書店的嶗山新店,則是跟家居緊密結合。“我們真的有一張床,在床周圍放上適合閱讀的書。就是一種沉浸式體驗,讓你的家可以跟圖書有更多的結合。廚房里 、客廳里 、臥室里等等,隨時隨地其實都是可以閱讀的。”不是書店創始人張兵林告訴記者,這也是自己的一種試驗、一種探索。
可見 ,青島的獨立書店都在試圖走出“書+咖啡”的固定思路,或者說從外界的固有視角中走出去,在自身經營上真的將“獨立書店生存困境”這一話題終結。
獨立書店紛紛“二胎”,是市場推動下的新發展 “不知道外地是否如此,但在青島,這真的是獨立書店第一次‘二胎化’,這可以說是一個重要信號。”荒島書店創始人修方舟告訴記者,獨立書店的利好局面是和市場需求緊緊結合在一起的。
荒島書店把第四家新店開在萬達CBD店,不是書店在協信中心星光里開設新店、“不是”即墨古城店也將在9月份開業,如是書店城陽萬科金域華府新店試營業、年底將在麥島地鐵站開一家類似城市名片的新“如是”……青島幾家較為知名的獨立書店紛紛“二胎”。面對如此雨后春筍般同行們的熱鬧景象,獨立書店的經營者們紛紛表示,書店與書店之間并不存在競爭關系,獨立書店越來越多,對城市整體的讀書意識是一種提高。
可青島的獨立書店紛紛開設“分號”真的可以解讀為大家的經營情況變好,或者閱讀大環境的提升嗎?
“一是告訴大家,我們獨立書店都還活著,都還沒死。二是獨立書店‘二胎現象’,說明市場有需求。”修方舟告訴記者,這里的市場并不是紙質閱讀人口、書店用戶實質性的增多,是基于地產項目和大型商場的需要。“言必稱誠品,書店從一定意義上講,是多房地產商、商場經營者、商街等等的‘標配’。他們需要書店進駐來對項目進行引流,進行有益的文化形態塑造。然而,誠品這些大項目,并不是輕松就能引入的,所以,大家退而求其次,把視線集中到了我們青島本土的獨立書店身上。這是商業驅動、助推下的,咱們本土書店的利好機會。”
“萬達作為青島第一代shoppingmall,那時候還沒有書店進駐的習慣,而從方所、貓的天空之城、西西弗等與大商場聯姻之后,萬達經過改造也學習了這樣的思路,所以他們找到了我們。”修方舟告訴記者,在自己贏得了部分真金白銀之后,也需要精心打造,才能保證獨立書店更好地走下去。“如何更好地經營,才是我目前面臨的難題。”
回歸純粹閱讀,許是獨立書店多年沉淀后覓得的良方 除了飲品,活動多,也是大眾對獨立書店的另一種看法。可以接觸到像北島這樣的大詩人 ,也許是部分人走進獨立書店的理由。但不論是咖啡飲品,還是活動,都只是把書店作為一個載體,而離書店本身的存在意義,越來越遠。
1994年高密路上的不是書店開店,張兵林算是在青島把咖啡引入書店的先行人。時至今日,20多年過去了,張兵林自己也表示,大眾意義上“書+咖啡”對獨立書店的定義,本就是一個“偽命題”,所以“書+咖啡”真的不能成為一家獨立民營書店長壽的理由。
“很多獨立書店都被打造成‘網紅’,很多人慕名前來只是為了拍照留念,但如果這些人都坐下來讀一本書,對于我們來說,并不失為一件好事。當然,這是需要書店來引導的。”不是書店創始人張兵林就告訴記者。
“最開始很多人不理解,很多人認為書店應該是一個純粹的地方,可又是咖啡、又是活動的,已經脫離了書的本身。可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書店首先要想辦法活下來。”張兵林告訴記者,當2009年不是書店搬到了南京路100號創意100內經營時 ,網絡書店已經出現,那時對實體書店的沖擊就已經出現了。“我們那時開始慢慢轉型,我們當時受到很多質疑,但我覺得要讓更多的年輕人走進來,才要更多地去創造他們喜歡的環境。”
“獨立書店如果長期不盈利,是很可怕的事情。但折騰久了,經歷那段痛苦的時間,我們很清楚獨立書店的痛點。我們干了20多年,那些新開的書店,可能真的也要跟我們一樣經歷一段痛苦的時間段,或者沉淀下來以后,才選擇和我們一樣走接下來的路。”張兵林告訴記者,不論是外來資本 、還是眾籌等等,其實都一樣,都只是資金的來源,而重要的則是運營的問題。“外來資本注入對于我們來說,并不能算作大頭。大家對書店還是有情節的,都是有書店情節的人才會去開書店。其實青島的書店保有量還是比不上咖啡館或者奶茶店,如果書店的保有量和飲品店一樣多,那大家一定會形成習慣,去書店坐一坐了。”
“其實書,是可以和任何一樣東西融合的。書+廚房、書+文創、書+茶道……因為書是我們尋求一種知識的最基本的出發點,人們閱讀還是根本 。所以我們現在已經放棄用活動去聚人氣,用活動來吸引人了。”回歸純粹閱讀、更貼近閱讀本身,回到書店本質。
“像我們舉辦的閱讀馬拉松活動,來參加的人,人手一本書,一上午三個小時過后,來答題,最終看誰答對的多。”張兵林表示,一上午時間大家都安安靜靜坐下來讀書,這才是書店的本質。還有一元購書等這樣的活動在會員中也頗受歡迎。甚至現在圖書采購,張兵林還會自己上陣,從北京、上海等地背書回來,供給青島的愛書人。
“書單都是我自己列的,因為我本身愛書,所以我知道讀者的需求。‘書’和‘非書’這樣一個復合型空間的分布,還有去紙化的沖擊、向新零售學習等等,都是我們目前要面對的。”荒島書店的創始人修方舟也同樣表示,自己每天都坐在新店門口,隨時關注讀者需求,隨時調整。他仍舊認為圖書,才是使得自己、使得“荒島”一步步發展下去的根本 。
其實細品青島本土的獨立書店,你會發現,每一家在閱讀本身上 ,都下足了功夫,不論是對圖書的精挑細選,還是隨時更新換代,都能體現書店運營者的一番用心。記者也希望隨著獨立書店的一片利好,青島人能夠真正在書中尋找到閱讀的初心。
文/圖 城市信報記者 吳鯤
鐵粉說【獨立書店】 段景芳是青島媒體人,也是獨立書店的鐵粉。從大學畢業來到青島,他就開始在獨立書店購書,并保持著一月最少20本的這樣一個超高頻率。他說,逛書店就像女孩子喜歡逛街買衣服一樣,“在獨立書店里 ,我們更容易讓自己放松,讓自己在現實中疲于奔命的靈魂小憩一下。”
因為喜愛的閱讀的書籍偏向人文社科類,擴展到文學小說散文等,品類比較雜。所以絕大部分圖書,都是在“不是書店”購買。在段景芳列給記者的最近幾月購進書單中,都是在“不是”購買的,“我的很多哲學、歷史類書籍,都是在‘不是’買的,比如上個月剛剛購得的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此前購買的‘易中天中華史’系列,基本上出一本就在‘不是’買一本。成套購買的,還有《陳寅恪集》,一套日本學者寫就的中國史書《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等。小說散文類的側重于自己的口味購買 ,隨意一些,偵探懸疑類的也買了不少,阿加莎·克里斯蒂系列,史蒂芬·金系列,另外就是一些世界名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系列、黑塞系列等,還有《道士下山》、《四世同堂(修訂版)》等等吧。還有一些偏專業類書籍,比如最近購買的《區塊鏈——新經濟藍圖及導讀》、《政治是什么》,另外最近還購買了《老照片二十年精選集》。”“不是書店在書的選擇上,在作家、作者乃至內容和版本的定位上,我個人感覺它的‘段位’是比較高的,還間或有一些先鋒類讀物,這都很對我的脾氣。”段景芳表示,所以當他第一次走進不是書店,就喜歡上了,“我覺得,獨立書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品味,或者一個城市的氣質。如果讓我選擇,我更喜歡逛獨立書店,而不是新華書店這樣的大書店。”
[編輯: 宗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