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阿妹戚托小鎮的搬遷故事

2018-08-10 18:46   來源: 當代先鋒網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晴隆縣三寶彝族鄉地處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區,是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總人口5853人,其中彝族和苗族人口占比98.7%,2016年底貧困發生率高達57%,被認為是“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典型地區。

  2017年6月,在三寶彝族鄉調研時,當地嚴峻的脫貧形勢引起了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深深的思考。孫志剛強調,必須努力闖出一條決勝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搬遷,成為三寶脫貧的唯一選擇。晴隆縣委縣政府作出了一個艱難而勇敢的決定——整鄉搬遷。

  1.從三寶到阿妹戚托

  早上8點多,楊進菊打開她的小超市,開始整理貨架上的礦泉水、方便面、餅干、牙刷等日常雜貨,等待開門后的第一位客人。

  坐在店里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楊進菊感慨:“沒想到我們也能過上城里人的生活,漂亮的小樓房、公交車、醫院、學?!覀冞@里開起了好幾家飯店和服裝店,那邊還有加工廠,這是以前在電視劇里面才能看到的畫面?!?br>
  

航拍阿妹戚托小鎮。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劉楊 攝



  楊進菊的小超市位于阿妹戚托小鎮,這個小鎮不僅有一個美麗的名字,還有如畫一般的環境。走進夏日的阿妹戚托小鎮,一棟棟彝族風情濃郁的亮褐色鋼筋混凝土小樓依山而建,臺階式的建筑布局讓民居錯落有致,曲線坡面屋頂盡收眼底。

  這個美麗的小鎮,和楊進菊的老家三寶彝族鄉有著親密的“血緣關系”。

  阿妹戚托小鎮毗鄰縣城,是晴隆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將容納晴隆縣各鄉鎮的8000名搬遷戶,其中5000多人來自三寶彝族鄉。

  從已與晴隆縣城連為一體的阿妹戚托小鎮到三寶鄉,距離不過50公里,但路途曲折,熟識路況的駕駛員全速駕駛,也至少需要一個半小時才能抵達。

  說起三寶的歷史,貴州省彝學研究會副會長、黔西南州彝學研究會會長隴光國情不自禁地唱起自己編寫的歌曲《三寶紅》:“有一個叫三寶的地方,散落著彝家一個個村莊。許多年前避戰禍來到這里,過著與世隔絕的時光。柳笛隨風伴著憂傷,月琴聲聲訴說衷腸……”

  歌曲中傳唱的“戰禍”,指的是明朝弘治十五(1502)年王軾平定貴州米魯之亂這一史事,當時為了躲避官府的追殺,彝族和苗族人逃亡到三寶的深山老林中定居,從此與世隔絕。如今,全鄉5853人中彝族和苗族人口占比98.7%。

  三寶“藏”得住人,卻養不好人。

  三寶鄉山高坡陡,多懸崖峭壁,石漠化導致工程性缺水嚴重,少量的坡耕地也是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土”。放眼望去,看不到百畝以上的平地,產業難以集聚發展。因為條件限制,三寶彝族鄉黨委政府所在地周邊人煙稀少,只有37戶人家。

  由于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當地大部分百姓長期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截至2016年底,全鄉貧困發生率仍高達57%。又因為地理位置偏遠,交通基礎設施落后,三寶人和外界互聯互通比較少,群眾的思想仍然比較保守。

  在三寶鄉調研時,當地嚴峻的脫貧形勢引起了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深深的思考。三寶鄉作為全省極貧鄉鎮之一,是脫貧攻堅必須啃下的硬骨頭,孫志剛強調,必須努力闖出一條決勝脫貧攻堅的新路子。為此,晴隆縣委縣政府做出了一個艱難而勇敢的決定--整鄉搬遷!

  2.搬遷,解決就業當先

  易地扶貧搬遷并不是一個新詞,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就開始在甘肅的河西、定西和寧夏的西海固地區探索搬遷扶貧,史稱“三西吊莊移民”扶貧。

  2020年之前貴州規劃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和這個數字比起來,三寶的5000多人不算多,但整鄉搬遷無疑是易地扶貧搬遷這塊“硬骨頭”中最難啃的一部分,對晴隆縣乃至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而言,三寶彝族鄉整鄉搬遷是一次大手筆,也是唯一的選擇。

  如果500年前彝苗同胞躲進三寶是一次辛酸的“逃亡”,那么500年后的搬遷則是一次邁向幸福未來的“回歸”。但搬遷同樣會有陣痛,更何況是整鄉搬遷。

  搬到城里沒有土地,吃什么?對于搬遷,不少村民疑慮重重。

  搬遷,就業是關鍵。搬遷戶對于新生活的恐懼源于對就業的擔憂,為了解決搬遷戶的就業問題,晴隆縣堅持以產定搬的原則,組織企業到三寶鄉和縣城開展就業招聘,抓好安置點易地扶貧搬遷產業園和農業觀光園項目建設,預計可以帶動三寶鄉1000個勞動力就業。

  

為了解決搬遷婦女的就業問題,退伍回鄉的柳仕鴻創辦了彝外婆服飾加工坊,圖為柳仕鴻(右)與客商洽談。



  除了讓搬遷戶就近就業,當地黨委政府還成立人力資源公司組織勞務輸出,目前三寶鄉3000多勞動力中有47%在外務工。

  “我們公司和長三角、珠三角的40多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進行勞務輸出,去年下半年組織了700多人外出務工,最近又組織了300多人。”晴隆縣匯眾人力資源有限公司業務經理楊國強告訴記者,現在沿海地區的輕工企業平均每月收入在4500元以上,而且勞動力供不應求。

  3.“尖刀班”,作用不一般

  針對三寶鄉的民族構成情況,晴隆縣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協調少數民族干部和當地走出來的致富能人深入群眾進行走訪動員,尤其是復轉軍人、知識青年、返鄉農民工等有過外出經歷的本地人。

  柳世澤、柳松、柳仕狀、柳仕武4兄弟均是三寶鄉三寶村長耕組人,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分別考取了黔西南州興義市、興仁縣等地的公職,為了幫助家鄉人早日搬遷,他們在晴隆有關方面的協調下回到三寶,磨破嘴皮和自己的親戚朋友講政策、講感情、算成本,現身說法,動員家鄉的村民搬遷。

  在他們的努力下,如今長耕組的村民已全部搬遷到阿妹戚托小鎮,4兄弟也因為雷厲風行的工作風格被稱為“柳氏尖刀班”,而“尖刀班”班長柳世澤卻因為勞累過度病倒在床。

  

搬遷婦女在晴隆縣彝外婆文化旅游產業有限公司工作。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劉楊 攝



  “尖刀班”的另一位柳氏兄弟柳仕鴻,曾在甘肅當兵16年,2015年退伍回到晴隆以后加入黔西南州彝學會。看到自己的兄弟沒日沒夜下鄉動員群眾,他用自己的退伍費在阿妹戚托小鎮開辦了彝外婆服飾加工廠,帶動了20多名彝族搬遷婦女就業。

  2016年,90后陳紅珍從遵義醫藥高等??茖W校畢業,那時候她是三寶唯一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女性。出身貧困家庭的她因為黨的政策上得起學,有了文化。在鄉鎮衛生院工作一年后,陳紅珍感念黨恩投身脫貧攻堅一線,加入三寶鄉干塘畜牧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林下生態土雞養殖項目。

  

返鄉知識青年陳紅珍(背影)在三寶鄉干塘畜牧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林下生態土雞養殖基地喂食。



  知道整鄉搬遷的政策以后,陳紅珍三番五次給老家的鄰居和親戚們做思想工作,告訴他們搬遷的好處。陳紅珍在親戚朋友眼中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姑娘,在她的動員下,干塘村大干塘組59戶人已經有45戶簽訂了搬遷協議。

  當初和陳紅珍一起加入合作社創業的另外兩位小伙伴如今都已經離開三寶,但她仍然堅持要把林下生態土雞養殖項目做好??粗惣t珍終日為了合作社和鄉里的搬遷工作忙碌,三寶彝族鄉黨委副書記、副鄉長劉金松常常提醒她要關注自己的個人問題,陳紅珍卻說:“等鄉親們脫貧了,我再脫單?!?br>
  4.搬家,也要帶走文化

  黃果、煤炭、杉木,這是三寶彝族鄉的“三寶”,除此之外,三寶更有世代傳承的民族文化。人搬到縣城,文化是否還能留???

  為了打消搬遷群眾對遷入地的陌生感,留住文化的根,安置點以三寶人熟悉的彝族原生態舞蹈“阿妹戚托”命名。

  阿妹戚托是源于三寶鄉的一支群體原生態舞蹈,漢語意譯為“姑娘出嫁舞”。在彝族姑娘新婚出嫁時,村寨中的女眷會相聚一起“以足傳情”,用腳掌發出的踢踏之聲節奏整齊,令人震撼,被譽為“東方踢踏舞”。

  

被譽為“東方踢踏舞”的彝族原生態舞蹈阿妹戚托。



  在老三寶人隴光國的心里,阿妹戚托并不是一支單純的婚俗舞蹈,動感的藝術形式傳達的是一套完整的道德教化體系。隴光國說:“除了表達女伴們依依不舍的心情,阿妹戚托更重要的是告誡新娘出嫁之后要勤儉持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尊重寨鄰?!?br>
  阿妹戚托小鎮的建設充分尊重了苗族和彝族的文化習俗,在苗族居民安置區別出心裁地依山打造了一座“牛頭山”,在彝族居民安置區則打造了一座“虎頭山”,安置區的街道均以三寶的村寨命名,讓搬遷鄉民能夠在阿妹戚托的新家記住鄉愁。

  “我們的搬遷不僅要把老百姓搬出來,還要把文化搬出來?!彪]光國認為,只有把彝族和苗族文化搬出來,才能讓搬遷戶對阿妹戚托小鎮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不僅如此,還要“讓文化形成產業,讓搬遷戶能夠安居樂業?!彪]光國說,只有以產業帶動就業,搬遷戶才有安全感。

  

貴州省彝學研究會副會長隴光國(著淺色衣服者)到三寶鄉群眾家中動員搬遷。



  作為黔西南州彝學會的領頭人,隴光國積極發動彝學會成員的力量參與三寶彝族鄉整鄉搬遷,一方面在搬出地打民族牌、親情牌,動員少數民族群眾搬遷,一方面在搬入地發展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為搬遷戶提供就業崗位。除了彝族特色服飾以外,彝族烤茶“三寶紅”已在阿妹戚托小鎮投產銷售,彝族青蒿土堿面、彝族咂酒產品也開始加工試產。

  5.村民變身新市民

  “黔西南州新市民居住證?!边@是每一個住進阿妹戚托小鎮的三寶人都有的新身份證件,上面有戶籍地址和居住地址。

  新市民居住證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名稱,還是搬遷戶在就醫、入學、社保等方面享受和城鎮居民同等待遇的憑證。

  “我們一家14口人搬到這里,有7個人享受每人每月470塊錢的低保,老家的11畝地流轉給公司種皇竹草,一畝地每年500塊?!弊谛录议T口,從三寶村三寶組搬來的75歲老人高國云掰起手指說,這筆錢已夠他無憂無慮地生活。

  不過最讓高國云開心的,是安置點事先解決了幾個孫子讀書的問題。

  

 航拍建設中的阿妹戚托小鎮。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劉楊 攝



  為了讓群眾安心搬遷,晴隆縣委縣政府率先將724名“三寶娃”搬遷到縣城就讀,實施“整班搬遷”甚至“整校搬遷”,讓三寶的孩子共享縣城教育資源,和城里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同時也通過“小手拉大手”帶動搬遷。

  文安學是高國云在三寶村的鄰居,搬到阿妹戚托小鎮之后他們依然是鄰居。文安學的老伴在安置點從事保潔工作,每月有1800元的收入。老伴患有高血壓、關節炎、糖尿病等多種病癥,政府解決了醫保問題,看病買藥也不花錢,這讓文安學心里非常踏實。

  “以前出門就是一腳泥巴,現在有這么寬敞的水泥路和漂亮的房子,有誰不想搬呢?”作為搬遷戶的一員,高國云十分了解村民的心思:“只要把務工的問題解決了,有穩定的收入,沒有人不愿意搬。”

  截至目前,三寶鄉1233戶5853人已有879戶 4116人簽訂了搬遷協議,占應搬遷人口的70.3%,整鄉易地扶貧搬遷的“硬骨頭”算是啃下了一大半。不過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留下來的往往也是最難搬遷的。晴隆縣委書記張國志表示,三寶整鄉搬遷的工作一刻也不會松懈。

  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李筑 汪梟梟 張可

  圖 部分圖片由晴隆縣電視臺提供

   [編輯: 張珍珍]

半島客戶端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