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庫布其治沙密碼:與沙漠共舞

2018-08-07 17:38   來源: 光明網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張穎天 高平

  盛夏季節,庫布其沙漠腹地,水草豐美、飛鳥起舞、蛙聲一片,一幅“風吹草低見牛羊”“綠意盎然大森林”的美好圖景。

  遠處,億利生態光伏基地,整齊的發電板一望無際、板下養殖風生水起、甘草產業織起綠色長廊……現在的庫布其,赤地變綠地,風沙變風景,黃沙變黃金。

  這里不僅有最新的治沙技術,還處處展現人與自然平衡的藝術。

  科學理性地摸透沙漠的脾氣秉性,把沙漠當成朋友,與沙漠共舞;政府、企業、農牧民、社會多元參與,庫布其在治沙中找到了綠富同興的利益平衡點。

  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庫布其熔煉出一套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成功模式,生動實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新思維: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

  庫布其,中國第七大沙漠,面積1.86萬平方公里,橫臥在黃河“幾”字形臂彎里。

  20世紀以來,庫布其沙漠每年向黃河岸邊推進數十米、流入泥沙1.6億噸,直接威脅著河套平原和黃河安瀾,沙區百姓深受其擾。

  如何變沙害為沙利,能否換一種思維治沙?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在庫布其,這個生命共同體還多了一個“沙”——

  修路、種樹、護樹,人們在播綠中起早貪黑、摸爬滾打;斗沙、固沙、用沙,人們對沙漠的認識在變化、在更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庫布其綠色發展的能量在匯聚。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從20世紀50年代的禁止開荒、保護牧場,到60年代的種樹、種草、保護基本農田;從70年代的退耕還林還牧,以林牧為主、多種經營,到80年代的“三種五小”即種樹、種草、種檸條,建設小水利、小流域、小草庫倫、小經濟園林、小農機具。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一系列措施折射出治沙護綠的新思維,為庫布其治沙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撐。

  堅持綠色發展,是關于發展的一場深刻革命。把問題當機遇,把沙漠當財富,庫布其在變遷中處處體現出發展的辯證法。

  在達拉特旗銀肯塔拉沙漠治理區的山丘上,直徑43米的敖包聳立,四周由沙柳、檸條、羊柴、樟子松組成的沙漠綠洲生機盎然。“現在路通了,綠多了,環境多好。”銀肯塔拉景區負責人李布和說。

  從風沙漫漫到綠染大漠,李布和口中的沙漠換了天;從零敲碎打的小范圍治理到系統化大規模治理,人們對沙漠的理解變了樣。如今,由敖包區、接待區、響沙區、放步區、治理區5個區域組成的銀肯塔拉景區,成為全國各地游客體驗沙漠風情的好去處。

  綠色已成為庫布其的底色。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庫布其沙漠治理總面積達6460平方公里,涵養水源240多億立方米,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

  在水生態治理區,水道沿著溝壑蜿蜒,水鳥翱翔天際,野鴨、牛羊慵懶棲息。水岸邊,隨風搖曳的蘆葦、沙蒿、蒲黃,舒展的綠色灌滿眼底。

  “用黃河的凌水治沙,水從沙里走一趟,就像下過雨一樣,在沙漠邊緣形成一個自然綠化帶。”杭錦旗水務和水土保持局局長劉海全說。

  “草多了,牛更肥了。”看著沙漠的巨變,杭錦旗呼和木獨鎮巴音溫都爾嘎查農牧民那仁滿達胡喜在心上。如今,他家的牛群由50頭增加到600頭,他經營的3個蒙古包一次能接待游客七八十人。“沿黃公路10月通車后,客人一定會越來越多。”除了發展牧家樂,那仁滿達胡還籌劃在水生態區的濕地中開發水產養殖。

  如詩如畫的天地間,人們編織著多彩致富夢。

  新科技: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

  “種不活楊樹種柳樹,種不活樹這個地方就不好住。”口口傳唱的民謠,道出了在沙漠種樹的艱難。

  “以前種樹太難了,辛辛苦苦種上,最多也只能活一半。看著沒有成活的苗苗,心里很難受。”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老支書陳寧布回憶。

  整體性治理沙漠,沒有現成經驗可循。幾十年來,庫布其人立足實際、尊重規律,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堅持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重點防治與區域防治相結合,反復實踐、不斷創新。從點片治沙到系統化治理,從傳統植樹到微創植樹,從人工種植到無人機種植,從簡單的種甘草到甘草平移技術的成功運用,庫布其人探索出一套成熟科學的治沙方案。

  “正是因為擺脫了單一粗放的治沙理念,堅持科學治沙精準治沙,庫布其才破解了‘治理—惡化—再治理—再惡化’的怪圈,取得了從生命禁區到沙漠綠洲的歷史性巨變。”中國林業科學院首席科學家、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文斌指出。

  在那日沙生態修復中心,“近自然造林”幾個大字清晰地印在展示沙丘上,綠色標尺上的沙丘高度,已經比1988年降低了一半。

  “通過大數據平臺測量判斷風沙運動規律,通過規律計算迎風坡的最佳植樹位置,借助大自然的風力和迎風坡植被覆蓋,形成削峰填谷的效果,讓沙漠綠起來,沙丘低下去,實現風吹、樹擋、沙降的目標。根據沙丘形狀在每個沙丘設立5至6個風蝕樁,將人工測量的年風蝕量不斷發送到大數據平臺進行長期監測,為日后的沙漠治理提供數據支持。”億利沙漠研究院副院長張立欣介紹。

  在億利沙漠生態科技中心組培室,脫毒馬鈴薯、蒙古蕕、中天玫瑰、四合木、半日花等沙漠植物在培養基中茁壯成長。5年多來,科技人員已先后培育成功沙漠植物40多種。“這里的植物一個月就可以繁殖一代,別看它們現在生活在溫室里,未來都能在沙漠生態修復中大顯身手。”億利沙漠研究院研發工程師蘇建英說。

  在庫布其,不僅有億利沙漠研究院,還有旱地節水現代農業、智慧生態大數據等一批世界先進的示范中心,并建成了我國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

  “我們已經搜集了1000多種耐寒、耐旱、耐鹽堿的植物種子相關資料,入庫種質資源238種,并對優質的種質資源進行應用開發和推廣輸出。庫布其引種到南疆18種植物,成功11種;那曲高原科研項目越冬成活率70%以上的物種中有一半是從庫布其引種的。”張立欣說。

  這些治沙之本、治沙利器,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留下了寶貴財富。

  新模式:四輪驅動實現多元共贏

  經驗告訴我們,離開經濟發展抓生態建設是“緣木求魚”,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建設是“竭澤而漁”。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如何選擇?

  庫布其的回答是,都選。

  在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看來,防沙治沙不能僅停留在沙進人退或人進沙退的機械層面,必須找到人與沙的最佳平衡點,路徑就是“黨委政府政策性推動、企業規模化產業化治沙、社會和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技術和機制持續化創新”的四輪驅動模式。

  “種下甜根根,拔掉窮根根。”甜根根,就是能固沙并改良土質的藥材甘草。

  “這兒原來連草都不長,都是沙丘,我們把沙子推平種上甘草,土壤改良效果特別明顯。3到5年后,這片土地就能種瓜果蔬菜了。”在阿木古龍沙產業基地,順著杭錦旗扶貧辦副主任白新田手指的方向,一片郁郁蔥蔥的沙漠綠地里,哈密瓜、西瓜、西紅柿、胡蘿卜等瓜果蔬菜旺盛生長。

  在政府支持性政策引導下,億利、伊泰、東達等各類企業產業化投資,逐步形成了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游、生態光伏、生態工業“六位一體”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產業綜合體系,有效解決了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問題。

  有了政策支持、產業化投資,治沙還離不開農牧民的積極參與。

  億利治沙民工聯隊隊長張喜旺是一位治沙能人。他帶著30多名農民,通過招投標參與治沙項目。從最初只栽楊樹苗到現在種植多種沙漠經濟作物,多年經驗使張喜旺成了沙植專家。“帶著大家脫貧真帶勁兒,現在大家生活質量大大改善,一年能賺個七八萬元。”張喜旺信心滿滿。

  在庫布其沙漠,活躍著232支這樣的治沙民工聯隊,5820人成為生態建設工人。他們帶動周邊1300多戶農牧民從事旅游產業,家庭旅館、餐飲、民族手工業、沙漠越野等業務蓬勃發展,戶均年收入10萬多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和治沙企業累計為群眾提供就業機會100多萬人次,沙區農牧民人均年收入從不到400元增長到1.5萬元。嘗到甜頭的農牧民成為庫布其治沙事業最廣泛的參與者、最堅定的支持者和最大受益者。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庫布其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打造完整的生態產業體系,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人們看到了沙漠中蘊藏的發展潛力、致富希望。

   [編輯: 焦琳]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庫布其 沙漠腹地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