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大米30多年減少6萬畝!海水稻入濟,黃河大米能否重振?

2018-07-15 09:43   來源: 齊魯壹點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提起大米,濟南人最先想到的是本地歷史悠久的特產黃河大米,因其口感香甜、晶瑩剔透,一直為濟南人所鐘愛。但就在近日,由袁隆平團隊研發的“袁米”也要來到濟南了,袁米公司與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管委會簽訂協議,將投資11億元在黃河北建設袁米創新產業園。

  



  先行區引進海水稻

  或與黃河大米合作


  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陸續簽約的新項目中,袁米農業科技項目令人眼前一亮,依托袁隆平院士領銜的海水稻研發中心技術團隊,袁米項目將以袁米產品品牌運營及產品銷售為突破口,深度整合研發、種植、生產、食味研究等環節,提供安全、營養、好吃的優質大米。

  成為網紅大米的袁米海水稻是專門生長在鹽堿地的品種,海水稻并非用海水灌溉的水稻,更多的是表明該水稻品種的耐鹽堿特性。常規水稻的種植要求水鹽度不能超過3‰,而袁米海水稻耐鹽可達到6‰—7‰,所以比較適合在鹽堿地生長。

  在山東確定的新舊動能十大產業中,其中就包含“現代農業”。而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相關負責人也稱,之所以引進袁米,也因其能夠有效助力先行區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

  通過科技研發、現代農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袁米農業科技項目將為濟南新舊動能轉換注入新鮮血液。

  據介紹,袁米創新產業園包括袁米總部大廈、袁米產業鏈聯合創新中心、袁米全智能加工、倉儲、物流中心等,以產業化發展為核心思路,實現科技成果商業化轉化,打造“創新鏈”,形成“新物種”。同時通過數字化、平臺化管理與互聯網化、用戶化運營相結合的模式,立足全產業鏈,以多種手段實現農業4.0產品輸出及模式落地,最終形成“大米-大米深加工產品-數字化農產品”的數字化賦能產業升級新模式。

  袁米的引進還有望利用先進的水稻研發技術為黃河大米品質提升和黃河北鹽堿地改造提供支持。歷史上黃河兩岸一直有水稻種植,黃河大米的品牌也名聲在外。袁米公司在接受采訪時也希望與黃河大米在歷史文化、品牌科研、市場開拓等方面進行溝通合作,并對土地進行生態修復,重現黃河兩岸的生態美景。

  黃河北曾一片“白茫茫”

  如今多已成良田


  作為濟南“黃河大米”的主產地,濟陽縣是濟南乃至山東重要的水稻生產區,但在歷史上,這里曾是一片白茫茫的鹽堿地。記者從濟陽縣農業局了解到,現濟陽街道辦事處(原城關鎮)的稍門、高樓、葦園、徐家灣、小任家等村沿黃一帶,歷史上一直是鹽堿澇洼地區,地里種啥啥不長,“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遍地蛤蟆叫,產堿不產糧”,這段順口溜是當年的真實寫照。

  二十世紀60年代末,濟陽縣修建引黃閘,建設引黃灌溉工程,號召、引導沿黃的村子種植水稻,以水壓堿,實行稻改,泛濫了多少年的堿災終于被壓住。“以前在黃河北的濟陽、商河、大橋的一些地方有很多鹽堿地,通過這些年的農田基本建設特別是引黃灌溉、稻改等措施大多已經改造成了良田,通過一些農藝措施,加大有機肥的使用量,這些地方不僅能種植水稻,比較肥沃的土地也種起了蔬菜。”濟南市農業局種植處處長劉衛國說,黃河水大大改良了土質,使土壤變得松軟而肥沃,昔日貧瘠的鹽堿地里長出了“晶瑩剔透、軟筋香甜”的優質大米,如現在的吳家堡大米一畝地產量就能達一千斤。

  從稻改以后,濟陽縣的水稻種植面積也越來越大,不僅在濟陽街道而且擴大到曲堤、仁風、崔寨等鄉鎮,水稻產量也逐年提高,經濟效益不斷增加。“到2005年面積最大時,達到101100畝,總產達到51230噸。濟陽街道辦事處稻區生產的‘稍門’牌優質大米,2008年在濟南市優質稻米品嘗評介會上獲得金獎,2010年被列為濟南市農業特色品牌基地。”濟陽縣農業局農技站站長許增海告訴記者,濟陽街道目前有水稻生產專業化公司3家,水稻專業合作社3家,50畝以上水稻種植大戶4家,共流轉土地約3000畝。

  經過三四十年的良田改造,如今的濟南還有鹽堿地嗎?許增海稱,濟陽縣的土壤PH值在7到8之間,還是偏堿性,但鹽堿地已經很少。“黃河北的土壤還是偏堿性的,但鹽堿地已經很少了,絕大部分都適合作物生長,只有在部分低洼地塊可能有鹽堿地。”劉衛國說。至于土壤退化和次生鹽堿化問題,有些地方面臨過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但現在他們也在不斷改良土壤過程中。

  從10萬畝減到4萬畝

  濟南水稻待重振


  雖然大多數鹽堿地已改造為千里沃土,并生長出了優質的黃河大米享譽內外,但數據顯示,近些年濟南的水稻種植面積也正在逐漸減少。“在上世紀80年代初還有十幾萬畝,目前僅剩四萬畝。水稻種植面積較大的集中在濟陽的稍門鄉,還有槐蔭的吳家堡、章丘的高官寨,另外天橋、歷城也有一部分。”劉衛國說。

  濟陽縣近幾年水稻面積減少幅度也較大,“濟陽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水稻就是濟陽街道的特色品牌,這個品牌仍然很響,但生產規模確實變小了。曾經我們縣種植水稻最大面積達到過10萬畝,現在已經減少到了一兩萬畝。”許增海說。2017年濟陽縣水稻種植面積減少到1萬畝,其中還是以濟陽街道為主,面積約7000畝。

  種植面積減少的原因也分多個方面,“首先是黃河實行調劑用水,需要向上級部門協調,有時放水有時不放,種水稻的時候調劑用水不一定及時,而原來我們用的水都是自流灌溉,從黃河水直接引入到田間地頭,不用成本。現在想用水的時候不一定有,田間基礎設施又比較落后,黃河需要多級取水,增加了成本和勞動強度。”許增海說。

  除了用水的現實問題,種植效益的減少也讓農民不愿再種植水稻,“近年來大米價格增加的不多,但包括種子、化肥、農藥、用工等種植成本都在不斷增加,比起種蔬菜來說效益較低,所以很多人改種了蔬菜。”許增海說,另外還有勞動強度和勞動力的問題,“種植水稻勞動強度較大,從技術角度,現在從播種到管理、收獲已經能夠實現全程機械化,這樣的機械設備也都有,但農村許多年輕人去城市打工,種植者年齡都在五六十歲,很多人還是采用人工插秧、割稻這樣的原始方法,既辛苦費用又高,所以更不愿種稻。”

  為了提高濟南水稻的生產力,重塑黃河大米的品牌,濟南農業局在三年前提出了一項濟南水稻的振興計劃,力求未來將濟南水稻種植面積恢復到十萬畝。其中采取的措施就是水稻的全程機械化,“從育秧到插秧、收獲都采用機械化,降低勞動強度和種植成本,提高農民種水稻的積極性。”劉衛國說。

  對于袁米的到來,濟南的農業部門也認為這是一種合作的機會,“招商引資本身是件好事,但不一定種海水稻,其他水稻品種也適合在這里種植。”劉衛國說。許增海則稱,濟陽縣有兩家種植水稻的較大規模公司,每家承包的水稻面積都在一千畝以上,另外還有些小型的合作社。“袁米如果來到我們這里也可以相互協商合作,共同把濟南的水稻做大做強,重振濟南黃河大米的品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于悅)

  轉自:大眾網

   [編輯: 劉曉明]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大米 海水稻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