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6月16日消息 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初夏的青島西海岸新區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時節。穿過膠州灣隧道,濱海大道兩旁,綠意濃濃、繁花似錦;282公里的藍色海岸線碧水悠悠、海天相映;走進新區大街小巷,更是一步一景、處處新綠。
近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將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幅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的生態文明畫卷,正在新區大地上徐徐展開。
一城山水半城綠,生態紅利更惠民
在新區義務植樹基地內,一棵棵雪松、白蠟、紫薇自然分布,不少樹木已抽出新芽,而這些樹木全部是兩個月前栽種的。
而在靈山灣國家森林公園和新區各鎮街,2018年義務植樹活動共新增造林2060畝,白皮松、法桐、水杉、楊樹、櫻花、黑松等7.2萬余株苗木成為新區綠意的最新點綴。“三年后,這兩千多畝新造林便將綠樹成蔭,集生態防護和景觀綠化為一體,保護和優化新區生態和人居環境。”新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以“綠滿新區·森美西海岸”為主題,國土綠化行動在新區大力開展,新區各地綠意更濃、生態更優。近年來,新區新造林89400畝,新建綠地944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50%。
造林面積不斷擴大的同時,新區林業結構調整步伐也正不斷加快。“新區更注重森林經營和質量提升,推動森林由‘淺綠色’向‘深綠色’轉型升級。”新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實施森林撫育、山地生態修復、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等生態修復工程,新區正不斷調整林分結構,提高森林資源總量和質量,提升森林碳匯能力。據了解,目前新區已建成260畝新品種苗木繁育推廣基地,修復山地生態905畝,完成1萬畝森林撫育作業設計。
同時,植樹增綠還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架起了互通的橋梁,綠了一城山水,富了一方百姓。“利用‘森林+’模式,新區構建起以林業特色鎮村、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多種形式結合的林業旅游發展體系,充分釋放生態發展紅利。”新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道,自此,新區林區變景區,果園變公園,林業增了效,農民得了惠,真正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護藍灣修漫道,近海更親海
“以前由于規劃不科學,各種水產大棚和養殖池一擁而上,掩蓋住了天然的海岸線。雖然有人賺了個盆滿缽滿,但也讓大多數人失去了珍貴的生態福利。”靈山衛街道大灣村村主任陳汝強告訴記者,自新區開展藍色海灣整治以來,該鎮遍布海岸的養殖池和大棚不見了蹤影,海水變得更藍了,來海邊趕海撿拾小海螺的人也更多了。
藍灣整治生碧水,海螺重生歸本味。在新區,小海螺的回歸只是海岸生態改善的一個小小鑒證。
2016年3月,新區在全國率先啟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通過實施“拆違建、清岸線、調項目、修慢道、植綠化、保文化”等六大任務,努力還原海岸線自然面貌、保護近岸自然風貌、改善海岸線生態環境、打造觀海視覺通廊,建成符合國家級旅游度假區要求并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優質海岸帶。
新區計劃在2016年至2018年,主要完成薛家島后岔灣至瑯琊鎮胡家山段(不含特殊利用岸線)129公里及洋河橋至跨海大橋8公里岸線。
海洋生態的修復勢必會帶動旅游業的發展,而“旅游興區”也一直是西海岸所努力的方向,82公里藍灣路慢行系統暨沿海視覺通廊項目的建設便是最恰當的體現。
近日,記者在藍灣路慢行系統金沙灘至涵碧樓3公里試驗段發現,疏林、密林不同區域的綠化設置,瀝青路、石子路交錯互通的園路以及沿途改造而成的一處處觀景臺,為新區市民、游客提供了一個親海、觀光、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這只是新區藍灣路慢行系統建設的一小部分,眼下,新區濱海慢行系統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屆時,新區局部海岸線“靠海不親海”的情況將徹底成為歷史,濱海岸線旅游資源及濱海文化項目將串聯成為一體,新區也將升級成為海濱全域旅游區和國際級度假休閑目的地。
目前,新區藍色海灣整治提升行動已新建、改造慢行道68公里、自行車道55公里,新建車行道9公里,建設完成景觀橋7座,綠化102萬平方米,拆除海域養殖池6940畝、陸域附著物165萬平方米、各類沿海違章建筑60余萬平方米。
平地新城,生態先行
綠樹成蔭,超低能耗被動房,達到中德兩國最高建筑節能標準的辦公樓……漫步青島西海岸新區國際經濟合作區(中德生態園),生態之美隨處可見。
這座用時僅僅六年,就拔地而起的生態新城,猶如一間超大型的生態發展實驗室,健康而迅速的生長。
除了在建設中全面推廣綠色建筑,建設海綿城市,保護自然基底,打造發展生態保障,國際經濟合作區追求著高能效、低能耗的發展模式,建立了基于生態指標的引領性發展體系,入駐企業共享綠色、生態環境,走出了一條可供借鑒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全國首批低碳城試點、全國首家綜合標準化示范園區、國家綠色制造國際創新園、全國智慧城市試點、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區、全國首批新能源示范園區、全國首批智能制造燈塔園區……這一連串的榮譽,是國際經濟合作區厚描生態底色的最有力證明。
“國際經濟合作區不僅僅是一個產業區,更是一個綠色、低碳、環保的宜業宜居的產城融合園區,是未來城市與產業生態發展的‘試驗室’。”趙士玉說,打造生態生活區就是一個縮影,既出于服務人才的需要,也是打造生態園區的必然選擇。
據了解,中德生態園近年來大力引進、推廣和使用歐洲的節能環保技術,涵蓋智能制造產業本身以及綠色建筑、可持續能源轉型(能源托管、增量配電技術)、綠色交通體系、海綿城市等各個方面。下一步,中德生態園將建設成為中國節能環保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中心,并將在部分領域參與制定國家、國際標準,推廣園區的標準化發展模式。
一個突出的例子是,青島國際經濟合作區內的“被動房”項目,已經成為園區內的綠色建筑“明星”,通過應用先進的新風技術和門窗、墻體節能設計,“被動房”可實現空氣熱能的儲放及轉換,不用空調、暖氣,即可自動實現屋內冬暖夏涼。目前,被動房技術已經應用到園區內其他生活區的住宅上,并帶動青島當地部分建筑企業實現了技術升級。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而今,懷著對“綠水青山”的不懈追求,新區人正努力做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踐行者、推動者,讓美好的環境與富裕的生活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和合共生。
記者 王君莉
[編輯: 王君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