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要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指明了方向,又指明了路徑。
為積極宣傳推進我省鄉村在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方面的經驗做法,5月26日起,大眾網推出“聚焦鄉村振興,打造齊魯樣板”專題報道,記者分赴17地市典型村莊實地采訪,用精煉的文字和生動的鏡頭記錄各地市在推進鄉村振興方面的經驗做法,深入報道各地村莊在鄉村振興路上經歷的探索和取得的成就,多角度展示我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創新實踐。
□大眾網記者 徐德波
【鄉村振興新實踐4】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 文明宜居穆李讓村民“多活十年” 一根竹簽,紅、黃、藍、綠、黑、白、紫等各色的面團,在“曹州面塑”藝人揉、搓、拈、壓、拍等連續的動作之下,很快就變成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品。雍容華貴的牡丹、笑態可掬的壽星、矯健騰飛的中國龍、惟妙惟肖的海寶……
昔日里,菏澤市牡丹區馬嶺崗鎮穆李村的面塑藝人們走街串巷只為養家糊口。如今,穆李村面塑遠近聞名,全國各地慕名前來學習的人絡繹不絕。穆李村面塑文化藝術得到大力發揚,讓村落更加文明宜居,穆李村走上了一條“鄉村振興文化先行”的鄉村振興之路。
在穆李村曹州面塑藝術館,面塑藝人李震報向記者展示他的作品
面塑藝人穆建緒的作品——“團結互助,合作共贏”
曹州面塑文化藝術:指尖上的非遺傳承 穆李村文化藝術底蘊深厚,曹州面塑藝術源遠流長,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目前,僅穆李村村民從事面塑制作的藝人達500余人,名人輩出,面塑藝人李芳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藝術大師”稱號,該村也被譽為“中國面塑第一村”。
近年來,曹州面塑工藝品以其造型簡練生動、形象逼真傳神而備受人們喜愛,價格一再攀升。穆李村面塑藝人穆緒建說:“別小看憑借這一根竹簽、一團面生活的面塑藝人,一般的年收入都在5萬元以上,較好的年收入在40萬元以上。作品出口到國外,一件賣上一、二百美元很正常。”
穆李村里不乏已經從事幾十年面塑藝術的“老人”,同樣也有不少技藝精湛的的面塑青年,李震報就是其中一位。李震報從小就在村里接受面塑藝術的熏陶,2007年畢業于菏澤學院美術系,在教育局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將面塑藝術帶進了學校課堂,近十年的時間里,有2000余名學生上過他的“面塑課”。
“只要你想學,我們村里的人都可以教你,不論你來自哪里。”今年已經54歲的第五代曹州面塑傳承人陳素景介紹,她從20歲開始和自己的公公學習面塑,她們家面塑已經傳了7代人,她教過來自全國各地的徒弟將近500人。曹州面塑老藝人的不藏私,使曹州面塑這一古老的“指尖藝術”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不僅如此,2008年,曹州面塑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后,當地教育部門主動承擔起了傳承與發揚的社會責任,牡丹區二十一中學、實驗中學、馬嶺崗鎮中小學等20多所學校都設立了“面塑”課,聘請當地面塑藝人為老師和同學們傳授面塑藝術。以穆李村為依托,輻射帶動馬嶺崗、呂陵等周邊鄉鎮2000余人從事面塑藝術,憑借傳授面塑技藝和出售面塑作品興家立業,年總收入過千萬元。
以特色面塑文化帶動采摘,穆李村走向鄉村旅游振興 穆李村以曹州面塑文化藝術為基礎,引導村民大力發展特色采摘旅游。以蘋果為主,梨、桃、冬棗等采摘為輔的特色旅游,讓穆李村成為了假期、周末度假的好去處,每逢節假日到村里游玩的人絡繹不絕,村民收入節節攀升。
1984年,穆李村從陜西老果區引進了第一批紅富士、黃金帥等優質蘋果品種,全村開始發展果樹種植,一直延續至今。“現如今,穆李蘋果已經成為品牌,價格普遍要高于市場價格。”穆李村老果農李傳進告訴大眾網記者,他種了兩畝蘋果樹和一畝梨樹,僅果樹這一項,純收入就在3萬元以上。
穆李村老果農李傳進在他種的果園里向記者展示即將成熟的桃子
2007年,在穆李村黨支部書記李建林的帶領下,全村開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特別是采摘旅游。全村1700畝耕地,果樹種植面積達到1000畝以上。“以村里的特色面塑為基礎,吸引周邊乃至全國的游客,從2007年開始,逐步建立了專門采摘的果園,直到現在,大部分果園都成了采摘園。”李建林對記者說,經過十多年的大力發展,曹州面塑和采摘旅游都成了穆李村的特色之一,目前,穆李村年接待游客量達4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1000余萬元。
宜居文明,讓穆李人“多活十年” 置身于穆李村中,眼前整齊的二層樓房、規劃整潔的街道、蔥郁的樹木,特色果園排成行,餐廳客棧一條龍,很難想象這里是一個北方的村落。穆李村不僅環境優美、宜居,在良好村風的引導下,文明村落呼之欲出。
穆李村規劃整齊的街道面貌
“1995年,我開始擔任村支書,當時村里成立了議事會,制定了村規民約,內容包含從生活到生產的各個方面。”李建林說,“村規民約的其中一項規定了宅基地的劃分和村民建房的標準,大家都按照標準來建房,誰也不攀比,所以現在看村里的房子都是整整齊齊,道路和兩邊的綠化樹木規劃也很科學。”
“我兒媳婦叫楚雪梅,嫁過來十年了,從來沒有跟我頂過一次嘴,每次做好飯都是把好的留給我吃,能有這么一個兒媳婦,我很高興。”已經72歲的穆李村村民李芳宇告訴大眾網記者,有一次因為忙著收蘋果,他摔傷了腳,沒有辦法下床,楚雪梅一直細心照顧,不嫌臟不說累,直到他能下床走路。
楚雪梅只是其中一個,在穆李村,像這樣的好媳婦比比皆是。在村規民約的引導下,穆李村形成了良好的民風,鄰里團結互助,家庭敬老愛幼,村里涌現了一批好媳婦、好婆婆。
李建林介紹,穆李村基礎旅游文化設施已經逐步完善,群眾文化廣場、文化大院、多媒體演示廳、游樂中心、面塑展覽館等文化娛樂設施一應俱全。同時,垂釣、采摘、面塑、農家樂、武術表演、地方民俗文藝演出、生態農業觀光等鄉村特色不斷豐富穆李村旅游的文化內涵和外延。
“有人曾說,住在我們村,至少能多活十年。”李建林說,僅東穆李一個自然村,健在的90歲以上高齡的老人就有近10位之多,文明宜居的環境,讓村民生活更加愉悅,身體更加健康長壽。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