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習近平的"綠色辯證法"

2018-05-19 09:47   來源: 央視網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央視網消息:世界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環境,促進人與環境和諧共生,是全人類的共同心聲,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愿望。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環境治理、生態修復領域一項項重點工程有序展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習近平綠色發展理念,蘊含著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真諦。

  發展與保護“辯證統一”

  

2013年4月,習近平在海南考察。



  縱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習近平2013年4月10日在海南考察時的講話

  上世紀中葉起,我國對大小興安嶺的原始森林進行大規模開發。其中在黑龍江范圍內的重點國有林區,自建國以來累計生產木材超過6億立方米。“連大興安嶺都有霧霾天了。”“山上存不住水,以前下過雨三四天河里才漲水,現在半天就漲起來。”一些林區職工曾這樣描述。

  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沉痛的教訓催人警醒:靠犧牲綠水青山來換取金山銀山,無異于竭澤而漁。2014年4月1日,黑龍江省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數以萬計的林業工人從此由砍樹人變為種樹人、護林人。

  “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你掙到了錢,但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全面停伐后,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多元化探索資源城市轉型,“綠水青山”日益成為今天大小興安嶺發展新優勢、富民新資本,生態優勢逐漸向民生優勢、競爭優勢轉化。

  今年4月,習近平來到湖北調研,首站便考察了長江生態環境修復工作。當前,中國正處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長江經濟帶能否成功實現轉型升級,事關整個中國發展。

  習近平闡述得十分透徹:“通過立規矩,倒逼產業轉型升級。”“要設立生態這個禁區,也是為如何發展指明路子。我們搞的開發建設必須是綠色的、可持續的。”

  

 資料圖:長江干線宜昌段。



  2017年初,湖北省人大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決定》,在制度上保證了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

  近年來,湖北省全面啟動沿江一公里內化工企業關停、搬遷工作。企業搬遷是沿江企業共同面臨的陣痛。但搬遷也恰恰推動了企業轉型升級、加速了產業結構調整。化工企業污染減少了,真正實現了水更清、地更綠。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他不僅闡釋了生態與發展的辯證關系,同時也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為經濟發展傳授了良方。

  山水林田湖治理“普遍聯系”

  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由一個部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是十分必要的。

  ——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作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

  2016年4月,《國土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出臺,規定“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建立權責明確的自然資源產權體系,將用途管制擴大到所有自然生態空間。綱要提出,建立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以土地用途管制為基礎,將用途管制擴大到所有自然生態空間,構建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

  

2018年4月,習近平參加義務植樹。



  這些年,環境、生態問題無一日遠離過習近平總書記的視野。從五次到長汀調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到冒著嚴寒去往地處偏遠的阿爾山看望林業工人;從洱海邊叮囑跟進濕地生態保護進程,到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在不斷實踐中,習近平形成了清晰的生態綜合治理理念。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習近平曾對這個生命共同體有過精彩闡釋:“如果破壞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壞了水,山就變成了禿山,水就變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變成了沒有養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溝壑縱橫。”

  “草木不植成,國之貧也。草木植成,國之富也。”一個和諧平衡的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理解生態環境對于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價值,也就能理解當前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意義。

  

  歷史資料:綠色發展 走向世界

  以“發展”理念推進環境保護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習近平2013年5月24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中國夢的一部分。加快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給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綠水的宜居家園更是一種責任。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老百姓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古今中外,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印證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對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影響。建設好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201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寫進十八大報告中。這部由習近平擔任起草組組長的報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認識更加深化。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愿景、重點任務、制度體系。2015年9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出臺,提出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2017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明確到2020年底前,我國將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勘界定標,基本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 

  在習近平“綠色辯證法”指引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必將繼續秉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等多邊合作機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生態挑戰,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文/戴萌萌)

   [編輯: 張珍珍]

半島客戶端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