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88歲胡兆坤講述創建昌濰首個農業合作社點滴

2018-05-08 17:16   來源: 大眾網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1948年4月濰坊建市,轉眼已經整70年了!”胡兆坤感嘆道。1952年冬,胡兆坤擔任昌濰地區第一個農業合作社——紅星農業生產合作社社長,從青蔥少年到華發滿頭,他經歷并見證了濰坊的發展變遷。4月27日,記者與濰坊市市級機關干部休養所的工作人員一起來到高新區北海花園A區,聽88歲的胡兆坤講述紅星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點滴。

  人物簡介

  胡兆坤,男,1930年生,上世紀50年代初回鄉務農,后擔任過濰縣縣委書記、中共昌濰地委副書記、山東省衛生廳副廳長、濱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務。曾多次榮獲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山東省勞動模范、山東省建設社會主義青年積極分子等稱號,并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幫忙征收田賦民校當老師,中學生胡兆坤施展作為

  已至春末,天氣不冷不熱,若不是事先知道有客來訪,胡兆坤定要出去走走,看看濰坊的大好春光。他在家里坐不住,雖然腿腳不是很方便,但只要天氣允許,他都會坐著電動輪椅到處轉轉,市人民廣場、十甲農貿市場,經常會看到他的身影。

  88歲的胡兆坤身體硬朗,雖然上了年紀聽力下降,借助助聽器仍能與人正常交流。更難能可貴的是,老人思維十分清晰,記憶力也非常不錯。

  1948年4月,濰縣戰役取得勝利,濰縣城得到解放,胡兆坤的家鄉濰縣三區(今軍埠口一帶)申家村也成了解放區。解放軍攻打濰縣前,18歲的胡兆坤正在縣城中學讀書,一直是班里的拔尖人物。“從來沒考過第二。”胡兆坤笑著說。

  隨著戰爭打響,學校臨時關張,他也不得不回家務農。戰爭時期,解放軍征集戰備物資,也曾到胡兆坤家要糧食、鹽等生活用品。“后來解放軍如數送錢來了,那時是北海幣,俺家不要他們非要給。”胡兆坤回憶道,當時好幾個解放軍來到他家,通過交談,他發現解放軍平等對人,而且待人接物很親切。后來,在地里干活時遇到路過的解放軍戰士也非常親熱,這給胡兆坤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剛解放的濰縣政府急需有文化的人,那時小學畢業已經算是高材生,中學生更是少見。聽說申家村有這么一個出類拔萃的中學生,當年6月份,三河區委邀請胡兆坤到區委工作幫忙征收田賦。“我對解放軍一點隔閡都沒有了,所以很樂意去幫忙。”回憶至此,胡兆坤臉上散發出由衷的笑容,“那時候田賦收錢、糧很少,群眾負擔一下子減輕了許多。”在區委工作了一段時間,1949年,胡兆坤回到中學讀書,一年后再次回到區委工作,后任鄉財糧助理,兼任申家村民校老師。

  財糧助理負責鄉政府所轄區域的稅收、公糧收繳等,事情十分繁雜,他還得抽空備課,以便于晚上到民校給學生們上課。由于成績突出,由他主辦的民校被評為全縣一等模范民校。

  擔任互助組組長對癥下藥,當年組里增產一萬多斤

  進入1951年,為了讓農民們團結互助、提升糧食產量,上級號召農戶們在自愿的基礎上成立互助組。然而,往往互助組成立不長時間,就因利益牽扯倒閉,一直辦不起來。區委決定派有文化、有群眾基礎的胡兆坤到申家村抓互助組試點。就這樣,在鄉財糧助理、民校老師之外,胡兆坤有了第三個身份——互助組組長。

  互助組辦不長久,愛動腦子的胡兆坤就琢磨其中的問題,他發現要害在于評工記分制度的不合理。“土地改革以后,一般的群眾都有了土地,‘四五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他們就很滿足了,不愿意參與互助組。”胡兆坤說,成立互助組不僅是為了群眾現在好,更為了他們以后更好。經過他出面做工作,有7戶加入了他組織的互助組。

  他首先對這7戶組員的勞力、牲口數量及土地面積、距離遠近等進行了詳細登記,由大家民主統一評議出工工分,多幫了別人也會得到相應的報酬。“一頭牛出工頂一個勞力,當時我們組有一頭半牛,大家看著養牛很好,一年下來增加了好幾頭牛。”胡兆坤告訴記者,有了牛就等于有了生產力,干活速度也快了。

  互助組里有一戶愛賺便宜,胡兆坤定下規矩:便宜誰也不能賺,便宜得讓大家賺。他以身作則,有什么好事他都讓給大家,遇到難事則主動承擔,甚至給別人干了活也不要工分,這樣一來,大家干活積極了,也愿意幫著組內其他農戶干活,組長也有了權威,當年組里就增產1萬多斤。他的成功經驗被推廣開來,這才使互助組成為了當地農村較為鞏固和普遍的勞動組織,他帶領的互助組被評為一等互助組,他也被評為縣勞模。

  組建紅星農業合作社,被國務院授予農業勞模稱號

  后來政府號召辦農業生產合作社,有了辦互助組的成功經驗,胡兆坤又被推舉為帶頭人,但他有些猶豫了。雖然身兼數職,胡兆坤的志向卻不在農村。眼看著身邊的同學一個個找到了體面的工作,“最不濟還干個教員呢!”胡兆坤說,自己是班里的尖子生,如今還在圍著莊稼地打轉,他覺得在同學面前有點丟人。時任區委書記親自給他做工作,介紹了蘇聯的集體農莊、農村未來的發展前景,最終他被說服了。

  經過縣里組織的考察和培訓,胡兆坤開始著手建設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經過他的大力宣傳,很快申請入社的農戶就達到了20多戶。1952年冬,飽含著胡兆坤心血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在申家村誕生了,這也是昌濰地區第一個農業合作社,他給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紅星農業生產合作社”。

  “為了辦這個初級社,我是整天提心吊膽。”對于當初創社的艱辛,胡兆坤依然歷歷在目。大到土地、牲口等生產資料分配,小到全社人的吃喝拉撒,全都要社長操心,他從來沒在晚上12時前睡過覺。

  “比如說烤煙出爐,一次好幾個爐一起出,出了之后擺在地上‘受潮’,我得在現場盯著。”胡兆坤回憶,每當一爐煙出完,他方可以瞇一會兒,為了保持警醒,他都是枕著一塊磚睡在長條凳上,一翻身就從凳子上掉下來,他也就驚醒了,趕緊看看潮濕程度,招呼人收煙。

  胡兆坤是個有心人。既然下定決心辦合作社,要在農村發展,他就事事留心學習,不僅向身邊的農民學,還從書本中汲取營養,訂閱了許多有關農業生產的書籍,只要一有時間就拿出來讀。有了科學技術指導,合作社的糧食、黃煙等年年增收,“我們一畝地怎么也頂別人一畝半”。

  集體經濟發展了,社員們收入增加了,生活條件也得到了改善。在他的帶領下,紅星農業生產合作社規模越來越大,1955年11月,他又領導成立了高級農業合作社,社員達到千余戶。1957年2月,胡兆坤被國務院授予“全國農業勞動模范”稱號,1959年,他以全國農業勞動模范身份參加了國慶觀禮。

  這段在農村工作的經歷,也給胡兆坤以后為人處事的風格帶來了深遠影響。“凡是對的事情,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我從來不回頭。”胡兆坤說。(資料圖片由市檔案館提供)

   [編輯: 于栤]

半島客戶端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