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青島吹響海洋人才"集結號"

2018-05-08 10:39   來源: 半島網-半島客戶端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青島作為我國海洋科技創新的重鎮,擁有涉海科研院所18家,設有海洋學院或海洋專業的高校8家,部級以上涉海高端研發平臺34家,高端研發平臺和高端人才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一群醉心海洋事業的弄潮兒,在這片藍色國土上精耕細作,編織著偉大復興的夢想,也續寫著一座城市關于海洋的傳奇。

  

▲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返回青島母港。



  中國海洋事業的發源地,一代代海洋科技人才引領藍色發展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山東團審議時強調,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在青島,海洋科技創新始終都站在一個“高起點”。

  這里,是全國海洋科學的發源地,一批海洋科學先驅在這座城市為我國海洋事業發展奠基。世界著名海洋生態學家、水產學家朱樹屏1946年在青籌建創設的山東大學水產系,是我國最早成立的高等水產教育單位,他在國際上首創的“朱氏人工海水”至今仍在廣泛應用;中國實驗胚胎學創始人童第周在青島一手創辦了新中國第一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身);中國海浪學科的開拓者文圣常因“普遍風浪譜”蜚聲國際,獨創了我國自己的海浪數值模式;我國海洋藥物學的開拓者管華詩在青首創我國第一個海洋藥物藻酸雙酯鈉(PSS),是治療高脂血癥的良藥……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青島就曾組織過全國第一次海洋科學考察。進入21世紀,中國發起的第一個海洋領域大型國際合作計劃“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試驗(NPOCE)”依然起步于青島,如今,中科院海洋所的胡敦欣院士正帶領著17個國家的科學家推進該計劃。

  

▲5月4日,中船重工武船集團青島基地,大型全潛式深海漁業養殖裝備“深藍1號”在做起運前的準備。



  這里,也是我國藍色產業浪潮的發源地。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海水養殖產業基本從零開始,海洋科技人員攻克了苗種繁育、養殖模式、飼料配制等系列技術,引發了我國以海帶、對蝦、扇貝、海水魚、海參與鮑魚為代表的“五次海水養殖浪潮”和海水增殖的大發展,使我國實現海水養殖產量超過海洋捕撈產量的歷史性突破,一躍成為世界水產品產量第一的國家。而這五次藍色產業浪潮,基本都從青島發端,海洋所、黃海所、海大、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等駐青科研單位功不可沒,以曾呈奎、劉瑞玉、趙法箴、張福綏、雷霽霖等院士為代表的海洋科技人員,在我國從利用海洋的狩獵文明向現代農牧文明跨越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唯一一所綜合性海洋大學,坐落于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被看作我國海洋人才的“黃埔軍校”,成立以來已培養出以管華詩等14位兩院院士、王曙光等3任國家海洋局局長和1/2以上海洋領域國家杰青、1/3以上水產領域國家杰青為杰出代表的16萬余名優秀畢業生,他們遍布神州,遠及海外,成為各行各業尤其是我國海洋、水產行業的骨干與中堅。

  加強頂層設計筑巢引鳳,“鰲山人才”計劃吹響人才集聚號角

  海納百川,是青島的城市氣度。人才驅動在青島海洋事業發展史上留下了絢麗篇章,在新時代也必將有更精彩的傳承。

  黨的十八大以來,本市積極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機制,人才投入不斷加碼,全市總投入超過50億元;各種力度空前的引才新政構筑了多層次、寬領域的人才聚集平臺,特別在2016、2017兩年,密集出臺了有關深入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獎勵資助頂尖人才、鼓勵中介機構和個人引進高層次人才及團隊的意見等扶持政策,包括對頂尖人才給予500萬元生活補貼、對頂尖人才團隊重大項目給予最高1億元的綜合資助等,政策力度躋身全國“第一方陣”。截至目前,青島人才資源總量突破180萬人,其中不乏海洋領域的專家學者。

  

▲4月18日,“科學”號圓滿完成西太平洋麥哲倫海山系統多學科綜合調查,順利返回青島母港。圖為首席科學家徐奎棟研究員展示科考成果。



  在普惠性政策之外,2016年,市委組織部、市發改委、市人社局聯合制定了《青島市集聚海洋高端人才行動計劃(2016—2018年)》,以“一谷兩區”為重點區域,計劃三年內引進海洋頂尖人才20名以上、海洋領軍人才200人左右,青年優秀人才2000人左右,吹響了廣納天下海洋英才的“集結號”。

  “我市正深入實施藍色引領戰略,全面推進‘海洋+’發展規劃,大力發展創新型海洋經濟,一大批具有海洋特色的高校院所、‘國字號’科研平臺、涉海涉藍企業紛紛落戶青島,海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市科技局局長姜波表示,青島歷來是國家海洋科研重鎮,目前正在積極打造國際海洋名城,將代表國家在全球海洋領域搶占制高點,提升核心競爭力,對人才的渴求更甚于以往。

  “我覺得在這里可以實現我科研生涯的最大價值。” 2017年4月,海洋國家實驗室引入了首位“鰲山人才”領軍科學家蔡文炬教授。蔡文炬是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首席科學家,也是國際海洋與氣候領域頂尖科學家,他被中國發展海洋科學的魄力所吸引,選擇了中國最好的科研平臺。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于2016年啟動的“鰲山人才”引進計劃,是本市目前最具體的一項面向全球引進海洋研究高端人才的重大舉措,該計劃設立領軍科學家、卓越科學家、優秀青年學者、杰出工程師四個專項,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在“鰲山人才”計劃支持下,海洋國家實驗室聚集了一批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專家團隊,現已形成了一支含兩院院士30人、“千人計劃”專家20人、國家杰青63人和長江學者17人的2200余人科技隊伍,在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變化、海洋生命過程與資源利用、海底過程與油氣資源、海洋生態環境演變與保護、深遠海和極地極端環境與戰略資源、海洋技術與裝備等研究方向全面發力,彰顯了海洋國家實驗室人才匯聚效應。

  新時代人才爭奪戰打響,協同創新成為重要突破口

  1月13日,《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指數報告(2017)》在青正式發布。《報告》顯示,我國已躋身世界海洋科技創新產出和創新應用強國,由第三梯隊成功躍升至第二梯隊。全國性海洋科技創新的蓬勃興盛,對青島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

  

▲“蛟龍”號試驗性港池演練。



  據中科院海洋所有關負責人介紹,隨著國家對海洋領域的重視和投入逐年增強,各部門與各高校紛紛新建海洋學院與海洋研究機構。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以來各高校新建了50多個海洋學院,均加強了海洋領域人才的引進力度,特別是高校“雙一流”建設以來,海洋領域人才的競爭趨勢越來越激烈。于是,海洋所專門成立人才工作委員會,設立人才專項經費;利用山東省組織的海外招聘會、參加國外重要學術會議、公派出國訪問等一切機會,執行“人才引進”任務;充分發揮已引進人才的輻射作用,以才引才育才……截至目前,海洋所擁有研究員110人,包括兩院院士3人,“千人計劃”長期專家2人、國家杰出青年獲得者7人、973首席科學家7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9人,還設有海洋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水產學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9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10個碩士點,以及海洋科學博士后流動站。

  類似這樣的引才育才,在島城各涉海單位不勝枚舉。

  正是由于高層次人才的流動速率加快,使很多涉海單位從“一枝獨秀”向“協同創新”轉變。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也是本市一家海洋科研人才集中的院所,他們在自身發展的同時,與海大、中科院大學、南京大學、山東科技大學、山東大學等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24所國內知名高校開展共建合作。海洋一所的“向陽紅01”船剛剛完成我國首個環球海洋綜合科考,船上搭載了十幾個單位共享科考航次,實現了多學科、全要素、多時空尺度的綜合性海洋科考目標。

  “現在正是海洋發展的黃金時期。”海洋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院士認為,海洋本身是一個超級科學,它基本上涵蓋了所有學科和技術,而全國的海洋科技人才目前還是短板。他說,未來推動海洋經濟轉型,需要形成海洋高新技術學科交叉發展態勢,需要在國家層面做好頂層規劃,需要健全的人才培養體系,需要形成協同機制保證創新資源集中起來干大事。“海洋高端人才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物理海洋、海洋化學、海洋地質等方面的人才,現在海洋科學的創新鏈非常長,應把海洋各方面的技術人才都引進來,推動海洋產業進一步轉型升級。”

  從基礎研究向海洋產業邁進,聚變效應的“科學火花”燃放光彩

  高層次人才“朋友圈”在青島快速擴張,這座以海洋基礎研究為傳統優勢的城市,在海洋產業領域蓄勢待發。

  位于即墨的青島海智源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引入了我國海洋食品工程領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朱蓓薇鼎力加盟,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從海洋微藻中獲取營養物質,為功能性食品和藥品提供原材料,預計5年內可實現年產值20億元,還將帶動上下游增值過100億元;青島七好營養科技有限公司與麥康森院士團隊合作,研發成果提高了鲆鰈類養殖中配合飼料的普及率,減輕了水環境污染,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70%,連續3年銷售量在國內同行業產品排名第一;西海岸新區著力打造“院士中心+創新基地+重點產業”的院士工作品牌,在“國際海洋人才港”建立了院士中心,根據院士的研究領域和創新成果,做好人才與產業的精準對接服務,為院士找到了用武之地,促進了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

  各類引進高校院所更是不斷豐富著我市的海洋產業創新資源。天津大學青島海洋工程研究院將天大在海洋領域的優勢專業悉數搬來青島,以海洋工程為主攻方向進行產業化孵化;四川大學在艦船涂料領域極具優勢,來青之前已與多家單位在相關涉海領域共建聯合實驗室;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船舶科技園則是哈工程在涉船、涉海專業的“出海口”……中國海洋大學校長于志剛對記者說:“高校就像一個珊瑚礁生態系統,聚集的群落多了,才可以相互借力,相互支撐。”海大致力于支撐和引領國家海洋科教的創新發展,以造就國家海洋事業的領軍人才和骨干力量為特殊使命,在這樣全新的生態系統中,比以往更能發揮積極的藍色引領作用。

  作為我市最具代表性的海洋創新高地,近年來,青島藍谷累計引進各類人才4400余人,其中國家級、省級各類高層次人才200余人,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1人,院士66人(含外籍院士11人),千人計劃專家46人,泰山學者及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34人,其它高層次人才60余人,博士或具有正高職稱人才約占三分之一。青島藍谷管理局常務副局長岳國峰表示,“青島藍谷作為支撐青島海洋經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極,將致力于成為我國科學開發利用海洋資源、走向深海的橋頭堡,成為鏈接全球海洋科研資源的創新平臺。”

  這種夢想并不遙遠。在藍谷,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科學家的匯聚,正碰撞出越來越多的“科學火花”。天大青島研究院研究水下滑翔機的王延輝教授在食堂里遇到海大研究海洋深層環流的趙偉教授,就碰撞出“研發4000—10000米水下滑翔機”的課題。當王延輝遇到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深海腐蝕機理的孫虎元研究員,兩人又一拍即合確定了要在水下滑翔機上安裝腐蝕記錄儀的課題。這種聚變效應,正在不斷放大。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越來越多的海洋高端人才,在青島的海洋研發平臺上為海洋強國事業貢獻力量。在新一輪謀海濟國的征程上,青島正在積蓄更加蓬勃的力量,向著建設國際海洋名城的目標扎實邁進。(半島客戶端記者)

   [編輯: 劉曉明]

半島客戶端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