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澆灌機正在為小麥澆水。 ▲王玉芹向半島記者介紹編號為0001的糧食烘干機。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高芳 谷朝明
“我的愛好就是種好地,我這輩子就干好這一樣事,把地種好。”王玉芹笑著對記者說。這位50歲的農民,從2009年開始響應國家政策流轉土地,目前,她已經是擁有30多臺農機、2000畝土地的現代化農場,每年純利潤達50萬元。她所在的平度南村鎮桑園村,村民們因為有了這個農場,每戶人家每年增加收入1萬到5萬元不等。
在國家和當地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農場蓬勃發展,春耕時節,農民不再彎腰種地,大農機正在廣袤的農場里馳騁工作,成為當地現代化農業的“新常態”。
流轉撂荒地
每家每年穩拿萬元 王玉芹經營家庭農場,源于她對土地深厚的感情,而辦農場的決定,則關鍵在于國家土地流轉政策的出臺。
2008年,《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其中關于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內容引起了王玉芹的注意,“村里的青壯年都去城里打工了,村里不少耕地都已撂荒,即便是留守老人仍在堅持耕種的土地,也由于勞動能力有限而始終提不起產量來。”王玉芹說,眼見村里很多土地無人耕種被撂荒,她很心疼,她覺得有責任去扛起這個擔子。
“很難想象農民都不種糧了,大家伙兒吃啥?”王玉芹一邊說一邊拿出厚厚的一摞文件,上面寫著“土地流轉協議”,甲方是作為“轉出戶”的村民,乙方就是作為“轉入戶”的王玉芹,流轉期限為5年。據王玉芹介紹,村里一戶人家一般10多畝地,流轉土地后每戶每年可得固定收益1萬元左右。
據平度南村鎮黨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桑園村以種植糧為主,但村里勞動力老齡化比較嚴重,有些農戶只有老兩口在家,他們勞動能力有限種不了地;有些農戶即使全家三代人都靠在土地上,但傳統的種植方式成本高、耗時長,一年算下來糧食的收成也就1萬多元,平均到全家人身上也寥寥無幾。“流轉土地后,村里每戶每年有了固定收益,省下多余的勞動力去打工,每人每年能掙5萬元左右。這相當于每戶收入每年增加1萬到5萬,生活質量明顯都提高了。”
據了解,2009年王玉芹通過土地流轉最初只有400多畝地,到2013年達到高峰,流轉到本村和周邊村莊的3650多畝土地。如今為更有效地提高畝產,已優化到2000畝左右。通過發展土地集約化種植,王玉芹建起糧食生產基地,大規模種植小麥、玉米等良種作物,實現了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管理。2011年她承包的3000多畝土地,年產糧食達400萬公斤左右,純利潤收入超百萬元,被評為“全國種糧大戶”。
大農機上陣
一年種出“一輩子的地” 自古以來,種地都是個苦力活。那么如今耕種2000畝土地需要多少人?王玉芹給出了答案:6個固定工人。這些工人分別負責澆水、管理、駕駛大農機等。
在王玉芹的新型農場里,共有30多臺套現代化大農機,有玉米收割機、小麥收割機、深松機、烘干機等,總價超過200萬元。說起這些“大家伙”,王玉芹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愛,“每當下來新機械后,心里特別地喜歡它們,如果我面前擺了一輛100萬元的轎車,一臺100萬元的大農機,我肯定喜歡那個大農機。”
“就像現在春耕澆水用的澆灌機,一天能澆40畝,完全不用人工。”春耕時節澆水是困擾農戶多年的大問題。王玉芹的澆灌機這時就顯出了特別的“神通”。
撫摸著這些大農機,王玉芹好像有說不完的話,“這是山東第一臺烘干機,所以編號是0001。”王玉芹手指著一臺10米多高的機器,上面印有“國家補貼機具0001”字樣,“它一次進糧食15噸,烘干六七個小時就可以賣了。每天可烘干100畝地的收成。有了它,什么陰雨天、惡劣天氣咱都不怕。聯合收割機每天收下來的麥子,當天就可以烘干。”王玉芹笑著說,她的田地已經實現了從耕種、管理到收獲的全程機械化作業。在王玉芹眼中,這些機械幫了大忙,如果沒有這些“大家伙”,一下子種幾千畝地根本不可能。“打個比方說,我種一年的地,是普通的老百姓種一輩子的地,差別就在這里,我的土地是大面積機械作業,一天能收200畝,人工一天也就收20畝。”
大農機作業效率高,規模種植帶來的成本控制利潤也很可觀。近年來,王玉芹的農場始終保持著每年50萬元左右的純利潤收入。
補貼加“保底”
種地沒了后顧之憂 王玉芹說起自己的致富經,首先想到的是國家政策,“這還得感謝國家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從中央到地方對種糧食給予了方方面面的扶持,中央一號文件對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培育職業農民、專業農民,以及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王玉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買種子國家給補貼,買農機國家給補貼,種糧食國家給補貼……現在光糧食補貼、抗旱補貼、化肥補貼等加起來,每畝地就有100多元錢,可抵消一部分投入成本。我這些地能享受國家各項補貼幾十萬呢!”
在王玉芹耕種的2000畝地里,1800畝是小麥,150畝是土豆,還有蔬菜大棚。“今年從正月初二就開始播種土豆了,剛剛種完。”說起自己種植土豆的背景,王玉芹介紹,為防止蔬菜大量上市時出現“菜賤傷農”的現象,2016年青島在農業大市平度率先試點土豆價格指數保險,政府出資承擔80%的費用購買保險服務,保險公司確定當年的目標價格,當保險土豆的實際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則將對其進行理賠。
“比如這幾年每畝土豆種植地只需要拿36.8元的保費,便可獲得每畝2300元的保險金額。不管今年價格高低,我心里都踏實了。”政府的“保底”政策,讓王玉芹在種植經濟作物上沒有了后顧之憂,“傳統糧食作物的種植近幾年利潤越來越薄,通過經濟作物、蔬菜大棚,還可以提高種植利潤”。
據平度南村鎮黨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南村鎮共有耕地面積29.6萬畝。糧食種植面積30萬畝,主要包括小麥、玉米等,其中小麥種植面積為14.37萬畝。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16萬畝。
“很多農民都不愿種地,就是覺得小麥和玉米這樣的傳統種植作物利潤低,近年來平度市出臺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給農民解決后顧之憂,幫助他們合理規劃種植品種,使這片土地重新煥發了活力。”這位負責人說。
■走出去 農機組“戰團” 專攻農業大工程 采訪中記者獲知,王玉芹還有一個身份是凱玉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起人之一,同時她還聯合周圍幾個農村合作社成立了華凱聯合社。聯合社為周邊群眾提供種子、農藥、肥料、農機等服務,并以每斤高于市場價2角左右的價格聯系到了銷售渠道。如今,聯合社成員千余戶,農戶每畝增產一二百斤。
此外,作為凱玉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王玉芹把家有大農機的農戶聚集起來,專門承攬農業大工程,目前農機合作社已有50多戶。
“深松整地是近年來唯一享受國家補貼的機械耕作方式,我們的深松機就有了大用場。不但在自己家的農場里干活,還承接了其他地區的深松整地工程。”王玉芹介紹說,山東省2017年安排農機深松作業補助資金1.9億元。農機深松整地作業實行定額補助,補助標準為每畝30元。凱玉農機專業合作社現有深松機50多臺,免費為附近的村民深松土地,“干一畝地給深松機機主25元,剩下5元是農機合作社的管理費,用于統一購買柴油、雇用司機等費用支出。”
據統計,2016年,凱玉農機專業合作社承攬深松土地2萬多畝,2017年深松土地1萬多畝。兩年時間里,合作社深松土地每年都有30萬元到60萬元的收入,平均每個農機農戶每年能多賺近1萬元。家有大農機的農戶都是自愿加入這個合作社,深松整地在為農民增收的同時,也有效地提高了農機的使用率。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