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新聞網4月2日訊(記者 于泓)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體現在于它對于老年人的態度,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養老問題作為民生熱點一直備受關注。
日前,青島新聞網報道了青島在解決養老問題上的新嘗試,醫養結合、公建民營、政府補貼,在滿足老人物質生活的同時,兼顧其精神文化需求。盡管,養老服務的對象是“夕陽紅”,但科技對于服務的提升,同樣能帶來質變的效果,青島的智慧養老發展如何?未來的養老院會是什么樣子?帶著這些疑問,青島新聞網實地走訪了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的中康頤養護理中心。
一塊手表管起老人衣食住行醫 今年83歲的王大爺是北京人,因為老伴兒嗓子不好,老兩口也學小年輕逃離了“北上廣”,選擇在空氣質量、自然環境俱佳的青島安度晚年,平時除了在護理中心看書讀報,王大爺還經常帶著老伴兒出去轉轉,雖然子女不在身邊,自己跟老伴歲數也大了,但因為一樣“法寶”,讓王大爺可以踏踏實實地走遍青島。
“這表不僅能夠測心率,而且還有定位功能、緊急求救功能,一旦我們身體不舒服,或是有什么緊急情況,一下子就能跟護理員、急救中心聯系上。”提起在養護中心的生活,王大爺非常滿意,對于老年人來說,養老機構是否合格,醫療水平是個硬指標。
“穿戴設備只是我們智慧養老體系中的一環,這塊手表的背后是我們整個云平臺在支持。”中康頤養護理中心張彥瓊院長告訴青島新聞網,福利中心配備了24小時緊急呼叫和監控系統,運用移動智能化管理系統,視頻監控、呼叫對講、無限定位等功能,實時監控院內老人安全,通過搭建遠程會診平臺實現與國內頂尖醫院的醫療會診與合作,在集合眾多資源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養老智慧云平臺。
張院長介紹說,養老智慧云平臺是以養老機構為依托、以健康管理為入口、以信息化為支撐、以大數據應用集成為基礎形成的新型養老模式,具體來說,老人從住進護理中心開始,其各項生理指標都會得到有效監控。同時,依托設立在養護中心的醫療機構以及遠程醫療資源,對老人的生活、用藥、康復進行全方位的指導,真正做到“云端”層面上的醫養結合。
結合中國國情 探索新型社區養老模式 “自己的房子住了大半輩子了,雖說老了身體不方便,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當然是選擇在家養老。”今年69歲的高金秀道出了許多老人的心聲,對于中國人來說,房子不僅僅是住處這么簡單,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家庭觀念,故土難離是每位老人心中很難邁過去的坎兒,但身體的不便也是老人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如何在物質保障和精神需求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破解中國養老問題的關鍵。而就在最近,高金秀所擔心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目前我們的‘愛鄰里’項目已經在西海岸新區三座小區進行了試點,高阿姨住的名嘉匯小區就是其中之一,對于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人來說,這種社區養老的方式可能更適合中國的國情。”中康愛鄰里社區服務中心的徐鵬向青島新聞網詳細介紹了這種新型養老模式。
所謂社區養老簡單來說,就是在小區內部建立養老服務中心,以會員的形式引入老年服務對象,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設備、互聯網提供技術支撐,讓老人在家就可以享受到24小時上門就診、健康管理、家政服務。
“不用我操心,時間一到醫生就來找我了,小時工也是托中心找的,他們安排的人我放心。”對高金秀來說,這種在家養老的方式非常適合她,體檢看病就在小區里面,與以往的社區診所不同,以前是自己追著大夫,現在是大夫追著她,定期上門問診,身體的各項指標也可以通過手機、智能手表實時收集,一旦有危險,后臺可以直接聯系醫生、急救中心。
“為了應對老人的突發狀況,我們制定了非常詳細的應急突發處理方案。”徐鵬告訴青島新聞網,通過前期電子檔案的建立,一旦發生意外,客服及值班醫生可以根據老人的情況做出預判,情節較輕的醫護人員可以做到10分鐘內登門,嚴重的情況,服務中心會馬上轉接至醫院的急救中心,并向急救醫生提供最詳細的報告,省去了老人因為表述不清所引發的潛在風險。
優秀護理員登錄央視 老人愛她都不回家過年 無論技術如何進步、模式如何創新,養老服務最終還要回到人的身上,一位優秀、禁止的護理員,同樣是養老服務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王晶焱是中康頤養護理院的一名護理員,今年年初以她為原型的紀錄片在央視《朝聞天下》欄目播出,讓護理員的工作走進了大家的視野。在王晶焱的工作中,除了要照顧老人們的吃喝拉撒,還要兼顧到老人的精神需求,像院里最近來了一位失明的老人許大爺,為了怕老人孤獨,在征求老人同意的前提下,王晶焱特意給老人安排了一位同鄉住在一起,讓兩個人都能有個伴兒。
“最操心的就是給老人們喂飯了,不能急,要耐心哄著老人們吃。”王晶焱告訴青島新聞網,為失智老人喂飯是最考驗護理員的工作,有時候老人上一秒還特別溫順,下一秒就馬上翻臉,跟你鬧脾氣,不吃飯。
“平時跟老人接觸多了,你就能知道怎么哄老人,說什么話能讓老人乖乖吃下飯去。”工作時間長了,在照顧老人方面王晶焱有一套自己的辦法——平時多用心、多用老人能明白的話來交流,拿吃飯來說,她會跟是這是任務,這么一說老人也就乖乖聽話了。其實,溝通技巧都是其次,做護理員最重要的是要用心,每天王晶焱都是最后一個吃飯的人,只有所有老人都吃完飯去休息了,她才有時間能安心吃口飯,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付出,很多老人都愿意聽她的,過年也會選擇留在院里。
“過年我們都是在這里過的,好幾桌子特別熱鬧。”王大爺雖然家住北京,但是自從住進這里之后,每年過年都會選擇直接在護理中心過年,自己的孩子、養老院的伙計、照顧自己起居的護理員,場面非常熱鬧。“我把視頻發給北京的朋友,人家都羨慕我找了個好地方。”王大爺說。
政策支持 累計支出14億元解決養老護理難題 要解決好養老的問題,離不開政策的支持。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高速增長期,預計2050年全國老年人口占比將達三分之一。青島形勢更加嚴峻,1987年即進入老齡化社會,據市老齡部門統計,2017年底,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76萬,占總人口21。9%,高出全國4。6個百分點。老齡化帶來了數量龐大的失能失智人群,我市有失能失智老人約30萬人,他們大多衰老與疾病并存,生活不能自理,家庭負擔沉重,這一群體的社會化照護已成為重大的社會民生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島市從2012年7月起在全國率先建立實施了覆蓋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的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2015年擴大到城鄉全體參保人,主要解決完全失能人員的長期醫療護理難題,2017年又在全國率先試點將重度失智人員納入護理保障范圍。制度實施5年多來,全市已有5萬多名失能失智人員得到了較好保障,平均年齡80。4歲,護理保險資金累計支出14億元,600多家護理服務機構實現了長足發展。
而青島的好消息遠不止這些,日前,青島市政府印發了《青島市長期護理保險暫行辦法》,決定從2018年4月1日起,青島在原長期醫療護理基礎上,將基本生活照料納入職工護理保障范圍,創新實施“全人全責”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我市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全人全責”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青島在全國率先實施,從失能失智家庭看,青島全市約10萬完全失能和重度失智人員將會得到更人性化、更加體面、更高質量的照護服務。
[編輯: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