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蹲點濟南零星棚戶區(qū)拆遷改造:棚改死角的春天

2018-03-27 09:04   來源: 齊魯壹點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它們一次次掉隊,一次次錯過,最終遺落在城市的角落,幾乎成為被遺忘的世界。現(xiàn)在,它們被稱為“零星”棚戶區(qū)。濟南市市中區(qū)二七街道辦事處的陳莊社區(qū),就是“零星”棚戶的一個典型樣本。面積小的只是一個小院落,大的也只是一兩畝地,在漏風漏雨的平房中,居民盼望著有陽光的日子。

  

濟南二七街道陳莊社區(qū)34-1號,寬僅1.5米的狹長過道里,有30多戶人家。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張剛 攝



  

 陳莊社區(qū)居民搭起的小儲藏室,由于空間狹小,樹也圈了進來。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張剛 攝



  2017年,濟南市中區(qū)全區(qū)啟動零星棚戶區(qū)改造,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以政府掏腰包的形式為居民兜底。3月7日至3月24日,記者走進陳莊社區(qū),進行了蹲點調研。

  通不上天然氣

  燒水做飯全靠燒煤


  陳莊,0.6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72棟居民樓,3114戶,9345名居民。此次棚改,先期摸底調查的涉及211戶,其中有大證的209戶,另兩戶則沒有(需要工作組再調查確認)。

  今年50歲的王小山,就是兩戶中的一戶。雖然進入了春天,但沿著1.5米寬的過道找到他家時,他仍穿著厚厚的羽絨服。過道北側是一間間宿舍,南側是后來加建的小儲藏室,有的改造成了廚房。

  這個片區(qū)有一個名字:34-1號,就是居民口中的“杠一”。30多戶居民,沒有門牌號,能用數(shù)字象征的只有一個自來水給水號。時間太久,王小山家門框上的給水號銘牌也找不到了。

  在這里,僅有兩家后來安裝了防盜門,其他的還是老式鐵框門或是木門。配套的公用設施只有水和電,而燃氣管道就從平房頂上架過,卻因不符合安裝條件而無法“落地”。

  一進王小山家門,映入眼簾的首先是廚房,做飯用液化氣,雖然濟南早已禁用,但是一些小販拉著三輪車,蓋著棉被偷偷送來的。而大多數(shù)居民用蜂窩爐燒水做飯,像住在西邊的居民師友海,就用大炭燒水燉菜、燒土暖。

  王小山一家三口實在住不開,就在屋北邊又伸了“舌頭”搭起一個小房,增加了一個七平米左右的臥室,妻子和女兒住在里屋,他睡在一個簡易沙發(fā)上。為了放雜物,他又向北擴了一間儲藏室,一棵粗大的樹被圈了進去,和《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的場景一模一樣。

  “杠二”的居民在南郊熱電廠院內。這是用車間改造的一座自東向西的居民房,從中間砌起墻分成南北兩面,再一戶戶隔開,窗戶朝南的居民還好,朝北的居民就永遠不見太陽。而在“杠二”區(qū)域的東側,還有三戶小院人家,居民董先波就住在這里。拆遷指揮部測量人員已來過好幾趟,測量結果是建筑物總共七十多平米。一間小客廳,兩間小臥室,還有一間小儲藏間,一間獨立廚房。

  院子地基由東向西逐漸下沉,成為一個斜坡。二三十年前種下的兩棵小楊樹苗,如今長得兩人才能合抱。還有一棵種在院子西墻外的大樹,起到了頂梁柱的作用,日漸傾斜的西墻就死死靠在樹身上。“總有撐不住的那一天,說不定哪天就塌了。”

  長年不見陽光

  曬被子要搶繩子


  像34-1、34-2這樣的單位宿舍,是零星棚戶區(qū)改造中的一個典型縮影,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沒有公共配套,環(huán)境衛(wèi)生差,生活不便,安全隱患重重。離熱電廠太近,雖然現(xiàn)在各項排放指標達標,但是熱電廠工作時長年發(fā)出嗡嗡聲,居民只能在持續(xù)不斷的機器低鳴中睡眠。

  在建設路82號院建材一廠宿舍西邊,另一片平房里住有九戶居民。86歲的張明芝和81歲的李榮清老兩口,做夢也沒想到晚年時能夠搬離生活了一輩子的廠宅。

  這里原來是個大坑,填起來后建成了磚瓦預制加工車間,再后來改造成職工宿舍,張明芝老人在院子里還保留了一個小型磚窯。但地基逐年下沉,廠里擔心屋塌了砸著人,于是在前幾年進行了翻修。在張明芝的退休證上,工種一欄是“磚機”。1975年大緯二路拓寬,他是指揮部副指揮,并被評為勞動模范,住進這里也是當年享受到的“豪宅”待遇。但時過境遷,在這里生活實在不方便,挖旱廁的人來,連擔子在墻角都轉不開,要把糞桶提出來才行。

  王小山說,“女兒工作以后,寧肯住在單身宿舍,也不來這里住,這里沒有路燈,不像樓上有聲控,咳嗽一聲燈就亮了。” 

  今年83歲的王懷英,自老伴去年去世后就一直獨居。80歲以上且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老人,二七街道辦事處“老飯桌”會免費提供午餐。由于長年不見陽光,地面返潮,一周就要曬一次被子。在平房入口處一小塊空地拉著兩根繩子,一天只能曬一兩個小時。等腿腳不便的她搬離這里,就不用再等天晴時“搶繩子”了。

  今年82歲的王同炎老人,是陳莊的老住戶,他目睹了陳莊這幾十年來發(fā)展的全過程。這里是新陳莊,老陳莊位置在現(xiàn)省委那一片。抗日戰(zhàn)爭時期,陳莊居民被日本人趕到現(xiàn)在這個位置,總共八九戶人家,起名為新陳莊。后來這里建起了鐵路宿舍,為紀念二七大罷工,起名二七新村。

  王同炎老人是陳莊第一家由平房遷上樓的居民,當時由于鐵路建宿舍,經過單位和政府、居民協(xié)商,他家占地一畝多地住了祖孫三代十五六口人的大院子就被征了。后來這樣的院子就一座座地被各個單位建廠子建宿舍置換掉了。

  這里每棟樓都是單位宿舍,正是各個單位自建的過程中,在墻角之外、縫隙之間,這些被稱為“掛著”的小院,成為一個個棚改的死角。 

  一紙棚改的公告,再次讓這里的居民們看到了希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張剛)

   [編輯: 張珍珍]

半島客戶端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