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70年代,中山路大窯溝附近街景。 ▲1984年的原湛山大路,今香港中路附近。 ▲上世紀70年代的觀象山望火樓。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孟達
“1970年是塊菜地,今日是著名的五四廣場。在改革的年代,這塊土地完成了自己最為華麗的轉身。”這是今年69歲的退休職工董良音2月17日寫在微信朋友圈里的一句話。在這句話的下面,董良音老人配了一張四十多年前他的一幅寫生作品,畫面之中有大片綠油油的田地,幾位農民在田間干活,遠處還有幾間低矮的平房。誰曾想到,這片鄉間土地竟然發展成今日的五四廣場。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董良音留下600余幅青島寫生作品,為城市發展留下寶貴記憶。
當過工人、石匠、收料員……畫筆卻從來沒放下 3月6日,在位于海岸路2號的家里,董良音老人展示了自己創作的一幅幅青島寫生作品。這些作品大多創作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通過它們可以看到幾十年前的青島風貌。中山路、浙江路教堂、觀象山望火樓等島城西部老城區標志性的一些建筑均留在了董良音老人的畫作里。老青島人還可以看到昔日的匯泉公園門前舊影、湛山大路部分原貌,回憶起當年還是一片田園風光的五四廣場。
董良音1949年出生于青島冠縣路91號,16歲起到今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工作,成為一名普通工人,他先后當過石匠、收料員,后來在工會、公司項目部等任過職。董良音從小喜歡畫畫,在中學時期參加了當時青島13中的美術興趣小組,慢慢拿起畫筆開始進行美術創作。走上工作崗位以后,酷愛美術的董良音開始在工作之余到處寫生,“40多年畫下來,如今差不多留下了600余幅關于青島不同時期的寫生。”董良音介紹,當年他還畫了更多的作品,但因為各種原因并沒有保存下來。如今,在老人的家里幾乎各個房間都掛著他的作品,包括水彩、水粉、油畫寫生等,基本都是青島的城市和鄉間風貌。
五四廣場那時是農田,慢慢“長”出了高樓大廈 今天的青島,跟董良音畫作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樣貌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地方已經從田園農村變成了現代化的都市城區。
“這片大菜地就是現在五四廣場周邊,以前這里都是田地,哪里有今天這些高樓大廈。”董良音拿出自己在1970年畫的一幅鄉村畫介紹說。當時,他非常喜歡畫畫,一有空就騎著自行車拿著畫畫的工具到處寫生。
據董良音老人介紹,年輕時他受外國現實主義繪畫影響較大,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比較重視寫實,著重用畫筆記錄眼前看到的風景。在董良音的一些畫作里可以看到電線桿、腳手架等“干擾”畫面構圖或者影響畫面效果的元素,真實地還原了他眼前看到的青島。
從董良音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浙江路上的大教學原來是中山路周邊老城區里最高的建筑,今天的匯泉廣場原來有條小河……很多城市現代化開始前的“原始”風貌都被董良音用畫筆記錄了下來。
記者了解到,由于董良音老人的工作單位主要從事港口碼頭建設,他也較早地來到了今天的西海岸新區,在他的繪畫作品中保留了大量西海岸新區當年的地域風貌。走到哪里就畫到哪里,董良音表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他都給自己制定了繪畫計劃,每個月都要完成一定的繪畫任務。那個時候青年人的文化生活遠沒有今天這么豐富多彩,畫畫就成了董良音業余生活的精神支柱。不經意間,他用一幅幅作品拼出了自己關于青島的城市記憶。
細節里體現時代變化,記錄一座城市成長 歷史的長河不斷向前,在改革開放初期,董良音繼續著自己的業余繪畫之路。而在他的許多作品當中,也記錄了時代的點滴變化。
在董良音1970年一幅表現中山路大窯溝附近的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到當時畫面中的不少人在“亂穿”馬路。董良音說,那時候公共設施還不完善,馬路上跑的車很少,交通秩序也遠沒有今天這樣規范,行人行走時也比較隨意。記者看到,這幅反映街景的作品中,馬路上一輛汽車也沒有,只畫著幾個人騎著自行車。
而在1984年董良音創作的一幅表現當年湛山大路,也就是今天香港中路附近的繪畫作品中,馬路上醒目的主體元素出現了頗具代表性的公交“大通道”。記者了解到,直到上世紀90年代,這種兩節車廂的“大通道”公交車依然在島城不少道路上行駛著,成為不少老青島人的回憶。同時,馬路上還畫著一輛小面包車。董良音老人介紹,隨著改革深入,一些外國車也漸漸出現在了島城街頭,畫里的這種日本豐田小面包車就是典型代表。與此同時,街邊小店開始出現,也漸漸被董良音記錄到了他的作品中。在上面一幅作品中,經營“湛山大包”的藍色小店很是醒目,“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馬路上的經營商戶也多起來了。”董良音說,不經意間,社會發生的變化也給他的作品增加了新的表現元素。
記者注意到,在這一時期,董良音的一些作品背景里都出現了塔吊、腳手架的身影,一棟棟樓房正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拔地而起,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就像青春期里的孩子一樣,鉚足了勁茁壯成長。
■現狀 微信朋友圈 曬作品講歷史 “近半個世紀前的匯泉廣場,雨后水渠的水在緩緩地流動,渠邊是裸著的土坡,少有人工雕鑿的自然景色也挺美。”這是幾天前董良音老人發在朋友圈的一段文字,配合的是他1971年在今天的匯泉廣場區域畫的一幅畫,畫中一個人騎著自行車沿河邊行駛,一輛黃色小轎車從另一面駛來。
如今,董良音經常在微信朋友圈里“曬”他曾經的那些作品,配合上一段簡單的文字介紹給大家講解畫作。董良音介紹,當年他還參與了今天奧帆中心區域的紅星船廠的建設,當時那里一片荒野,如今這周邊已經是青島最現代化的區域了。通過自己對老畫作的注釋,董良音希望大家能看懂他的作品內容。
2016年5月,董良音在青島舉行了一次個人展覽,400余幅作品呈現了不同時期的青島風貌。如今,退休多年的董良音仍然經常出去采風寫生,他生長在這座城市,也將用畫筆繼續記錄著家鄉依然在變化著的大好風光。
■征集
尋找城市記憶
期待您的參與 半島都市報推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別報道欄目《大道》,深度挖掘歷史的細節,通過鮮活的人物講述“青島故事”,如果您有反映青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城市發展變化的相關圖片、老物件等,歡迎撥打本報熱線電話96663與我們聯系。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