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2年內135萬人勞動脫貧 山東補齊"精神短板"助脫貧

2018-02-17 10:06   來源: 大眾日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等、靠、要”思想不破除,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目標就不可能如期實現。

  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城拔寨、決戰決勝的沖刺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貧困地區、貧困群眾首先要有“弱鳥先飛”的意識和行動。

  山東把精神扶貧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著力開發貧困人口的思想和勞動,把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動員和幫助他們轉換思想、辛勤勞動穩定脫貧。2016年以來,全省貧困人口中有135萬人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占脫貧人口的58.4%。

  從“沒想法”到“有希望”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中,造成貧困的主要原因是沒想法、缺激情,甚至干部干、群眾看,坐等政府送小康。這是脫貧攻堅最大的“攔路虎”,是必打的“第一仗”。山東把思想扶貧擺在首要位置,注重加強教育引導,增強貧困群眾光榮脫貧的信心,讓他們的心里熱起來、腦子轉起來、身子動起來。

  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的父輩擁軍支前,現在讓我吃喝全靠政府,這不是打我的臉嗎?”按照政策,蒙陰縣72歲的貧困群眾徐美鳳可以享受“兜底脫貧”,但老人不愿坐享其成。在村干部的幫助下,她以“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養殖長毛兔,實現“光榮脫貧”。

  我省60歲以上老年貧困人口占53.8%。注重發揚孝親敬老中華傳統美德,山東把孝德文化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建立正面激勵、道德約束、輿論監督、司法調解機制,引導子女自覺履行贍養義務,倡樹良好家風。在桓臺縣華溝村的“四德榜”上,奉養老人的柴米油鹽,都記錄得清清楚楚。在莒縣桑園鎮大庫溝村,81歲的王桂英老人除每月享有100元政府養老金外,還能領到110元的“孝德基金”。

  喊破嗓子,不如樹個樣子。鄄城縣57歲的臧章建在當地曾是出了名的懶漢,幫扶干部多次上門做工作,幫他買了設備,開起了豆腐坊,讓他有了過上更好生活的想法和辦法。現在他每天純收入40元以上,成為當地的“脫貧明星”。種西紅柿致富的60歲老人石書榮、建手工藝作坊脫貧的65歲老人王百三……這些典型看得見、摸得著,可借鑒,有說服力、感染力,成為貧困群眾的榜樣示范。

  從“純輸血”到“斬窮根”

  一些貧困群眾之所以內生動力不足,除了思想觀念的落后,還有自身智力、能力上的缺陷。針對貧困群眾文化程度低、勞動能力弱、身體條件差的“素質貧困”問題,山東從提高文化素質和實用技能入手,著力提高貧困群眾的身體健康和教育水平,讓貧困群眾斬掉窮根,逐步走上脫貧路。

  山東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內力與外力相結合,凡是能干活的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干活顧家兩不誤。1月30日,在山東沃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石斛種植基地內,德州市南侯村貧困戶吳金娥正在給苗床上的石斛灑水捉蟲。在基地上班每天有60元收入,離家近,方便照顧家庭,像吳金娥這樣的婦女在基地還有20余人。

  精神上的貧困往往是身體的疾病引起的。讓貧困群眾動起來,還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戲樓街村貧困戶張建賓四年前被查出患上白血病,不僅失去勞動能力,還需要經常去醫院做化療。經過貧困戶申請、登記等程序,他拿到了保險公司理賠的兩萬余元,成為山東“扶貧特惠保險”242.4萬名受益貧困戶之一。山東首創“扶貧特惠保險”,覆蓋全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山東還加大健康扶貧力度,對患病貧困人口全部實行“兩免兩減半”(免收個人自付的普通門診掛號費、診查費,減半收取專家門診診查費及大型設備檢查費)和“先診療、后付費”政策。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山東實行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資助全覆蓋。2016年以來,全省統籌資金6.66億元,資助貧困家庭學生42.7萬人次。

  從“不會干”到“學著干”

  有了想法,沒了后顧之憂,最終得解決“無門路”的問題。山東深度開發貧困群眾勞動力,不論男女,不分年齡,能干活的貧困人口,就讓他們發展有本錢、脫貧有項目、就業有崗位,實現有尊嚴地收入、有尊嚴地脫貧。

  愿意就業,就提供崗位。在平邑縣流峪鎮三嶺村的扶貧車間,玩具配件在貧困戶張桂愛靈巧的手里跳躍。這樣的玩具,她一天能組裝一到兩箱。每個月1500元左右的收入,她已成為了一家人脫貧致富的希望。

  “扶貧車間”發端于鄄城縣,生產車間設在村里,七八十歲的老年人、留守婦女和殘疾人都可以干,農村婦女不耽誤做飯接孩子照顧老人,每天有幾十元的收入。全省建成“扶貧車間”6126個,吸納以老年人和留守婦女為主體的12.6萬貧困人口就業。

  通過吸貧入社、就業帶動、股份合作等方式,山東把貧困群眾納入產業化鏈條,搭上“致富快車”。2016年以來,全省共發展種養加和電商、旅游等產業扶貧項目17642個,總投資67.07億元,帶動貧困人口202.81萬人次。

  有創業能力的,還能提供資金。臨沭縣鄭山街道瑯琳居村民胡尊秀的丈夫意外去世,且自己長期受慢性病困擾不能外出打工。不甘貧困的她自學起種植蘑菇的技術,但資金成為攔路虎。去年,她申請到了3萬元的富民農戶貸,并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蘑菇大棚。這讓她不僅還上了貸款,還留存2萬多元收入。

  脫貧有“貸”動,致富就有保障。山東開展“無抵押、無擔保、基準利率、財政貼息”的扶貧小額信貸,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帶動貧困戶就業的企業發展生產,目前累計發放小額扶貧貸款96.4億元,受益人口17.8萬。

  立起奮斗之志,補齊“精神短板”。提振精氣神,展現新作為,全力打贏精準脫貧的攻堅戰,我們就一定能實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目標。

  轉自:大眾網

   [編輯: 劉曉明]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山東 勞動脫貧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