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千錘百煉頑鐵成器 紅爐鍛制技藝在濰坊傳承已久

2018-02-08 10:11   來源: 濰坊晚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二百只紅爐,三千銅鐵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紅爐鍛制技藝在我市傳承已久,奎文區東上虞社區是主要的創始發源地,工藝精湛。今年71歲的潘永忠是紅爐鍛制技藝第十二代傳承人,祖輩以紅爐鍛制為生,他從小耳濡目染全面掌握了這門技藝。2月5日,記者采訪了解到,隨著時代發展,這項技藝雖然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潘永忠依然堅守在紅爐前,為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而努力。

  

潘永忠取出燒紅的鐵具,用錘鍛打



  上百件紅爐藝術品,濃縮古老技藝

  在奎文區東上虞社區成排的樓房中,隱藏著一處古色古香的小院落,這是該社區建立的紅爐鍛制技藝傳習所和紅爐紀念館。走進屋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支土爐子,旁邊放置著煤炭、支架、鉗子等燃料和工具。

  紅爐鍛制技藝的第十二代傳承人潘永忠坐在爐子旁邊,一手拉著風箱,一手將鐵具放進炭火里,幾分鐘后鐵具就會變成火紅色。他用鉗子將燒紅的鐵具夾出來,放到砧子上,用錘子敲打幾下,只見火星四射,鐵具隨著錘子敲打慢慢改變著形狀……

  潘永忠將記者領進側屋,這里的裝飾和擺放格局仿佛將時間拉回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除一套傳統的木制桌椅外,里面展示的全是他制作的紅爐藝術品,有條貨、件貨、斤貨及車馬挽具,四大類100多種,既有鋤頭、鐵索,也有過去孩子玩耍的鐵環。

  潘永忠今年71歲,提及紅爐鍛制技藝,他打開了話匣子。紅爐鍛制技藝已在原東上虞村傳承近400年,主要是將煤放在紅爐中燃燒,用風箱將爐火吹旺,用不同工具將原材料焙燒后,在砧子上通過彎、沖、打、連接,制造不同產品。

  磨練三年,掌握祖傳紅爐鍛制技藝

  據濰縣志記載:“二百只紅爐,三千銅鐵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這是濰縣經濟繁榮時期紅爐鍛制技藝的真實寫照,“二百只紅爐”指的是紅爐規模,“三千銅鐵匠”指的是紅爐藝人群體,由此可見“紅爐”“藝人”的規模之大,群體之廣,其中東上虞的紅爐最具代表性。

  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該村家家戶戶以紅爐鍛制為生,技藝先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經濟形式。

  潘永忠家祖祖輩輩都是紅爐工匠,他從14歲起跟著父母學習紅爐鍛制技藝。在學習過程中,潘永忠漸漸喜歡上了紅爐鍛制技藝,并不起眼的原鐵材料,經過燒制、打造,就能做出各種形狀的工具,這讓他對此充滿興趣。

  那時,潘永忠白天上學,晚上回家就跟著父母學習紅爐鍛制技藝,掄錘子、拉風箱、打鐵環……每個步驟,他都大膽嘗試。

  “學習這項技藝容不得偷懶,一個步驟做不好,就會影響下一環節。”潘永忠說,紅爐鍛制要眼疾手快,一旦錯過火候,打制的鐵具就要重新燒制。經過三年學習,潘永忠掌握了祖輩傳承下來的紅爐鍛制工藝。

  不斷傳承創新,分批分期培訓技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紅爐鍛制技藝完全依靠藝人自制的專用工具發展壯大,從初始的一只土爐、一面風箱、一個砧子、一把錘子、一把鉗子,創新制作出尖嘴鉗、言鉗、熟鉗、筒鉗等30余種專用工具,確保了產品的高效化、多樣化。

  紅爐鍛制技藝由于純屬手工操作,工藝原始復雜、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高、操作嚴謹細致、難度大、制作成本高,特別是現代化工業大生產及新工藝的出現,對傳統的手工生產沖擊相當大。而一些老藝人或已作古或年事已高無法繼續從業,目前東上虞社區只有幾位老人能掌握全部的紅爐鍛制技藝且具有傳承能力。

  如今,東上虞經濟專業合作社果斷作出決策,在原村辦副業舊址投資改建了紅爐鍛制技藝傳習所和紅爐紀念館,該項目占地485平方米,建筑面積280平方米。由潘永忠對學徒分批分期進行技藝培訓。 文/圖 本報記者 鄧永杰實習生 于璐

  人物檔案

  潘永忠,今年71歲,奎文區廣文街道東上虞社區居民,是紅爐鍛制技藝第十二代傳承人。潘永忠家祖祖輩輩從事紅爐鍛制,他從小耳濡目染,14歲正式開始跟著父母學習這項技藝。經過三年的磨練和學習,他成功掌握了祖輩傳承下來的紅爐鍛制工藝。如今潘永忠正在為這項古老技藝的傳承和發揚而努力,對學徒分批分期進行技藝培訓。

  非遺檔案

  紅爐鍛制技藝起源于明末,主要發源地是東上虞村,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該技藝以紅爐和煤炭為主,用風箱吹火,用不同工具將產品焙燒后,進行彎、沖、打、連接組合成不同用途的產品。近400年來,傳統手工業打鐵是東上虞村的主要生產形式,規模隨著年代變遷,從個體鐵匠鋪,互助組,合作社,集體副業演變至今。該技藝于2017年12月入選市級非遺名錄。

   [編輯: 張珍珍]

半島客戶端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