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記者直擊海蠣子出水:-9℃出海 3小時撈鮮萬余斤

2018-02-07 06:43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漁船靠港,海蠣子被吊運到岸上。



  

對海蠣子進行分揀。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永端

  -9℃,天氣晴朗,海浪很小。

  這樣的天氣,對于紅島西大洋社區漁民程參遠而言,是個出海的絕好天氣。

  2月5日凌晨,程參遠與3名船員一道駕漁船趕赴膠州灣養殖海域。半島記者全程探訪海鮮出水過程。眼下是海蠣子出水的最佳季節,氣溫能保證海蠣子在出水后的1個月還能存活,而一起出水的大海螺更是“緊俏貨”。眼看春節即將到來,面對一年一度的旺季,漁民程參遠更是不敢有絲毫懈怠。

  凌晨4時

  出海“防寒裝備”將近20斤


  “寒冷,只能多裹些衣服。”程參遠告訴半島記者,“浪小可以出海,但是浪大了就不敢出海了。”

  為了保暖,記者在出海前穿了兩條毛褲,上身加了保暖內衣和滑雪服,并戴上了厚厚的帽子,將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

  2月5日凌晨4點,程參遠就起了床。-9℃,天氣晴朗,海浪很小。起床后的程參遠在家里麻利地吃了早飯,并帶上了一大壺熱水,開上他的小面包車在漆黑的夜里向紅島漁港碼頭駛去。

  4時40分,漁碼頭上,探照燈在閃爍。此時,前晚岸邊停靠的一些漁船上已經亮起了燈,也有的漁船啟動了馬達徐徐離岸。

  將面包車停在漁港內的程參遠提著水壺和手電來到岸邊,他使勁拽了一把拴船的纜繩,之后一個箭步邁上了船幫并借勢跳進船艙里。他走進駕駛室,啟動馬達。他要在其他3名船員到來前預熱漁船發動機和檢測發動機的性能。10分鐘后,與程參遠一起出海的車啟軍、青福和趙丕高也陸陸續續來到了漁船上。

  5時許,拴在岸上的纜繩被解開。52歲的趙丕高一下邁上了漁船,40多米長的漁船開始離岸。

  夜色籠罩著大海,漁船上的探照燈直刺膠州灣海域。船到之處,探照燈下蕩漾的海水波光粼粼。

  這天,程參遠的漁船要載著4人,到膠州灣海域的海蠣子養殖區域。

  程參遠說,他的海蠣子養殖區有700多畝。

  木船在凌晨的嚴寒中向目的地進發。此時的車啟軍、青福和趙丕高在船艙里穿上了水服和水靴,52歲的青福還時不時將頭上的棉帽裹了又裹。

  趙丕高告訴記者,這個季節下海最大的威脅就是冷。

  下海之前,趙丕高穿上了兩條毛褲,上身裹著羽絨服的他里面還穿著厚厚的保暖內衣和毛衣。他和其他船員一樣,穿上了水服,蹬上了水靴,戴上了膠手套。

  “你看我穿的這身防寒裝備得有20斤吧。”趙丕高笑說。

  5時40分許,漁船按照原計劃到達海蠣子養殖區域。

  程參遠說,當天收獲的海蠣子是兩年前放養的,兩年生的海蠣子已到了收獲季節。

  當漁船在海域停穩時,兩人一組開始向海內撒網。

  5日的早上潮水不高,程參遠下網落水深度大約只有5米。如果漲潮嚴重的話,大網落入水底將達6米。在將兩個大網撒入海里后,漁船又啟動了馬達,開始在養殖區域拉網。

  “網在水底,這樣就可以將海底的海蠣子‘捕撈’到網上。”車啟軍表示,“等網上的海蠣子積聚多了,再將連帶著海蠣子的大網拖到船上。”

  10多分鐘之后,第一網開始出水。出水后的網上掛滿了海蠣子,隨著大網被拽入船艙,這些海蠣子被抖落在船艙內,大網隨之又被撒進大海。

  程參遠忙著駕船拖網,而車啟軍和青福則忙著將抖落在船艙內的海蠣子裝進網兜內。

  “一網上來就有數百斤。”程參遠說,“今年的海鮮與往年相比更肥。”隨著第一網海蠣子的出水,船上其他3人也開始忙活起來。從拖網、提網到海蠣子入船艙再被裝入網兜,除了程參遠在駕船外,其他3人一刻也不能閑著。

  漁船在養殖區域拖著大網轉來轉去,海蠣子被一網一網提出了海面。

  上午9時

  3小時撈起1.3萬斤海蠣子


  上午9時許,出水的海蠣子、海螺、扇貝已經堆滿了船艙。

  “一網兜接近200斤。”程參遠說,3個小時里,總共撈起約1.3萬斤海蠣子,裝了60多個網兜。

  9時10分,一切收拾妥當之后,漁船破浪滿載返航。

  程參遠在駕駛艙內凝視著遠方,晴空下的漁船向著紅島漁港碼頭方向緩緩駛去。

  自進入冬季以來,漁港碼頭上的保安,已經習慣了碼頭從早上6點到上午10點之前的“寧靜”。一名保安告訴記者,隆冬加上即將到來的春節,眼下出海打魚的漁民相對少了,一年四季從紅島漁港碼頭出發的絕大多數的漁船,主要目標是撈海蠣子和貝類。“從這里撈海鮮的漁船,早上6點以前全部都會出港。”

  9時50分,伴隨著一輛小貨車的到來,碼頭的寂靜被打破。

  這輛車廂上方加了鐵網的小貨車徑直駛向碼頭南岸,并在岸邊停了下來。

  不一會兒,又有一輛小卡車駛進漁港,并快速奔向南岸。眼下,漁港寧靜不再,車輛陸續駛來。

  顯然,這些車輛是來漁港等待即將上岸的海鮮的。

  岸邊的車輛越來越多,碼頭顯得擁擠起來,一些漁民也紛紛擁向碼頭,還有一些婦女的胳膊上挎著籃子。挎籃子的婦女是來撿拾碼頭上遺落的海蠣子的。

  50分鐘后,當程參遠的漁船趕到碼頭時,已經上午10時許。漁船靠岸時,岸邊已經停靠了兩艘滿載海蠣子的漁船。

  漁船停穩,趙丕高第一個從船上跳下岸,并將纜繩拴到了岸上的一個柱子上,以控制船在海面上的搖擺。

  中午12時

  8小時里四人沒吃一口飯


  還沒有等趙丕高跳上船,碼頭上的一個升降機已經將掛了4個鐵鉤的鐵鏈子落到了船艙里。

  車啟軍和青福將鐵鉤鉤到了裝滿海蠣子的大網兜上。此時,岸上的升降機拽著4網兜海蠣子上升。短短2分鐘的時間,4網兜海蠣子被倒進了車廂內。

  “一個網兜內的海蠣子有近200斤。”程參遠告訴記者,“四網兜在700斤以上。”

  船艙內被鉤起的海蠣子,源源不斷地落入岸上的車廂內。

  此時,整個漁港碼頭上已經喧囂起來,汽車的馬達聲、升降機的起吊聲,人群的呼喊聲,還有摩托車的喇叭聲。見漁船靠岸,成群的海鷗也紛紛前來湊熱鬧。岸邊漁船上的海蠣子還沒有卸完,遠處海面上三三兩兩的漁船正在駛來。

  保安告訴記者,這個季節的紅島漁港,在天氣允許的情況下,每天都會有十幾甚至幾十艘滿載的漁船靠岸。

  程參遠所駕漁船的旁邊,趙丕高正站在碼頭上,手拿記賬本盯著電子秤。

  “3包536斤。”卸貨人站在車廂內對著趙丕高大喊。

  在港口的西側,一艘更大的漁船正在將海蠣子裝進一輛來自連云港的大型貨車上。

  半小時之后,程參遠船艙內接近一半的海蠣子被卸到了車廂內。到中午12時,8小時里,四位漁民沒吃一口飯。

  下午5時

  兩次分揀之后再沖洗


  滿載海蠣子的小卡車出了漁港碼頭向分揀區飛奔。

  此時,滿載海蠣子趕回漁港的漁船越來越多,有些卸完海蠣子的漁船離開了漁港,還有一些漁船則在遠處等待靠岸。

  貨車司機趙現提也是西大洋社區的漁民,他在膠州灣海域養了20多年的海蠣子,從漁港碼頭到海蠣子分揀區,趙現提已經駕車在這段公路上奔跑了多年。

  “別看一大網兜一大網兜的海蠣子被運走,”程參遠說,“實際上這些運走的海蠣子有近80%的是廢品被揀出來,5斤海蠣子只有1斤才能吃。”

  “這八成的廢品多數是貝殼。”程參遠解釋,“除了貝殼外,還有一部分死蠣子。”

  當趙現提將第一車海蠣子運到分揀區時,10多名頭裹圍巾、手戴橡膠手套的婦女,很快來到了分揀區,開始對海蠣子進行分揀。

  下午5時,記者在分揀區發現,婦女每人手里都拿著一把小斧頭對海蠣子進行敲打。“把這些貝殼分開,再把廢蠣子扔掉。”一名婦女說,分揀海蠣子不是一個復雜的活,但必須得用心分揀,因為絕大多數的海蠣子都是廢品。海蠣子被細分完畢之后,則被集中放到沖洗區。海蠣子在沖洗前還要在沖洗區再被分揀一遍。分揀兩遍之后的海蠣子就可以進行清水沖洗了。

  “一方面是將海蠣子外表的泥沙沖洗掉,另一方面是在沖洗之后,可將海蠣子進行分類。”這名婦女說,沖洗之后的海蠣子更能分辨出大小,大個的海蠣子能賣出更高的價格。在分揀區絕大多數的海蠣子被簡單沖洗后,裝進袋子被商販買走。這些商販買走了海蠣子,之后再對大小不一的海蠣子進行分揀,對大個的海蠣子進一步清洗,最終走上市民的餐桌。

  外省商販也來收購

  岸上,進進出出的是小貨車和行人;岸下,進進出出的是漁船。

  在另一艘剛靠岸的漁船上,一名漁民將一大網兜海螺提出了船艙。

  海螺剛被提上岸,就被岸上的人流圍住了。

  “賣不賣,多少錢一斤?”看著剛出海的碩大的海螺,人流里有人詢問。

  “你若是要的話,30元一斤。”漁民說。

  “30元有些貴了,25元吧。”

  “你若是都要了就25元一斤。”漁民說。

  “要了。”

  漁民從兜里隨手拿出一個電子秤稱了,12斤。

  問價的行人交了錢提著海螺,駕車走了。

  有漁民告訴記者,在養殖區域撈海蠣子的過程中,一些海螺會隨著海蠣子被撈上來,海螺的價格比海蠣子要貴得多,他們一般會將海螺分揀之后單獨出售,如果撈上來的海螺較小,他們則將這些小海螺扔進海內繼續生長。

  相比海螺,海蠣子出水后壽命更長,盛產于紅島的海蠣子除了供應青島餐桌外,也有山東濱州、日照和江蘇連云港等地的商販前來收購這里的海蠣子。

  今年52歲的程參遠有著7年的海蠣子養殖經驗。程參遠說,冬天的海蠣子是最肥的季節,而當下又是年關,為了抓住這個銷售旺季,自入冬以來他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在養殖區域撈海蠣子。

  “所有的海鮮,海蠣子是離開海水之后壽命和保鮮時間最長的。”程參遠說,“出水一個月都死不了。”

   [編輯: 張珍珍]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半島客戶端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