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80年代,濟南火車站春運擁擠程度超乎想象。當時鐵路建設落后,貨運只能滿足一半,客運常超員一倍。所以,春運期間坐火車有四難之說。
一是買票難。當時沒有網絡售票或電話售票,為買到火車票特別是坐票或臥鋪,要么提前三天去排隊——199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郭冬臨演的小品《有事您說話》就與此有關。要么求人——求在火車站工作的熟人,或求票販子花高價買票。那個年代,誰家有在火車站售票處工作的親友,領導、同事都高看一眼。
二是排隊難。買票難有人相信,如果說上車難恐怕沒有人信。因為乘客太多候車室太小,加上都想早點上車,所以早上一開門人群就像潮水一樣涌進來,哭喊聲、叫罵聲、喇叭聲混雜,讓人心跳加速;小偷小摸、丟孩子、掉行李時有發生。為避免群體性踩踏,使乘客有序上車,車站工作人員就想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將持票待上車的乘客編隊,帶著他們在車站周圍轉圈,當時多半圍著天橋轉,借此疏導上車。臘月二十三前后幾天乘客最多的時候,能排到現在長途汽車站以北甚至濼口,足有幾公里,大伙稱之為“拉大隊”。
這種方式無論是對工作人員還是乘客都是不得已而為之。對工作人員來講,要保障乘客的安全,不能讓過路的車輛撞了。而乘客有的扶老攜幼、拖兒帶女,有的肩扛手提、大包小包,移動起來非常困難,遇到刮風下雪更是遭罪。這種“拉大隊”的現象許多城市都有,只是乘客人數多少、隊伍長短不同而已。
三是上車難。買上票,排好隊,也不能保證就能上車。春運期間幾乎每輛車都超員,乘客為了上車前擁后擠,大呼小叫,后面的人推著前面的人往上擠。有的人上去了,行李被擠在了外面;有的孩子上去了,父母落下了……有經驗的年輕乘客,往往沖里面的人擺手或叫大哥大姐,請他們把窗戶抬起,把行李扔進去后人再從窗戶爬進去,遇到熱心腸的還會從里面拉一把。不瞞大家說,當年寒假開學去外地上學時我就爬車窗。
四是坐車難。滿頭大汗地上了車并沒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另一種折磨又開始了。綠皮車設施陳舊,憋悶異常;人聲喧嘩,味道難聞;摩肩接踵,寸步難移。行李架上、座位上、座位下、走道里到處是人挨人,人擠人,吃喝拉撒呼吸都很困難,衛生間里常常也擠了人。有時抬起一只腳緩緩勁,但放下的時候就沒有地方了。我有位同學在成都讀大學,當時從濟南到成都需要45個小時(在鄭州或西安轉車),他常常提前一兩天就節食了(為的是在車上不上廁所),每次返校都掉幾斤肉。
隨著動車與高鐵的開通,買票條件、乘車環境、出行速度都得到了很大改善,雖然春運期間熱門方向車票仍然需要靠“搶”,但“拉大隊”現象卻成了歷史。(韋欽國)
轉自:大眾網
[編輯: 劉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