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明年迎百歲壽辰!濟南濼口有個黃河最老的水文站

2018-01-22 09:44   來源: 齊魯壹點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在車水馬龍的濼口浮橋旁,有一座黃河岸邊最高齡的水文站,它興起于軍閥混戰時期,歷經戰亂仍留存至今。這里的水文人每天要借助纜道到黃河水面觀測水情,在早期他們甚至要充當“黃河纖夫”,工作十分艱辛。

  



  干流120多個水文站中現存建站最早的

  1月16日早7點半,黃河濼口段岸邊濃霧籠罩,天剛剛亮,-3℃的刺骨寒風中,胡道峰來到距濼口浮橋上游不遠的水文操作樓。穿上救生衣,爬上二樓平臺的吊箱,開始他例行的黃河水文測驗工作。在站內同事的后臺操作下,由四根鋼繩拽著的吊箱順著過河纜道,載著老胡晃晃悠悠地滑至河面,而后徐徐下降。

  “降到離水面1.2米就可以了。”吊箱上的老胡邊說邊把一個測深儀的探頭伸到腳下的河中,“需要落到水下0.2米,也可以用測深錘或鉛魚測水深。”隨著吊箱慢慢移動,測深儀顯示的水深也在不斷變化著。隨后,老胡又拿起一根8米長的采樣器,從黃河中取出當天需要測驗的單沙。

  按照規定,水文站每天的水位和含沙量觀測數據要在早8點拍報給上級水文機構。離老胡所在的水文操作樓不遠處,就是已有99歲高齡的濼口水文站,也是黃河干流120多個水文站中現存建站時間最早的,1919年3月誕生的濼口水文站明年將迎來百歲壽辰。這近百年時光,濼口水文站經歷了哪些滄桑巨變?在歷任濼口水文站的23位站長中,現任站長萬鵬也是第一位女站長,她向記者講述了水文站的歷史演變。

  “據《山東黃河水文志》記載:1919年3月,順直水利委員會在山東省濟南市濼口鎮設立濼口水文站,這是黃河干流上建站最早的水文站。當年3月11日,開始觀測水位,4月11日開展流量測驗。從那一年起,濼口水文站正式開始了充當耳目和尖兵的神圣職責。”萬鵬站長介紹。

  1937年抗戰爆發,濼口水文站終止了監測工作。1939年1月,重新設立恢復。1945年7月再次停測。1947年5月,重新恢復。經歷了軍閥混戰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濼口水文站伴隨著新中國成長至今。1953年,黃委組建濼口水文分站,1956年8月,濼口水文分站改建為濼口總站,1958年又與秦廠水文總站合并為鄭州水文總站。1971年,山東黃河河務局水文總站成立,濼口水文站隸屬管轄。1992年至今隸屬于黃委山東水文水資源局,下轄北店子、劉家園兩處水位站。

  據資料記載,濼口是古代濼水入濟水的地方,濼口碼頭也是黃河沿岸的一個重要碼頭。當時、濟南、泰安、東昌等地所用的食鹽,都由濼口轉運,木材、藥材、毛皮等貨物也在這里集散。一時間,濼口成為商業重鎮,富商大賈云集。此前,濼口碼頭一直要靠擺渡過黃河,直到1982年濟南黃河公路大橋的建成通車和1988年5月濼口浮橋的建成通車,才徹底終結了濼口擺渡的歷史。

  濼口水文站的站址也在這些年中不斷變化,雖無確切記載,但據老員工介紹稱,他們還曾在黃河大堤下辦過公,又從一排平房搬進如今寬敞明亮的樓房。而水文測驗的方式方法、設施設備、人員構成在這近百年時間也發生了不小的改變。

  



  為了控制測船的方位,水文人員曾要岸邊拉纖

  水文站是觀測及搜集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體的水文、氣象資料的基層水文機構。濼口水文站的黃河測驗河段順直長度5000米。斷面主槽靠右岸,左岸為灘地,測驗河段上游右岸有玉符河、北大沙河、南大沙河三個支流,發生較大洪水時約2000m3/s流量匯入黃河。

  萬鵬說,他們的水文監測主要分為水位觀測、流量測驗、泥沙測驗、降水量觀測及凌情觀測等,“水位觀測根據水位變幅觀測次數不等,現在采用雷達水位計之后,在平水期只需每日8時進行一次人工校核;流量測驗一般2~3天一次,低水期主要采用吊箱測驗,中高水期采用測船進行測驗;泥沙測驗分為單沙與輸沙率測驗,單沙每日8時測驗一次,輸沙率測驗時間較長,一般要兩個半小時,精測法則需要6個小時,所以非汛期每月測一次,汛期及大水期間每月2~3次,泥沙較大時,根據情況增加測次;降水量及凌情觀測根據發生時間觀測。”

  別看老胡他們現在從事的是“高危作業”,早期水文人的測量工作更為原始和艱辛。濼口水文站的工程師唐通1975年來到站上工作,他說,上世紀50年代初期做水文測驗時使用的還是木質測船,一般由人力將測船拉至斷面上游幾百米,當船順流行至斷面位置時進行拋錨,測完后再移動到下一個地點,這叫“一錨一點”法。“洪水期水流量流速都很大,船根本沒法停在水中,為了控制測船的方位,得靠幾個水文人員在岸上像纖夫一樣拉著船不讓其沖走,工作難度很大。”

  烈日酷暑下,觀測船上毫無遮擋物,烤得人渾身發燙。水流量大時還能用船,水流小時船卻容易擱淺,這時只能純靠水文人員涉水觀測了。唐通有一次扛著水準尺涉水,結果一不小心腳陷進了淤泥中,那泥像沼澤一樣把人吞沒進去,老唐反應得很快,一下把水準尺橫了過來撐住,從泥里爬了出來,才逃過一劫。

  



  吊箱將升級自動化控制,無需水文人員上去了

  萬鵬說,自1954年,濼口水文站使用了立絞關長纜移渡法施測,一錨可橫向擺進100米左右,開啟了由人力向半機械化轉變的時代,這種方法一直沿用到過河纜道的建成。

  如果水勢過大時,只靠測船在水中難以抵擋,現在緊鄰著吊箱纜道還有一座吊船纜道,它能在測船作業時固定測船位置以免被大水沖走。

  如今停靠在黃河濼口岸邊的兩艘測船已升級為鋼板船,而且加了動力輔助,可以自由前進后退,再也無需用人力撐篙或人力拉纖了。只要把船上的絞車掛上一臺流速儀,然后放置到水下,不同深度就可測到不同流速。在測船一旁的水中,還漂浮著一臺在線自動水溫計,通過它水面下0.5米處的溫度傳感器也能實時傳輸水溫數據。

  萬鵬說,近幾年由于黃河濼口段水流量不大,測船基本派不上用場,平時的水文觀測還是用吊箱多一些。本文開頭老胡所乘的吊箱就是2016年用上的,“這只是‘1.0’版,今年我們打算繼續升級改造,讓吊箱變成電子自動化控制,自動定位、測深,自動傳輸數據,只要有人在后臺操作就行,無需人再上吊箱了。”

  轉自:大眾網

   [編輯: 劉曉明]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濟南 濼口 水文站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