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這項青島非遺已傳承160余年 第四代傳人將收“娃娃隊”

2018-01-16 14:58   來源: 半島網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半島網1月16日消息 舞龍起源于漢代,距今2000多年,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唐宋時代,舞龍成為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現形式。就青島來說,舞龍歷史最久的是中韓街道的孫家下莊舞龍,清朝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孫家下莊就有了舞龍的傳統,其意在于希望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至今約有160余年的歷史了。

  

孫家下莊舞龍文化



  鼎盛時,四處奔波表演

  孫家下莊舞龍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做工講究,套路編排構思巧妙,風格別致。既有觀賞價值,又能強身健體,是嶗山人民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2007年,孫家下莊舞龍入選首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入選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12年民國成立,政府出資在孫家下莊村村長于學同的積極支持下,第三代舞龍傳人于方仁老藝人為教練,辦起來“孫家龍燈同樂會”。1925年,孫家下莊龍燈同樂會空前興旺,會員不辭辛勞地奔波,東至沙子口、西至青島、南至海邊、北至李村滄口。從正月初三開始,逢廟會就參加。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孫家下莊的舞龍活動相對少了。一直到1983年,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當時的中韓鎮決定重整旗鼓,重新組建孫家下莊龍燈同樂會。

  1983年春節恢復舞龍時,最盛大的活動就是去田家村給師傅拜年。當時交通不發達,舞龍隊天一亮就動身,一路走著去。沿途經過北村、車家下莊、李家下莊、宋家下莊等村莊時,會在村子里的幾條主路上表演,很受村民歡迎。

  名噪一時“龍燈”工藝已失傳  

  1月8日,記者見到了65歲的于化洋,他是孫家下莊舞龍的第四代傳人,是現在社區舞龍隊的總教頭,他的父親會扎龍,也會舞龍。1983年重組孫家下莊龍燈同樂會時,他是一名年輕的木工,負責釘龍骨。現在舞龍都是花錢從濰坊購買成品龍,這種龍很漂亮,材料輕巧,整個龍不到30斤重。。“龍買回來后,龍骨和龍筋都要自己來捯飭。”于化洋說道。

  據他介紹,早些年,孫家下莊舞龍隊制作的長龍曾名噪一時。用紙將龍扎好后,先進行涂色,龍身長11節或13節,龍頭重四五十斤,整條龍重百斤。老藝人們把蠟燭放在龍身里,用特別工藝保證蠟燭的穩固,同時還要保證其在舞動中不被熄滅。1982年,他們曾自己用實木做過一條龍,木頭有松木和刺槐,光龍頭就有50來斤。因為不少技藝已失傳,孫家下莊村民自制的最后一條龍也不再是早年的“龍燈”。

  百年舞龍文化待傳承

  孫家下莊舞龍動作難度大、技巧性強;動作與伴奏音樂和諧配合、完整統一。在舞龍的套路里,演員們要默契配合,才能表演更到位。在表演時,每條龍要變化“大舞花”、“小舞花““串龍”“滾龍”等很多花樣。

  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現代競技舞龍有了很大變化和發展。同為第四代傳人的于化湖介紹,以9節布龍為代表,龍身長18米,最少需要10人舞動,舞龍者在行進動態中完成”龍”的游弋、起伏、翻騰、穿越等動作。舞龍既是體力活,也是功夫活,對舞龍者要求很高,既要有好的體力,還要會一點民間舞蹈、武術的功夫。“龍頭是最難舞的,每年參加大型表演,龍頭需要4-6個人輪換著。"于化湖介紹。

  每年進入臘月后,孫家下莊舞龍隊就開始忙活起來了。每年舞龍隊伍都有新的年輕人加入,年齡最小的只有十六七歲,現在已是第七代傳人了。于化湖、于化洋哥倆表示,“看到年輕人加入,特別開心。新人加入后,他們會安排老人帶新人,一起跑空龍練體能,盡快上手。之前在孫劉小學曾開設舞龍學習班,后來該校并入張村河小學,嶗山區計劃將在張村河小學開設傳承基地,培養孫家下莊舞龍“娃娃隊”。

  通訊員 焦紅紅 記者 梁湘

   [編輯: 王君莉]

半島客戶端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