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冬以來,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時有發生,有的甚至一家幾口一夜之間失去生命。12月18日,青島市衛生計生委和青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再次發布預警 ,一氧化碳中毒一般在后半夜發病,呼救報警電話集中于凌晨5點到上午9點,主要原因集中在使用燃煤取暖、使用燃氣熱水器洗澡及涮炭火鍋。
今年一氧化碳中毒多因這三件事 引起一氧化碳中毒的因素有很多,但從今年醫院接診情況看,主要因為這三件事:使用燃煤取暖、使用燃氣熱水器洗澡及涮炭火鍋。從市急救中心報警呼救情況來看,一氧化碳中毒一般發病在后半夜,呼救報警電話集中于凌晨5點到上午9點,這個時間段中毒者更容易被家人、鄰居發現。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沒有明顯的年齡劃分,中毒的癥狀輕重與空氣中的一氧化碳濃度,接觸時間長短、患者的健康情況有關,同樣環境下,老人和兒童更容易出現中毒癥狀。青島市中心醫院高壓氧科丁曉潔主任介紹,輕度一氧化碳中毒中毒患者會出現頭痛、頭暈、失眠、視物模糊、耳鳴、惡心、嘔吐、全身乏力、心動過速、短暫昏厥;中度中毒患者除上述癥狀加重外,口唇、指甲、皮膚黏膜出現櫻桃紅色,多汗,血壓先升高后降低,心率加速,心律失常,煩躁,一時性感覺和運動分離(即尚有思維,但不能行動)。癥狀繼續加重,可出現嗜睡、昏迷。經及時搶救,可較快清醒,一般無并發癥和后遺癥;重度中毒患者迅速進入昏迷狀態,初期四肢肌張力增加 ,或有陣發性強直性痙攣;晚期肌張力顯著降低,患者面色蒼白或青紫,血壓下降,瞳孔散大,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經搶救存活者可有合并癥及后遺癥。居民可依據以上癥狀結合現場情況,初步判斷是否發生了一氧化碳中毒(煤氣中毒)。
市衛計委和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醒,市民在使用煤爐取暖時要保持煙道通暢,定時通風,絕不能將無煙道煤爐或木炭盆直接放在屋內取暖;燃氣管路要經常自檢并定期更換;使用燃氣熱水器洗澡時應將排氣管伸到室外,并保持屋內空氣流通;不能在密閉的空間涮火鍋。
一氧化碳中毒的預防知識 在城市地區 1、要保持室內良好的通風狀況,這是預防一氧化碳中毒的重中之重。煤氣灶不應該放置于家人活動的空間內,應該單獨放在通風的環境。用煤氣熱水器的時候,不要安裝在緊密的浴室或者是通風不良的地方。家庭用煤炭吃火鍋一定要注意室內通風。不要躺在車門車窗緊閉、開著空調的汽車內睡覺。
2、用自動點火的煤氣灶如果連續未點燃的時候不應該持續地點,應該稍停片刻,否則容易產生意外。
3、室內火爐一定要安裝煙囪。如果不安裝煙囪的話,在夜間睡眠的時候一定要把它放在室外。
4、使用管道煤氣時,要防止管道老化、跑氣 、漏氣,燒煮時防止火焰被撲滅,導致煤氣溢出。
在農村地區 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點煤爐支煙筒時,更要注意四點:
1、煙筒一年一換;
2、在煙筒通風口的地方一定去除所有的殘垢,保持它的通風;
3、在夜間不再用它燒火做飯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爐口留點縫隙;
4、煙筒出口的位置不應該是一個直角的彎頭,應該是T形彎頭,這樣會防止如果夜間氣侯特殊變化,風向轉變的時候會發現倒煙的情況。
出現中毒,這樣自救加急救 一旦發現家人一氧化碳中毒,不要慌張。在送醫院前可采取一些自救措施,一定要讓中毒者充分吸氧,并注意呼吸道的暢通。
1、將中毒者安全地從中毒環境內搶救出來,迅速轉移到清新空氣中。應匍匐前進開窗通風,切斷毒氣的來源。因為一氧化碳比空氣輕,一旦人體站立,很可能短時間吸入大量一氧化碳,加重病情。讓患者臥床休息,保持安靜,加蓋被注意保暖;確保呼吸道通暢,對神志不清者應將頭部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吸入呼吸道導致窒息;
2、觀察病人變化,對輕度中毒者,經數小時的通風觀察后即可恢復,對中、重度中毒者應盡快向120急救中心呼救。若中毒者呼吸微弱甚至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只要心跳還存在就有救治可能,人工呼吸應堅持兩小時以上;如果患者曾嘔吐,人工呼吸前應先消除口腔中的嘔吐物。如果心跳停止,就進行心臟復蘇。
3、趕快供氧。應維持到中毒者神志清醒為止。
4、如果中毒者昏迷程度較深,可將冰袋放在頭顱周圍降溫,以防止或減輕腦水腫的發生,同時轉送醫院,最好是有高壓氧艙的醫院,以便對腦水腫進行全面的有效治療。城市信報記者 宮巖
◎相關新聞 急救中心為出租車司機應急救護培訓 近日,青島市出租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舉辦了一場特別的講座。公司為進一步提升“紅飄帶”車隊的服務技能和水平,邀請了市急救中心的醫師為“紅飄帶”車駕駛員培訓急救知識。
培訓現場,急救中心的劉醫師向駕駛員們介紹了幾種常見的突發情況的緊急處理措施和方法,比如遇到外傷時如何進行緊急處理包扎,小孩氣管異物、有人溺水、老人突發心臟病如何處理等等,還現場指導駕駛員在模擬人身上進行心肺復蘇練習,如何處理氣管異物窒息等情況。
據了解,出租車駕駛員在營運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乘客傷病等緊急情況,駕駛員表示,通過這次急救知識培訓,以后在營運過程中再遇到危急情況,可以及時對患者乘客提供幫助或采取必要的有效措施,為患者爭取更寶貴的搶救時間。
文/圖 城市信報記者 張林盛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