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文件,為支持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中實現健康發展,確保在創新發展、持續發展、領先發展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提出十條意見。意見提出,建立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支持“單項冠軍”“隱形冠軍”等措施,引起了外界廣泛關注。
支持大型擔保機構
積極化解金融風險
融資一直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老大難問題。對于非公有制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民營企業來說,現階段要想從銀行獲得融資,要么抵押資產,要么和其他民營企業互保。但目前隨著經濟發展,這兩種方式都存在一定問題。
關于抵押資產,山東創則信息技術的問題代表了許多初創公司。“我們公司是典型的輕資產,所謂資產也是以專利、知識產權存在的,而目前銀行等金融機構所認的抵押物大部分都是廠房、設備等。這就讓我們很難貸到款。”
淄博玉鑫環保副總經理薛忠強介紹,目前企業貸款需求更為精準,已經從傳統的流動性貸款,轉變成為某個項目申請貸款。“可有些初創項目只是一個設想,根本沒有足夠的抵押物。這就有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據了解,玉鑫環保目前正在著手準備一個水污染處理項目,大約需要1.2億元資金,現在有大約6000萬元需要融資來獲得。
大部分民營企業遇到抵押資產不足的問題,都會轉投擔保圈,即讓其他企業為自己擔保。“但你讓別人給你擔保,你就得給別人擔保。即使我們自己不出問題,也難保別人不出問題。一旦進了這個圈子,企業就拴在了一條繩子上。”陽谷電纜的負責人表示,他們其實并不愿意進入這個圈子。
而意見第三條提出,要建立健全融資新機制。涉及融資擔保問題,意見提出支持民營企業參與設立市級注冊資本10億元、縣級注冊資本3億元以上的大型融資擔保機構。支持發展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降低擔保費率。民營企業自己設立擔保機構,其實是一種抱團取暖、分散風險的方法。即使一家企業還不上錢,銀行等債權人可以從擔保機構拿錢,讓多家企業一起分擔壓力,不至于直接壓垮一家企業。而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則是對民間融資的巨大支持。這種擔保機構定位于“保本微利”,既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又能有效化解金融風險。
成為“單項冠軍”
真金白銀能到手
近年來,山東企業無論在石化、紡織、建材等傳統行業,還是裝備、新材料、綠色低碳等新興產業,都出現了一批規模不大但質量上佳的企業。
意見提出,要全面對接新舊動能轉換“項目庫”,每年培育一批“四新”企業,對認定的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和培育企業,省財政分別獎勵200萬元、100萬元;對認定的全國中小企業“隱形冠軍”“獨角獸”企業(指估值10億美元以上,創辦時間短的、發展前景良好的企業),省財政分別一次性獎勵50萬元、300萬元;對新評選認定的“瞪羚”企業(銀行對成長性好,具有跳躍發展態勢的高新技術企業的通稱),省財政最高獎勵50萬元,各級財政給予一定的貸款貼息扶持。
所謂制造業“單項冠軍”,是工信部發布的在制造業某一領域內做到國內甚至國際領先、極致的企業。目前該榜單已經公布兩批,125家企業上榜。這其中,山東企業就占了23家。同時,對于一些具有成為單項冠軍潛力,但尚需時日檢驗的企業,工信部將其列為“單項冠軍”培育企業。與目前流行的跨界、整合產業鏈不同,這些企業大多產品較為專業,公眾知名度不高,但卻扼住了產業鏈的咽喉。
同時,這些企業每年用于技術改進、科技研發的費用較高,而研發則會具有風險。“一旦研發成果不被市場接受,或者干脆就是出不來結果,那企業的負擔就會很大。”省經信委裝備處副調研員陳克全介紹。
此前,省經信委曾出臺針對裝備制造業企業的“首臺套”政策。即政府、企業、保險公司合作,讓企業以較低的價格為科研項目投保,一旦研發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則保險公司可以進行賠付。而這次意見則是直接讓這些專注于創新的企業拿到真金白銀。同時,即使無法成為“單項冠軍”,以中小企業為主的“隱形冠軍”和以初創企業為主的“瞪羚”企業也會有一定的獎勵。
構建現代企業制度
加強企業家培訓力度
民營企業在效率、敏捷性、創新性等領域具有一定優勢。但同時,其體制問題也困擾了不少民營企業。如何實現民營企業由“家族化”向現代企業制度轉型,成為民營企業長久發展的關鍵。
“不少民營企業基本上是老板、一把手說了算。他既是企業創立者、控制者,又是企業的經營者。”在11月舉辦的山東民營企業家網絡學院成立儀式上,一位專家如此表示。而要想讓這些“大權在握”的企業家主動放權,上市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引入上市公司的規則,發揮股東、監事的作用,讓專業的企業管理者來負責企業的日常運行。”因此,意見提出,要注重吸收民營企業進入上市企業后備資源庫,力爭到2019年底全省50%以上的規模和限額以上民營企業完成規范化公司制改制。
同時,企業家自身的素質也不可忽視。為此,山東省經信委推出山東民營企業家網絡學院,每家企業可以選取實際控制者、二代接班人及負責經理人進行網上學習。同時,該平臺還可以加強企業家之間的互動交流,在學習中談生意。
民營企業走出去
不僅需資更需智
隨著中國民營經濟的日漸壯大,及“一帶一路”戰略的開展,不少民營企業都有了走出去的想法。對民營企業而言,在海外融資、海外并購及海外業務拓展等方面,都需要資金及智力支持。
“如何規避海外匯率風險?”“如何獲取海外授信?”“如何赴港赴美上市?”在12月初舉辦的山東裝備制造業銀企對接會上,不少制造業企業都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今年10月,一家來自濟南的裝備制造業企業赴西班牙參加了國際塑料橡膠展。企業負責人唐峰介紹,為了此次展會,他們花了接近40萬元人民幣。包括報名費、設備運輸費、翻譯勞務費及所在國日常消費等。“但沒辦法,為了打出國際影響力,只能自己去。”據了解,之前該企業都是找當地經銷商來負責展會相關事宜,但“當地員工敬業精神、對產品的熟悉程度比國內員工差太遠,而且經銷商出面,很多參展人員并不認。”
今后,唐峰的困難可能會少很多。意見規定,對中小企業參加境外展會、取得境外專利、商標注冊、產品認證等國際市場開拓活動,按照相關支出最高50%給予財政補助,屬于開拓新興市場的,補助比例最高到80%,每個企業最高補助50萬元。
同時,山東省山東民營聯合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魯民投)、山東省金融顧問團等機構的出現,也能為山東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意見中也提到,對通過建立“走出去”公共服務平臺或專業合作聯盟,為企業提供涉外法律、稅收、投資環境等服務的機構,各級財政給予獎勵。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高寒)
[編輯: 張珍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