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市農委面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任務,將工作思路由抓生產向抓產業、由抓農業向抓農村、由抓數量向抓效益轉變,確保農民收入穩定增長、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村發展保持活力、農村家園更加生態宜居。
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堅持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推動農業從單一產業向全鏈條、多功能、新業態發展轉換,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預計全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長8%以上。
加強農業產能建設。啟動3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和建設,建成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區50萬畝。堅持 “三園同建”,新建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96個,913個園區帶動9萬多農民就近創業、戶均增收25%以上。創建全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7%,高出全國21個百分點。預計全年糧食總產326萬噸、蔬菜總產830萬噸、肉蛋奶總產100萬噸,確保青島人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上。
大力發展農業“新六產”。實施“一業一策”,直接推動簽約和在建過千萬元農業項目72個,總投資392億元。推進青島國際種都建設,總投資4億元的丹麥丹育公司(DanBred)現代種業項目,僅用29天實現落戶。培育農副食品加工業千億級產業鏈和種植業、畜牧業兩條百億級產業鏈,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80家,預計農產品加工產值1300多億元,農產品出口300億元以上,居全國城市首位。深入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培育首批示范鎮15個,農村電商平臺達560家,交易額達58億元。發展體驗型、循環型、智慧型休閑旅游農業,建成8個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景點,農業節會80余個,全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主體達到3053家,接待游客1856萬人次。我市特色產業發展經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經驗,分別在全國和全省推介。
強化科技裝備支撐。建立“創新團隊+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發布主推技術25項,自動導航、無人植保等智能裝備技術廣泛應用。組織青島農業大學、山東省花生研究所、青島農科院等46家單位成立青島市現代種業聯盟,金媽媽科技公司成為我市第一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引進農作物新品種152個。袁隆平、束懷瑞、趙振東等院士在我市設立工作站,涉農重點實驗室和研發中心達到39個。深化國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體推進示范市建設,新型職業農民技能證書培訓連續第四年被列為市辦實事,新建農民田間學校50處,1.5萬人通過培訓獲得技能證書,精準培訓模式在全國推廣。
讓市民吃上放心農產品
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保護好綠水青山和清新清凈的田園風光,努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從源頭上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突出生態循環可持續,確保“產”的干凈。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打好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展水肥一體化、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有機肥替代化肥、深耕深松整地、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五大行動,推廣測土配方施肥600萬畝、深松整地140萬畝、水肥一體化30萬畝。針對今年山東小麥條銹病嚴重發生的形勢,第一時間啟動I級應急響應機制,迅速遏制病情擴散蔓延,全市病蟲害統防統治達500萬畝次。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創建,調整完善畜牧業規劃布局,在禁養區關閉搬遷養殖場126處、養殖專業戶969家,全市有500多家養殖場、戶開工建設糞污處理設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達到88%。
突出全程監管可追溯,確保“管”的嚴格。建立全市統一的農藥監管平臺,全域禁止銷售和使用61種高毒高殘留農藥,農藥監管追溯系統覆蓋范圍增至3300家規范化農資經營店,管住了“藥瓶子”。實行嚴格的產地準出制度,累計制定農業地方標準166項,887個“三品一標”農產品全部建立生產記錄。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試運行,616家農業生產單位、3000多個產品、4.5萬個種植戶納入追溯系統,完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46萬多批次,產地檢疫牲畜126萬頭、家禽3.5億只次,檢測檢疫能力實現了全域覆蓋,青島地產農產品檢測平均合格率在98%以上。建成市級農業行政執法指揮平臺,新組建農業執法支隊,查辦違法案件800多起,累計收繳假劣農資700余噸,有效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突出品牌引領標準化,確保優質安全。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發布“青島農品”整體形象標識,評選出島城最喜愛區域公用品牌11個、農產品品牌30個。著名農產品品牌累計達到166個,農產品地理標志51個,居副省級城市首位。在2017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綜合評估中,嶗山茶品牌價值達到9.7億元,單位畝均收益居全國第三;大澤山葡萄、馬家溝芹菜分別以12.78億元和7.2億元榮登中國品牌價值評價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品牌億元榜。
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在農村改革上下足“繡花功夫”,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全力保障農民財產權益,賦予農民更多改革紅利,釋放農村發展活力。
加快推進“三權分置”改革,保障農民土地財產權益。全市4646個村莊完成確權登記頒證,近百萬戶農民吃上發展生產的“定心丸”。積極開展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業產業化經營,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83萬畝,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到615萬畝,綜合托管率達到63%。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2萬多家,百畝以上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6500多家,完善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小農戶步入農業現代化軌道。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全市“四權”抵押貸款累計達到4.5億元,農民融資難進一步緩解。
加快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集體財產權益。出臺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把全域村莊和全部資產納入改制范圍,落實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收益分配權,全市4891個村(社區)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占村莊總數的81%,成立經濟合作社、股份經濟合作社等集體經濟組織3941個,323萬農民落實了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權和收益權,累計分紅10.8億元,讓農村“沉睡的資產”更加活躍。強化集體資產監管,全市5978個村完成了審計任務,占應審村莊的99.4%,共審計資金767.2億元,把“大伙的資產”管起來。
積極爭取,給農民更多的政策支持。積極爭取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共爭取中央財政資金10.96億元,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4.23億元,農機購置補貼2億元、畜牧良種補貼540萬元;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參保農戶92萬戶次,提供風險保障金49.7億元,賠款總額2.2億元,受益農戶35萬戶次,減少農民因自然災害造成損失,做到旱澇保收。
讓農村人居環境好起來
堅持農業和農村工作一起抓,在傳承鄉土文明中打造美麗鄉村,努力建設生態宜居美好家園。
推進美麗鄉村標準化“十百千”創建工程。按照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服務美、人文美“五美”融合標準,每年創建10個集聚類農村新型示范社區、10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和1000個美麗鄉村達標村,今年100個示范村全部完工,新上污水處理設施30套,硬化村內道路178萬平方米,發展特色產業園區94個,栽植苗木310萬株,修建文化長廊90處,省級達標村覆蓋率提高到57.7%。注重文化傳承,充分挖掘地方農耕文化、傳統文化、歷史遺存,不搞大拆大建,留住記憶鄉愁,創建全國美麗鄉村5個、中國最美休閑鄉村3個,嶗山青山漁村、即墨雄崖所村和鳳凰村列入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努力實現農村社區服務全覆蓋。圍繞富民、便民、利民、安民,以治理有效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化服務,新建改建擴建社區服務中心172個,提升社區服務中心規范化運轉水平,實現就近服務、就地服務、高效服務。全市農村社區化服務覆蓋率達到95%,規模化供水人口覆蓋率達到98%以上,城鄉環衛一體化處理實現全覆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史無前例的把這個戰略莊嚴地寫入黨章,為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航向。2018年,市農委將以滿足廣大城鄉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建設美麗鄉村 環秀街道前南莊村貌
啟動3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和建設
推進國際種都種都建設,丹麥DanBred現代種業項目項目簽約
推進全程機械化,圖為大蔥機械化育苗
[編輯: 焦琳]
相關專題:
2017"三民"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