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人類的容貌,身高以及疾病都具有一定遺傳因素。但是,情緒比如恐懼究竟會不會遺傳呢?
現代社會許多人從未見過野生的蛇或毒蜘蛛,但對蛇和蜘蛛的恐懼仍是一種普遍現象,一些科學家認為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了害怕這些危險動物。但最近一項實驗發現表明,僅6個月大的嬰兒看到蛇或蜘蛛的圖片也會緊張,這說明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那么,恐懼到底是后天習得還是遺傳的呢?
恐懼并非與生俱來? 羅格斯大學紐華克分校的專家們曾做過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16名9—10個月大的嬰兒觀看蛇及其它動物(長頸鹿、犀牛、北極熊、河馬、大象、鳥)的電影,觀察他們觀看影像時的面部反應和興趣等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嬰兒們對觀看蛇和其它動物影像的行為反應似乎沒有差異,甚至有小嬰兒把自己的耳朵湊過去傾聽蛇發出的滋滋聲。因此科學家認為,人們并不是天生就知道恐懼。
黑龍江華慈醫院精神科主任李艷桂認為,恐懼的發生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同時也與個體的素質及個性有關,而素質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但孩子是否會恐懼,關鍵不在遺傳,而在后天的教育。
恐懼是種遺傳性情緒?
然而,也有科學家對此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徐湫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就指出,恐懼是一種遺傳性的情緒。事實上,恐懼是與生俱來的本能。這種反應不是在生活中習得的,而是從人類祖先那里一代代遺傳下來的。心理學認為,在原始社會,人類祖先必須要具有眨眼間發現蛇并迅速遠離它的能力,這樣才能生存下來;同時,人類學家也表示,在野外注意蛇的這一需要讓早期靈長類動物進化出更好的視力和更大容量的大腦。按照“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進化原則,存活至今的人都是這些靈長類動物的后代,這種對蛇的警惕通過基因遺傳至今,讓現代人們大腦中深植了對蛇的恐懼和敏感。
基因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山大學教授馬文賓也指出,有很多基因可以控制情緒。例如,一個名為“stathmin”的基因和恐懼情緒相關。通過基因工程的操作去掉這個基因后,小鼠會變得更加大膽,具體表現為可以在開闊的空地、狹窄的小橋上停留(這些都是正常小鼠會本能躲避的),而且對恐懼的記憶能力也有所下降。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看來距離完全理解恐懼,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編輯: 李敏娜]
相關專題:
市北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