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2日早上8點半,家住濟南市和平路北社區的張玉琴吃完早飯,把中午要做的菜洗好放在廚房,拿著包出了門。她的目的地是燕山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離家只有幾百米的距離。這天,她要去聽一堂書法課。她正在享受的,是養老服務業發展新模式。
78歲的商錫敏老人每天都到燕山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吃飯。本報記者 馬云云 攝
齊魯晚報記者馬云云陳瑋
養老服務中心老人爭著學電腦 和張玉琴一起聽課的,有附近社區的十幾位老人,大家自帶紙、筆,在老師指點下練習。張玉琴是這里的“常客”。兩年前退休時,她曾經有些迷茫,因為孩子在外地,她很怕突然閑下來不知所措,“退休后能干啥”這個問題在她腦海反復浮現。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聽說燕山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建成,決定進去看一看。第一次上的是瑜伽課,“那時候我從來沒練過瑜伽,心想這么大年紀能做瑜伽?”但走進去一看,課堂上都是比自己年齡大的老年人。
從此,她知道中心有各種各樣的活動,許多是自己從沒接觸過的。唱歌、唱戲、做手工、講紅樓夢、廚藝……在照顧年邁的婆婆之余,張玉琴有空就來中心參加活動,一周能來三天左右。
參加這些生活,讓張玉琴的生活有了樂趣,“培養了自己的業余愛好,也覺得有事干了”,當然這不是全部,對她而言,更重要的是結識了許多同齡的朋友,“年紀大了,特別需要交流,大家聊聊天,心情很舒暢。”
中心還為老年人辦了電腦、手機的使用課程,內容包括支付寶、微信的使用等。因為想聽課的老人太多,只能排隊報名,學員中年齡最大的有70多歲,甚至有老人推著助力車來聽課。
特殊情況老人護理員一對一服務 10點半,書法課結束了,張玉琴和其他人聊聊天就可以回家做飯午休了。而此時,一些年紀大些的老人陸續來到中心,他們在等待開飯。中心每天為老人準備午飯,轄區內老人每次收費10元。12日中午準備的是西紅柿炒雞蛋、炸藕盒、炒菜花和燉白菜。主食有米飯也有面食。
這些飯菜是為老人“特制”的。燕山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目前采取公建民營的方式運營,由政府主導,委托專業養老服務公司運作。有專業人員提供服務,結合老年人需求制訂方案,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比如午餐,我們做得少鹽少油,也做得軟爛一些,方便老人咀嚼。”濟南仁德家庭服務有限公司是該中心的運營方,公司創始人鞏成坤如是說。
對于有特殊情況的老人,公司護理員幾乎可以做到一對一服務。78歲的商錫敏身體不好,因為子女都忙,半年前她決定要來中心吃午飯,但因為行動不便,開始的幾個月里,都是護理員每天把她接到中心來,“每天接,弄得我心里怪不好意思的”。現在,她堅持每天自己走過來,吃完飯還能跟大家打打牌,“玩上兩三個小時再回家休息。”
上門服務給失能老人洗澡 如果有老人不能自己做飯,甚至無法來中心吃飯,中心工作人員就免費把午飯送到老人家里,再如有的老人需要洗澡,可以提供上門洗澡服務。
為老人洗澡這件事情,鞏成坤是受一位老人的啟發。以前,中心為老人提供洗澡服務,但是不久前,有子女把老人從市中區拉過來洗澡,子女對他說,因為身體不好,家人不敢動,老人已經幾十天沒有洗澡了,聽說這里提供這類服務,專門開車把老人拉過來。
這讓鞏成坤想,是不是可以為失能、半失能老人上門洗澡?如今專用的設備已經備齊,已有部分老人享受了上門服務。
目前,中心只提供日間照料,下一步即將提供全天候照料,“有的老人跟我講,有全天候照料,第一時間就來”,鞏成坤說,現在有意向的老人就有十幾個。目前中心已經準備了專用的護理床等設施。“這種全天候服務和養老院不同的是就在家門口,子女可以隨時來看,老人也可以很方便地回家。”
2015年8月起,山東省以縣(市、區)為單元,在全省不同類型發展地區確定了一批社區治理暨養老服務創新實驗區,省財政對18個實驗區每個給予2000萬元資金支持,聚焦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探索發展模式,培育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經驗。要求通過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整合社區資源為老年人服務,同時要求省級補助資金不得用于建設和購買房產,不得沖減地方政府扶持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財政投入,項目建設和委托運營必須依法依規公開招標,嚴格程序,規范運作。
截至目前,各實驗區已建成面積200平方米以上、呼叫座席不少于10個的標準化養老服務信息平臺15處,錄入老年人數據56萬條,加盟各類社會服務組織3萬余家;建成面積1000平方米以上、功能完善、服務專業的示范性社區養老服務中心30處;開展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項目90余個。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