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 題:青春,在夢想的引領下飛揚——來自基層蹲點現場的報道
新華社記者
距離北京2000多公里的貴州喀斯特深山里,28歲的“中國天眼”科學部助理研究員湯寧宇緊盯著屏幕,尋找外太空目標天體的“蛛絲馬跡”。
就在幾天前,“天眼”宣布首次發現多顆脈沖星,實現了我國該領域“零的突破”。“參與這項工作,倍感激動;身處大有可為的時代,倍感幸運。”湯寧宇說。
青春時光,與國家命運相輝映;青年成長,與國家進步共頻率——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奮戰在祖國各地的青年以特別昂揚的精神狀態表達對國家發展的信心與熱望,傳遞對青春夢想的期許。
精神:在淬煉中洗禮 在奮斗中“接力”
2017年10月2日,在駐守在遼東半島的第79集團軍某旅新兵營,蔚晨陽(前右一)在認真聽課。新華社發(王立軍 攝)
帶著從軍報國的理想,南開大學文學院2015級學生蔚晨陽暫別校園,成為一名新兵。20歲的他正在寫入黨申請書。
入伍前,蔚晨陽和七名同學一起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沒想到剛到部隊就接到了總書記的回信。“我以青春的名義承諾,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要在軍營這個大熔爐里淬煉成鋼。”蔚晨陽激動地說。
2017年10月12日,江蘇省淮安市周恩來紀念館講解員謝美霞為參觀者講述少年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新華社記者 朱筱 攝
長假剛過,位于江蘇淮安的周恩來紀念館人氣不減。講解員謝美霞正在接待一批來自山西的青年鄉村教師。
“每一次講解,都是一次洗禮。一代代青年接力奮斗,民族復興才能實現。”謝美霞說,要加倍努力干好工作,把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傳遞給更多人。
地處北國的大慶油田,戶外最低溫度已至零下。懸空三米多高、滿是儀表的戶外操作間里,35歲的鉆井隊工人鄧隆斌小心控制著鉆具下放的速度和噸位。
“我們1205鉆井隊是鐵人精神‘發源地’,更要有一種使命感、責任感。”他說,要以實際行動“扛好旗”,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價值:在創造中倍增 在創新中“提升”
長沙,鐵建重工軌道交通裝備研究設計院,周文及其團隊正在夜以繼日地完善160公里中速磁浮鐵路研發方案。
“能為這個偉大的時代而努力,就是自身人生價值的最好體現。”談到自己的工作,周文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為即將召開的十九大點贊。祖國繁榮昌盛,個人夢想才能實現。”
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周宏建對十九大的召開充滿期待。2015年,31歲的他提前結束在韓國的博士后合約,來到合肥“科學島”。
“在我所從事的研究領域,近年來新成果大量涌現,科研水平進入‘第一陣營’”。周宏建說,現在國家的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相信未來的中國會走得更快更強。
向南1000公里,福建晉江的高新園區里,即將開啟的盛會讓青年企業家們倍感振奮。
信泰集團總裁許金升在檢查公司生產的新型材料(2017年5月24日攝)。新華社發
“物聯網將給傳統制造業帶來顛覆革新。”信泰集團總裁許金升興奮地說。他身后的高新園區廠區內,一排排3D自動設備短短幾十秒鐘就完成了運動鞋鞋面生產。
“我從小看到父親創業的艱苦經歷。得益于中國科技的大幅提升,新一代創業者得以‘彎道超車’。我們將不負時代,繼續創新。”許金升說。
希望:在奉獻中綻放 在耕耘中收獲
2017年9月19日,黨的十九大代表、國網山東電力檢修公司帶電班副班長王進在扎魯特—青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黃河大跨越段進行走線驗收。新華社發(徐可 攝)
進京履職前夕,十九大代表、國網山東電力檢修公司帶電班副班長王進依然每天背著二十多斤重的設備,跋山涉水近8公里巡線。
“身邊的鄉親、朋友傳遞了很多想法,我一定努力反映基層的心聲。”王進說。
在世界文化遺產甘肅天水麥積山,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博士張銘觀察并記錄洞窟的最新狀態(2017年10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在世界文化遺產甘肅天水麥積山,狹小的石窟中,33歲的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博士張銘正在對西魏坐佛進行觀察記錄。
登棧道、爬腳手架,在陰冷的洞窟里一干就是7年,張銘卻不以為苦。“老祖宗給我們留下寶貴遺產,需要一代代人的守護傳承。”他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看到燦爛博大、兼收并蓄的中華文化,
一條條通紅的鋼軌如火龍臥在冷卻道,熱浪撲面而來,這是內蒙古包鋼軌梁廠的工作現場。機械技術協理員董澤軍頭戴安全帽,密切注視著各機械部位的狀況。
26歲的他從機關“逆行”到車間。“在生產一線摸爬滾打,收獲很大。”他說,黨的十九大將向青年發出新的召喚,不怕吃苦,多多歷練,才能不負時代賦予青年的使命。
新種下的核桃樹綠意盎然,連綿的秋蕎已含苞待放。在四川大涼山區美姑縣拉木阿覺鄉,“80”后鄉長羅古依布正在為七個村搬遷新居做各項準備。
“新村已經聯通了3G網絡,活動室、幼兒園都建好了,彝族新年之前鄉親們就能住進新房。”羅古依布滿懷期待地說,黨的十九大還將帶來新政策、新氣象,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甜。
[編輯: 張珍珍]
相關專題:
黨的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