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種蒜上保險不怕"蒜你慘" 青島蒜農享穩穩地幸福

2017-10-14 07:50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10月12日,仁兆鎮十甲村,管鳳香和她雇來的兩名幫手在地里種蒜。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云明

  農諺云:白露種蔥,寒露種蒜。

  寒露剛過,平度市仁兆鎮的田間呈現一派忙碌的景象。農民們正抓住天氣晴朗、墑情適宜的大好時機搶種大蒜。今年5、6月份,很多城市的大蒜零售價一路下滑,甚至還不到去年價格的一半,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些年大蒜的價格一直忽漲忽跌,波動性很大,蒜農的利益如何保障?

  10月12日,半島都市報系列融媒體報道“喜迎十九大·金秋行”記者來到仁兆鎮這個遠近聞名的“蒜薹之鄉”,發現這里的蒜農已經摸索出一套破解之法:蒜農一方面對大蒜進行標準化種植,另一方面通過加入合作社抱團抵御風險,仁兆鎮政府則組織大家伙購買蒜薹價格指數保險,讓大家伙心里有底,種蒜無后顧之憂。

  近年來,青島市出臺的一系列惠農保障“組合拳”開始顯現威力:種有標準、賣有渠道、價有保險,青島蒜農嘗到了“蒜你穩”的甜頭。

  一天種蒜2萬顆,累并期待著

  管鳳香和她雇的兩個幫手蹲在地里,每人手邊放著一個裝有蒜種的鋁盆,雙手快速地把散落的蒜種插入犁溝內,這個動作每重復五六次,仨人就往前挪動一步。在仁兆鎮十甲村的田間,忙忙碌碌的種蒜人顯得格外醒目。

  12日,臨近中午時分,管鳳香和兩個幫手已經在地里種了近6個小時的大蒜。“種蒜時候要蹲下來,彎著腰用手一個一個往地里插蒜種,一會兒工夫腿就開始酸,也直不起腰來。”嘴里說著累,管鳳香卻一臉笑容。她直起腰回眼望去,一想到來年豐收的景象就只剩興奮的期待了,剩下的活更有干勁了。

  記者計算了一下,大約每隔10厘米栽種一顆蒜種,平均每壟的間距為30厘米,以一顆大蒜大約占據0.03平方米的面積,一畝地約有667平方米,一畝地可以栽種大約2萬2千多顆大蒜,一個熟練的工人每天可以栽種八分地,就是近2萬顆大蒜。

  管鳳香告訴記者,與玉米、小麥等農作物從耕種到收割已經完全實現機械化不同,種蒜從選種到種植再到覆膜、掃蒜,這些都需要技術和精細度,所以現在仍然以人工種植為主。

  “以選種為例,蒜種要選瓣大粒圓的,不要夾瓣蒜。蒜種剝好后,在下地的頭兩天,要泡一下催芽保濕,這樣能提高大蒜出芽率。”管鳳香向記者介紹,自己今年會種3畝大蒜,一共需要1000多斤蒜種,每一顆蒜種都是像她這樣遴選出來的。

  早在9月中旬,管鳳香就已經把精選的蒜種剝好備用,等待著種蒜季的到來。現在正是她期待已久忙碌的時刻。

  在田間勞作的,除了蹲著種蒜的人,再就屬覆膜的人多了。

  前頭村的戴緒本下手顯然比管鳳香早了些,他在三天前就種完蒜了,而且已經完成碾子將蒜犁溝壓平、撒化肥這些工序,現在正在給大蒜覆膜。

  相比于種蒜的辛苦,覆膜更需要技巧和配合,至少兩個人完成。

  戴緒本雇的幫手在前面將薄膜從地頭展開平鋪,他則在后面用鐵鍬鏟土或沙子將薄膜的邊壓住,兩個人看似不緊不慢,但動作嫻熟,配合默契,不到10分鐘就走完一趟,然后再調正,再進行下一趟的覆膜。

  “覆膜機蓋得不夠平整和嚴實,不利于保水御寒,最后的收成也不好。”有著30年種植大蒜經驗的戴緒本并不看好現在市面上流行的覆膜機,在他看來,還是傳統的人工覆膜技術比較可靠。

  “像我去年,我種了三畝大蒜,蒜薹畝產大約1500斤,蒜頭在2000斤左右,”戴緒本說,按照去年蒜薹2.8元/斤,蒜頭2.5元/斤的市價來算,一畝地能收入近萬元。

  “除了種大蒜,每年5月到10月份,地里還種花生、辣椒等。”戴緒本告訴記者,一畝地每年也能收2000塊錢。這樣算下來,三畝地一年能收入3萬多元。

  戴緒本說,今年蒜薹和蒜頭的價格都不算高,往年比較好的時候,種一畝大蒜就能收入1萬元。我靠著這三畝地,每年的收入都超過4萬元,就是靠這個錢供兒子上了四年大學。說到這兒,戴緒本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抱團發展,抵御市場風險

  仁兆鎮位于大沽河畔,是青島市著名的大蒜主產區,也是遠近聞名的“蒜薹之鄉”,該鎮10萬畝耕地面積中,有6萬畝種植蒜薹。

  今年5月份,蒜薹剛剛收獲的時候,河南、江蘇等多地出現蒜薹滯銷的情況,唯獨仁兆鎮的蒜薹得以平穩度過。這其中,既有品質好的原因,也有合作社的保障。

  冷同林大蒜專業合作社是2010年建立的,起初只有10戶入社,如今已經發展到近40戶了。

  “剛開始入社的蒜農不多,一是因為不了解合作社的作用,另外自身也沒有風險意識。”合作社的負責人冷同林告訴記者,隨著大蒜價格的波動以及合作社優勢的逐漸顯現,蒜農也開始意識到入社的重要性。

  據介紹,現在的合作社一方面給農民以技術指導,另一方面就是共享信息,幫助居民銷售蒜薹、大蒜。

  種蒜最怕的就是低溫凍害。合作社剛成立不久的一個冬天,很多蒜農的大蒜被凍壞了。于是社員們商議,蓋上雙層地膜,每畝成本增加20多塊錢,收獲的時候大家發現,雙層地膜不僅能夠保溫,而且比單層地膜能夠增產10%到20%,于是這一方法得以在全社推廣。

  2014年,仁兆蒜薹被農業部評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注冊了“沽河”牌系列蔬菜。仁兆鎮通過“莊戶學院”對蒜農進行培訓后,大蒜的生產標準迅速得以推廣,冷同林大蒜合作社的社員們也從選種、播種、覆膜、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到蒜薹收獲采取標準化種植。

  “真的很厲害!我采用標準化種植以后,一畝地比原來產量增加300多斤,而且蒜薹的質量也比原來傳統方法種植的好多了,這下肯定利潤上去了。”老劉是冷同林合作社的社員,他告訴記者,原來就自己摸索,也不懂新技術,也沒有啥門路,入社確實解決了自己很多問題,包括種植技術,還有銷路問題。

  冷同林告訴記者,自己從事大蒜收購工作20多年,有很多固定的客戶,包括省內的煙臺、臨沂,以及河北、云南等省份,他們都非常看好仁兆大蒜的品質,每年都與社員們提前簽訂種植收購合同,簽訂最低保護價。

  “我真正看重的是國家認證的這款牌子,這里的蒜薹的確是易儲藏、又好吃、綠色安全,這么多年了,我一直優先在這兒收蒜薹。”河北永年的趙先生已經連續多年來到仁兆鎮收蒜薹,在他看來,“訂單農業”既讓蒜農安心也讓自己安心。

  據了解,近年來仁兆鎮農民自發成立90多個各種蔬菜大蒜種植合作社,農民抱團發展,共同抵御市場風險,積極發展訂單農業,由合作社和客商簽訂種植收購合同,確定最低收購價,既給農民兜了底,也讓客戶安了心,不至于出現農民盲目種植、市場飽和無客戶收購的現象。

  價格保險,蒜農心里有底

  除了合作社的保障之外,政府組織購買政策性農業保險又給蒜農吃了一顆定心丸。

  盡管近來大蒜的價格波動比較大,但仁兆鎮的蒜農們并不擔心,依然選擇種植大蒜,因為很多蒜農都給蒜薹價格上了保險。

  “自己去年10月種了6畝大蒜,結果等今年5月蒜薹收獲的時候發現,收購價只有不到2.4元,幸好自己買了蒜薹價格指數保險,收到了鎮上保險公司近1200塊錢賠付。”種了20多年大蒜的西王戈莊村蒜農劉明生告訴記者,很多人可能覺得大蒜既賣蒜薹又賣蒜頭,肯定賺不少錢。其實我們自己心里都清楚,蒜薹賣出來的錢是成本,蒜頭賣的錢才是利潤。市場行情要是不好的話,蒜薹的價格都不夠成本的。幸好今年買了蒜薹價格保險,才沒虧本。

  2017年,為了減少當地蒜農的種植風險,仁兆鎮與保險公司協商,把“蒜薹目標價格”納入價格指數保險。按照保險內容,每戶蒜農一畝地拿出100元購買保險,每斤蒜薹保價為2.8元,若市價低于2.8元,保險公司進行賠付,最高每畝給予1500元補償。

  負責賠付的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冷青武介紹,2.8元的保價是根據近3年蒜薹的收購價的平均數得出來的。而收購價格則是他們在仁兆鎮選取10個收購點,從5月9日持續到5月20日進行價格監控,每天上報收購價格,計算出這11天的平均價,再取平均數得出的。

  “買蒜薹價格指數保險讓自己心里有個底,像吃了定心丸一樣。萬一蒜薹價格太低的話,有保險公司賠付,不至于虧本。蒜薹價格高的話就更好了,也不會太在意那100塊錢了。”5月份收到600元錢賠付的蒜農代永忠說,這個保險是村里宣傳的,自己一開始覺得不靠譜,人都沒買保險還給蒜薹買?后來經過一番詳細了解后,他決定買了一份保險,沒想到還真用著了。

  “相比往年來說,今年的蒜薹價格普遍偏低。在我們這兒上保險的700多戶蒜農全部得到理賠,保險公司一共賠了160多萬元。”冷青武說,這個保險目前來看反響不錯,蒜農對蒜薹價格指數保險的積極性比較高,公司今年打算從5000畝的試點全面鋪開,擴大到2萬畝,讓更多的蒜農沒有后顧之憂。

  就是因為去年保險賠付的原因,讓我今年有信心再種6畝大蒜。”劉明生告訴記者自己還打算買這個保險,而且還會推廣給親鄰好友。

  大蒜產業,從種到收都掙錢

  大蒜產業不僅僅讓蒜農變得富裕,它也帶動了周邊地區農民和老人致富。

  在管鳳香家里種蒜的劉大姐就是外來務工人員之一。劉大姐家住在即墨劉家莊鎮,最近一個星期,她早上不到5點騎著電動自行車來到仁兆鎮駐地西側“人力市場”來等著,每天都能找到種蒜的活。

  “自家的玉米收完了,每畝大概有1000塊錢的收入,太少了!我閑著也沒事兒,這邊工資又這么高,當然要來。”劉大姐告訴記者,最高的時候到一天360元錢,低的也有200元錢,一個星期下來自己掙了1800多元錢。

  在每年5月、10月,也就是種蒜、收蒜薹兩個時間段,不僅有來自其他鄉鎮的務工人員,更有來自即墨市、萊西市以及外省的務工人員逾萬人聚集在此。

  據了解,這些工人幫助蒜農種蒜或者收蒜薹,每天的工錢都是浮動的,少則200元,多則400元,從早上5點半開始工作,一直持續到下午5點半回去休息,每天管兩頓飯。在仁兆鎮種一個月大蒜收入超過6000元錢還是很輕松的。

  在仁兆鎮,不僅年輕勞力可以賺錢,不能做重體力活的老年人同樣可以掙錢。在蒜薹收獲季,老人可以通過綁蒜薹每天獲得50元錢的收入。

  而且,在大蒜收購社里常年有人打蒜瓣。在仁兆鎮冷戈莊村的一家大蒜供銷合作社里,記者看到,很多老人都在打蒜瓣。他們席地而坐,蒜頭像小山一樣堆放在面前,雖然體力不好了,把一頭的整蒜掰成蒜瓣對他們還是太簡單,手指一掰一扯一擰,蒜瓣就乖乖地分為幾瓣。

  “自己是每天打300斤蒜瓣,一天能掙60~70塊錢。”65歲的孫明芝就是其中一個正在打蒜瓣的老人,她有點激動地告訴記者,自己家里有5口人,家里的地由兒子和老伴種大蒜,原來以為自己年紀大了,沒用了,沒想到現在每天還能掙這么多錢。

  

蒜農王文選和母親正在為剛種下的大蒜覆膜。



  

仁兆鎮冷戈莊村,65歲的孫明芝(右)正在打蒜瓣。



  ■記者手記 政策性農業保險“為農護航”

  農產品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大,而農民在應對市場變化時,議價能力較弱,往往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

  農業保險作為一種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是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減少農民損失的重要手段之一。仁兆鎮蒜薹價格指數保險就是通過政策性農業保險減少農民損失的一個典型例子。

  仁兆鎮副鎮長宋麗芹表示,蒜薹價格指數保險從根本上就是為了保障種植成本,增強蒜農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為大蒜產業發展保駕護航。讓“蒜你慘”的現象消失,“蒜你穩”成為市場主旋律。

  政府通過組織購買政策性農業保險,讓遭受損失的蒜農得到保險賠償,有利于恢復生產,降低農業投資風險,解決了蒜農從事農業生產的后顧之憂,保障了他們的收入穩定。

  目前,在《青島市政策性保險實施方案(2017-2020)》中已經開展小麥、玉米等10個險種,正在試點葡萄、生豬價格指數等5個險種。這些都是對穩定農業生產、保障農民增收、維護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的農產品。

  以上政策性農業險種,都有效地避免了豐產不豐收、高價不高產、盲目發展、菜賤傷農的現象發生。它讓農民告別“靠天吃飯”,切實保障了農戶的利益。

  其實,政策性農業保險不僅僅是對農民的保護,另一方面也是對城市居民基本消費品的保護,確保我們大家都生活在物價穩定的環境內,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編輯: 李敏娜]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種蒜上保險 蒜農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