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大眾日報見證沂蒙精神

2017-10-13 09:29   來源: 大眾日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本報記者 毛鑫鑫 王洪濤

  



  78年前,大眾日報誕生在沂蒙山區。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這張紅色的報紙始終在前線,見證著慘烈與悲壯,經歷著苦難與輝煌。一路走來,這張深受沂蒙精神滋養,以傳播沂蒙精神為己任的報紙,記錄和講述著一個個黨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感人事跡,并通過自身實際行動,不斷強化著傳承弘揚沂蒙精神的自覺。

  “為大眾服務”

  在群山環抱中的沂水王莊,一幢紅色的兩層樓房曾是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成立和辦公的地方。一張張照片,一件件舊物,讓時間仿佛回到了1938年。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迫切需要一張動員、鼓舞群眾參加抗日、宣傳黨的主張的報紙。

  “叫什么報紙好呢?想一想,報紙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叫《群眾報》吧,也可以,《大眾》吧,也可以。最后確定叫《大眾日報》。”大眾日報第一任總編輯匡亞明在回憶報紙創刊的文章中寫道。1939年1月1日,《大眾日報》作為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機關報,在王莊東北八里多地的云頭峪村印刷出版。

  “印創刊號時,村里的張世修是印刷工人之一。聽他說那天夜里很冷,凍得手腳發麻。手搖印刷機很沉,搖三圈多才出一張報紙,搖十幾份報紙就得換人,他們就分班輪流搖,2000份創刊號就這樣被印出來。”云頭峪村黨支部書記王付永向記者介紹,不少村民當印刷工人,也是權當幫忙,不講什么報酬。

  “黨和人民政府活動到哪里,黨報就發行到哪里!”報社遷移之地,無處不得到群眾的支持與擁護。

  血染沂蒙

  1941年冬天,日寇向沂蒙山抗日根據地發動“鐵壁合圍大掃蕩”,大眾日報戰時第一新聞小組隨山東分局等機關轉移,11月30日拂曉,在大青山陷入重圍。

  這次戰役中,新聞小組除少數幾人突圍出來外,其余全部犧牲和失蹤,他們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戰爭十年,大眾日報犧牲的同志共有578位,160多位鄉親為了掩護報紙獻出了生命,這在世界新聞史上是罕見的。

  78年來,無論形勢多危急、環境多艱難,大眾日報堅持出報,從未停止,是中國報業史上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黨報。“那時候缺材料,鐵筆磨禿了,就用納鞋底的針綁在筷子上代替鐵筆刻鋼板。沒有油印機,就用高粱稈固定住蠟紙兩頭,兩個人用手按住,另兩個人拿報、續紙。”費縣縣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70歲的張乃軍說。當地老人的印象中大眾報人幾乎不休息,“我們要睡覺了,他們在干。我們睡醒了,他們還在干。”

  不忘初心

  走在報社1998年出資幫云頭峪修建的一條七米寬的柏油路上,村民朱萬愛背著剛收的花生迎面走來。聽說記者是來自大眾日報的,她熱情地招呼回家喝水。“多虧報社給打了井,以前我們都去前面那條溝里挑水,去晚了就沒了,得拿著瓢蹲那兒等著,很久才能舀上一瓢。現在好了,家里安上自來水了。”從沂水的云頭峪村、連崮峪村、長嶺村,到沂南的小洼村、柳洪峪村,再到莒南前官莊村……從一張報紙成長起來的大眾報業集團,在沂蒙大地上打下一口口井,越來越多像朱萬愛那樣的村民告別了吃水難,喝上了干凈衛生的水。

  如今啊,一批批新進的大眾報人,都要到沂水王莊尋根,因為老報人的奉獻和犧牲不能忘,因為沂蒙人民對報社的深厚情誼不能忘,因為那里,是大眾日報的家。以沂蒙精神為精神底色的代代大眾報人,必將用手中的筆將沂蒙精神大力傳播和弘揚!

   [編輯: 張珍珍]

半島客戶端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