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一穗海水稻創新"滿了倉" 李滄敢當善為擊楫勇進

2017-10-06 07:45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杰 通訊員 許夢婷

  如果從一滴水中能洞察世界,那么從一穗海水稻里也能讀懂李滄。9月28日,青島第一代海水稻收割測產,最高產量追平了淡水稻平均畝產……這一亮眼的成績單不僅屬于袁隆平院士、青島國際院士港,更屬于李滄區改革創新、人才科技支撐的布局和決策。同樣也是李滄區過去五年敢當善為、擊楫勇進釋放出的正能量,辦成了一系列事關李滄前途命運的大事、實事、難事、新事。如今的李滄,已不再是青島經濟發展“高產田”里的“鹽堿地”,而是攀登科學高峰、打造創新協同發展的高地,每一處的蛻變發展都標注了青島鮮明的李滄印記。

  海水稻追平淡水稻平均畝產

  今年8月30日是袁隆平院士農歷88歲的生日。對于一輩子與水稻打交道的袁隆平院士來說,今年的生日是名副其實的“米壽”。這一天,在位于白泥地公園西側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實驗基地,工作人員特意為袁隆平院士準備了“米壽”生日會。感動之余,袁隆平院士向眾人分享了自己的海水稻之夢:“一定要攻克海水稻難關!”他發出這樣鏗鏘的聲音,同時寄語更多的年輕人,在海水稻之路上永不停歇,向著海水稻畝產1100公斤、1200公斤的目標奮斗。

  在這之后不到一個月,海水稻研發路上的第一道標志性的難關就被攻克——青島的第一代海水稻收割了。9月28日下午,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山東水稻所、揚州大學等科研機構從事耐鹽堿水稻研究等方面30多位專家,分組對位于白泥地的海水稻研發基地、即墨金口試驗基地的海水稻進行了現場收割、評測產量。

  專家現場公布了海水稻理論測產結果,收割的4份海水稻材料畝產最高為620.95公斤,其余海水稻材料畝產也超過了400多公斤,均遠遠超出了預估的畝產300公斤。海水稻測產畝產最高達到620公斤,這個數字意味著什么?評測組組長揚州大學劉世平教授稱,根據江蘇一帶淡水水稻種植的情況來對比,當地水稻的平均畝產量也在620公斤左右,海水稻研發基地的畝產量已經基本追平了淡水稻的平均畝產量。

  “遠遠超乎大家的預期,讓人意外又驚喜。”得知這一數據后,評測現場的研發人員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遠在湖南未能參加現場評測的袁隆平院士,也通過視頻連線聽取了評測結果的匯報,他非常滿意,說可以給這個成績打“優秀”。他說,今年海水稻的雜交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希望大家能再接再厲,明年更上一層樓,接下來要大量制種,明年選2個點大田種植再觀察海水稻的表現。

  人才和科技支撐創新結碩果

  這是自從袁隆平院士入駐青島國際院士港設立海水稻研發中心以來,科技研發人員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也是青島國際院士港收獲的一個院士產業碩果,更是李滄區改革創新、強化人才與科技“兩大支撐”迎來的一個亮眼成績單,堪稱優秀——夢想啟程的地方在青島國際院士港。

  鹽堿地上種出海水稻,這不得不說是科技發展長河中一朵美麗的浪花。曾幾何時,李滄區在一些人的眼中,也是青島經濟發展“高產田”中的一片“鹽堿地”,面對轄區去產能任務重、老企業眾多的狀況,它的發展潛力和前景并不被人看好。而如今,在李滄交出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后,這種對于李滄的陳舊印象已經變得不合時宜,這片曾經的“鹽堿地”已然完成了升級和蛻變。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李滄區始終堅持改革創新,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培育新產業、增添新動能。李滄區以“敢為人先”的膽識,大力激發創造創新活力;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成立“區創新委員會”,圍繞國際系、高校系、科技系、央企系“四條主線”,全面引進創新人才和重大創新項目。創造性提出打造青島國際院士港,面向全球招納院士開展科學研究和產業成果轉化。

  “實施創新引領,加快動能轉換,離不開人才和科技兩大支撐。我們要以青島國際院士港為戰略引領,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特別要大力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李滄區委書記王希靜說。

  占據創新發展前沿打造高地

  于是,在短短一年時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王玉田,烏克蘭國家科學院院士索羅寧·尤里等國際國內知名院士簽約,在今年7月舉辦的“第十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暨海外院士青島行”活動中,再次吸引世界目光,簽約33位海外院士,并與4家海外科研院所達成合作協議。截至目前,青島國際院士港已有74名中外院士簽約入駐,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能源與環境國際聯合實驗室、激光裝備制造實驗室等投入使用,神經疾病治療藥物啟動臨床前期開發。

  除了青島國際院士港這一科技創新高地帶來的推動力外,全球最大的云服務提供商——亞馬遜AWS在全球的首個聯合創新中心落戶李滄;吉林大學青島汽車研究院全面運營;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在山東的首個創新中心、歐美同學會在全國首個海外院士工作站也在李滄落地;與中郵集團聯合打造的青島郵政跨境電商產業園,一批重大項目成功布局,助推李滄迅速占據創新發展前沿。

  在李滄區未來轉型騰飛的布局中,將爭取用三到五年時間,集聚10名世界級科學巨匠,引進100名海內外知名院士,帶動1000名長江學者、國家杰青、“千人計劃”專家匯聚在青島國際院士港,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鏈,使李滄成為攀登科學高峰的大本營和創新協同發展的重要驛站。

  ■延伸 一增一減一留痕 李滄陳舊形象一去不返

  一邊是攀登科學高峰,打造創新協同發展的高地;另一邊卻是攻堅克難的低重心,以及干事創業的全程留痕。這一增一減一留痕的題目,李滄解答得游刃有余。

  爛尾25年終又煥發新生的滄口商業大廈就是代表之一。這個曾經的市區兩級重點項目,在驗收交付前夕因開發單位資金鏈斷裂擱置,此后無人問津。去年李滄區委區政府下定決心,陸續將多個久拖未決的陳年難題提上日程,項目組各個突破,原本需要3年才能辦清的“四證”,8個月時間就辦理妥當,滄口商業大廈順利復工。李村河底的百年李村大集搬遷,涉及2000多業戶的生計,多年沒能成行。去年,李滄區各部門聯合提供保障工作,14個月后大集順利搬遷,解決了多年的汛期隱患,保障了消防、食品、消費安全。還有面對“去產能”企業職工就業創業難題,李滄區在山東省率先出臺《關于做好“去產能”企業分流職工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設立專項保障資金,累計幫助1400多名職工平穩轉崗創業就業,探索出一條“去產能”企業分流職工就業創業成功路子。

  讓大家顛覆李滄傳統印象的還有一劑猛方,那就是“痕跡工作法”工作平臺。去年5月以來,李滄區借鑒“互聯網+”思維,依托原有辦公網絡開發了“痕跡工作法”網絡平臺和手機APP模塊,實行“每日一事、每周一悟、每月一講、每季一評”的全程留痕管理機制。在這個平臺上,渾水摸魚、偷懶耍滑是行不通的。每天,李滄區“五位一體”聯合督查組按15%的比例隨機抽查提報的“每日一事”。“如有不實就要問責,而且所提報的事需要有進展、有結果,目的就是督促干部每天想事、認真干事、高效成事。”李滄區委督查室相關負責人說,在干部選拔任用中,也堅持向基層一線傾斜、向急難險重崗位傾斜、向承擔李滄重點工作、重點項目,成績突出的單位傾斜。自換屆以來,李滄提拔重用干部119名,其中77名是在重點工作、重點項目、綜合考核、節點評價中表現突出的同志。同時,對因工作不力、違反工作紀律的6名干部進行了組織處理。

  這一系列“疑難雜癥”破局落地,這一套“組合拳”的揮舞驅策,不僅讓李滄區攻堅克難的能力大大增強,更使李滄全區上下自信心、自尊心、自強心、自勝心有了一個質的變化,釋放出了很強的正能量,成為李滄的動力源泉,讓李滄區陳舊的形象一去不返。

   [編輯: 李敏娜]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海水稻 李滄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