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
“即墨”是膠東半島上的一個古老的地名,它載荷著豐富而沉重的歷史內容。“即墨之名,因水而得;即墨之設,其來久遠,分析合散,代有不一;亙山聯海,不改其常”。即墨歷史悠久,古代文明源遠流長。它不僅以現址現地呈現了1400余年的建城史,而且還以其文化包容力開啟了2580年以上的建城史視野。歷史學者鞏升起認為,即墨撤市設區,不僅使得青島市區的面積大幅增加,擴展了青島城區的文化廣度,增加了歷史厚度,更有利于打破青島今古歷史認識的二元化分裂局面。同時,也提供了青島地區古代文明尋根的一大契機。
青島地域文明史的源頭 在青島的地域文明史中,即墨堪稱源頭。歷史學者鞏升起介紹,位于即墨金口的北阡遺址已經考古發掘證實,是一處極為重要的東夷文化遺址,集結著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豐富內涵,將青島地區的古代文明史上推至7000年以前,透露了新石器時代青島地區的文明曙光,某種程度上也提供了山東半島地區東夷文化的一個祖型。“有文字以后,古文獻中‘即墨’一名始見于春秋戰國時期,在《戰國策》《國語》中皆有所見,后來《史記》《漢書》等正史典籍都有其名。”鞏升起說。
關于古代名城即墨,鞏升起認為,在城市史和古代文明史的維度上,以主城位置和建城時間為坐標來觀察,歷史上曾存在著兩個即墨。“其一,齊置即墨,治所位于今平度古硯鎮大朱毛村,這也就是即墨故城。”鞏升起說,始于春秋時期,公元前567年,齊侯滅萊,始建即墨邑,威鎮山東半島。秦一統天下,實行郡縣制,即墨始定為縣。漢初,三分即墨,主體設為膠東國,東南沿海析為不其縣和皋虞縣。歷史地看,即墨故城標志著青島及半島地區的建城史長達2580年以上。“第二個即墨是指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東移現址所建即墨。”鞏升起說,當時,不其縣(含東漢時已并入其中的皋虞縣)并入其中,漢時隸屬膠東國的壯武縣故地亦在其中。之后,跨越13個世紀,至1898年《中德膠澳租借條約》簽署以前,今青島除黃島以外,各區均內在于即墨縣。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德國借口曹州教案,出兵侵占膠州灣,次年強迫清廷劃出沿岸的部分土地為德之膠澳租界,其中包括即墨縣仁化鄉的白沙河以南區域和里仁鄉的陰島一帶。自此始,即墨始與青島分治。1935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又將時屬即墨縣海潤鄉的嶗山東部地區劃入青島市。
1989年7月27日,經國務院批準,民政部以民批〔1989〕5號文件正式批復山東省政府撤銷即墨縣設立即墨市(縣級)。設市后,雖然即墨的行政區域、政府駐地、人員編制均不變,但是即墨告別了其2000多年的縣制時期。日前,國務院、省政府批復了青島市區劃調整的請示,同意撤銷縣級即墨市,設立青島市即墨區,以原即墨市的行政區域為即墨區的行政區域,即墨區人民政府駐通濟街道振華街140號。鞏升起認為,即墨撤市設區,增加的不僅僅是青島市區的面積,更賦予了青島這座近代開埠的“年輕”城市以更為厚重的歷史感。
成為貫通古今的最佳契機 有著數千年歷史文化積淀的即墨,對整個青島文化底蘊的提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鞏升起認為,即墨撤市設區,對打破青島今古歷史認識的二元化分裂提供了一個千載良機。
“一提青島,大家似乎已習慣于‘百年青島’的認知方式,實際上這里有一個亟待突破的僵化的思維定勢。1897年德占膠澳,青島開埠,開始了近代化與城市化進程。所謂百年青島,所指稱的只是近代化維度上的青島,嚴格來講只是針對于舊時青島主城區來說的,無以涵蓋整個青島市。今天,面對一個環膠州灣而立的大青島,到了徹底突破今古歷史認知二元化分裂邏輯的時候了。”鞏升起說,這里所說的二元化分裂,是指青島的近現代史與古代史被割裂,青島在地理空間范疇上被割裂的現象。
鞏升起認為,對青島的城市史認知不能局限在近代開埠以后,而是應當涵容今古,把目光向前延伸,把城市文明觸角拓展開來。而即墨文化史的存在就提供了貫通今古、取精用弘的一個最佳契機。“即墨歷史文化內蘊深厚,獨樹一幟,而且有著博大的包容力,對半島文化、齊魯文化乃至中國文化都有著豐富而深刻的見證力。”鞏升起說,此次即墨撤市設區,恰好是青島古代文明尋根的很好契機,可以緣此而獲得清晰可靠的路徑,充分挖掘青島地區的古代文明、城市文明和海洋文明資源,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撤市設區,即墨文化自然成為青島城區文化內在的一部分,強力而密切地融入青島城區文化體系,不僅大大擴展了青島城區的文化史視野,而且對青島的城市文明形象也賦予了新的內涵,昭示著美好的未來。
■傳承 城市文化精神流傳,“千年商都”強勢崛起 說到即墨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得不提商貿文化。“齊有瑯琊、即墨之饒”“聯袂揮汗,與臨淄并夸殷盛”,鞏升起解釋了內中緣由,“這里說的是第一個即墨。即墨是齊都城臨淄之外唯一有鑄幣權的城邑,其國家中心城市地位,其物質文明之昌盛由此可見一斑。”兩千載歲月彌漫,最能印證齊國即墨之繁榮的當屬齊刀了。即墨刀幣不僅頻見于本地,而且在濟南、莒南等省內各地以及河北等地亦多有所見,說明即墨刀幣業已成為當時“國際貨幣”了。
把目光投向第二個即墨。明萬歷年間,即墨知縣許鋌上疏《地方事宜議》,大力倡導海上通商以改善民生,明廷同意即墨三口(金家口,女姑口,青島口)開海通商,海禁政策就此得以突破。緣此,即墨三口形成一個顯赫的港口群,在明清南北航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位于即墨縣東北隅的金家口一度發展成為青島及山東半島地區最大的通商口岸,船運發達,商貿繁榮,史載其地有商鋪360家、油坊360個、貨船360只,創造了即墨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至清朝中葉,即墨三口均已經相當繁榮,蟻舟盈港,日進出商船上百只。“觀復歷史,以知未來。透過即墨三口的歷史格局,恰可對本地區的海洋文明生成肌理與流變軌跡有一番更為深切的體察,以更好地理解海洋文明的精神導向,更好地認識青島地區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這對澄清“一帶一路”意義上的青島無疑是大有裨益的。”鞏升起說。
城市文化精神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一個地區的傳統文化底蘊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2000多年前,500名熱血壯士追隨田橫,被韓信率領的漢軍步步追逼至此,守在這座海中孤島上,500顆頭顱熱血迸濺,隨即演出了一幕慷慨壯烈、驚天動地的歷史悲劇。“人性剛絕”、“剛勁不撓”,這種忠要無私的品質在一代代即墨人的血液中流淌著,無論是在近代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中,他們反抗壓迫、抵御侵略、追求真理、前赴后繼;還是近年來“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人們視野開闊、勇于開拓、誠實守信。
這種品質從古至今傳承下來。進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即墨人秉承傳統,把祖先重農桑、勸女紅、極技巧、通漁鹽的本事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鎮村工業也異軍突起,1987年即墨市鄉鎮企業達19668家,從業人員15萬余人,形成了機械、化工、輕紡等16個骨干門類,有73種產品獲省優、部優和國家級名優產品稱號。
上世紀90年代,即墨服裝批發市場、小商品城、副食品批發市場、布匹床上用品批發市場、七級生豬批發市場、藍村皮鞋城等十幾個專業批發市場聞名全國,形成了江北最大的市場群。即墨市被評為全國唯一的“中國針織名城”。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品牌經濟成為全市最大的經濟增長點和新亮點。即使是現在,一提到“即墨”二字,很多青島人就會聯想到其繁榮的商品經濟,“敢打敢拼”、“勤苦耐勞”是深深烙在“即墨”二字上的歷史標簽。在青島市區的即墨路上,即墨路小商品市場曾繁榮旺盛,為青島市民廣為熟知,也是大家經常光顧的地方。即墨路上產生了青島第一批個體戶,也孕育出了青島第一批百萬富翁。
即墨千年商都的文化精神也一直延續至今,2016年22日發布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6)》暨全國百強縣案例報告,即墨綜合競爭力排名位居全國第9位,是江北進入全國前10強的唯一一個。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