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竹風茶韻造就靜雅海青 產業融合革新江北茗鎮

2017-09-01 07:22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茶農正在采摘茶葉(海清鎮供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付曉曉

  在黃島區海青鎮,3萬畝茶園綠意盎然,山水畫卷一般鋪展在小鎮山野。作為“北茶之源”,茶是海青鎮的支柱產業。在建設特色小鎮的實踐中,海青鎮從茶產業出發,挖掘小鎮在文化產業、旅游產業上的發展空間,結合山、水、茶、竹的資源優勢,改善小鎮風貌,把海青鎮打造成了一個“北域江南”。

  江北緯度最高茶園

  走進海青鎮,目之所及是漫山遍野的蔥綠茶園和沿街密布的茶葉商鋪,小鎮之特色昭然顯著。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海青鎮將茶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目前海青鎮種植茶葉3萬畝,約占青島的三分之一,占全省的十分之一。”海青鎮副鎮長張剛告訴記者,全鎮有43個村莊種植茶葉,近2萬人從事茶產業,茶葉加工企業200多家,合作社20多家,茶葉年產量已經達到200萬斤。

  坐落于后河西村的青島碧雪春茶葉專業合作社的前身是山東第一家茶廠——山東聯合茶廠(后改稱海青河西茶廠)。“1968年,全省首家茶廠落戶海青鎮,短短兩年時間,海青茶的產量就超過了三千斤。”據該合作社理事長李傳村介紹,1970年,廠里生產的蓮心茶曾作為國慶獻禮進入中南海,海青茶從此家喻戶曉。

  在海青鎮,種茶是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習慣。李傳村的父親是老一代茶農,1998年,當過民辦教師、開過小賣部的李傳村“繼承”父業,承包了村里的茶廠,也加入茶農的隊伍。合作社是海青鎮探索茶產業規模經營的方式。目前青島碧雪春茶葉專業合作社有社員200余人,輻射帶動900多戶茶農,有茶葉加工廠房3200平米,生產基地3600畝,綠茶、紅茶、烏龍茶三條生產線年產茶葉30萬斤。

  史料可查,海青鎮2000多年前就分布著零散的茶園,而大規模種植茶葉始于上世紀50年代。作為“南茶北引”戰略最早的承載地之一,1956年,海青鎮由安徽引進祁門櫧葉品種。該品種在平均氣溫10℃時開始萌動,生長最高溫度為20至25℃,年降水量要求在1000毫升以上,以土層深厚且排水性良好的酸性土壤為宜。這些條件海青鎮都能滿足。

  經過60多年的發展,海青鎮成為江北地區生長時間最長、面積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2016年被授予“中國名茶之鄉”的稱號,并被確定為“北茶之源”。為什么海青鎮能產出好茶?據張剛介紹,海青鎮地處北緯36度,是江北緯度最高的茶園。“緯度高生好茶,由于光照時間長,氣候濕潤,自然越冬時間長,造就了海青茶葉片厚、耐沖泡、黃綠湯、豌豆香的好品質。”

  做強“北茶”優質品牌

  在青島碧雪春茶葉專業合作社廠房的一個角落里,陳列著一臺1968出產的老型揉捻機。這臺在當時替代了部分人工、算得上新潮的機器,如今已經是老古董了。而在廠房的另一邊,一條自動化、智能連續、清潔化的制茶生產線已經投產10年。使用這條生產線,1人可以替代30人的人力。攤晾、輸送、殺青、揉捻、扁茶、降溫、傳送、分揀……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時間、溫度、力度的控制。

  “像是降溫這一步,自然降溫也可以,但是我們發現快速降溫產出的茶口感更好,就加了這道工序。”李傳村告訴記者,海青人種茶、制茶歷史悠久,技藝老道,也善于在生產茶葉的過程中總結經驗改進方法,這使得海青茶的品質越來越好。

  東有嶗山茶,南有日照茶,海青茶如何在夾縫中突圍?出路就在“品質”上。既然是“北茶之源”,就要做強“北茶”優質品牌。據張剛介紹,除了保持傳統優質品種,海青鎮近年來還大力引進新品種。同時,注冊、塑造了“瑯琊海青茶”的品牌形象,并將借黃島區把“瑯琊海青茶”作為區域公用品牌之機,建立公用品牌認證體系,剔除不符合標準的產品,把海青茶打造成北茶精品。

  海青鎮茶產業格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最早的時候,海青鎮的茶園零星散落,茶農自給自足,不足以形成產業。漸漸的,茶園連成一片一片,茶農也凝聚起來抱團經營,產業雛形初具。如今,200多家茶加工企業、20多個茶葉合作社正驅動海青鎮的茶產業如火如荼地發展。

  從青島市區往南走,剛一入海青鎮,就能看見一個耀眼的徽派建筑群。這是海青鎮為破解規模之困培育的龍頭項目、由黃島發展集團投建的海青茶文化博覽園。它占地2000余畝,建設面積7萬平米,是集茶博館、研究院、交易中心于一體的茶產業綜合項目體。園區內,新引進的全自動化茶葉生產線是國內最大茶葉生產線,投資1500萬元,投產后年產量可達50萬斤。

  竹風茶韻“北域江南”

  漫步海青鎮,滿眼綠意的來源除了茶園,還有隨處可見的竹林。“南茶北引”的同時,在“南竹北移”的引導下,片片竹林為海青之“青”再添幾抹色彩,使這個江北茗鎮多了些江南水鄉的韻致。“竹風茶韻,靜雅海青”,是眾多過客的海青印象,也是海青鎮作為青島市特色小鎮建設試點的戰略定位。

  產業是小鎮的生存之本,風格則可以造就小鎮的外在魅力。“海青鎮有茶鄉、竹鄉、水鄉的優勢,所以偏向江南風格,融入新中式元素。”張剛說,海青鎮通過“南茶北引”引入的是安徽茶,安徽是海青茶的“老家”,所以在小鎮建筑外觀上融入了灰瓦白墻的徽派特色。

  據張剛介紹,自2014年以來,海青鎮完成立面改造近8萬平方米,在風格上將海青打造成“北域江南”。在功能上突出產城融合,以項目為載體,把茶園布在駐地,使駐地成為園林。

  如今,茶文化博覽園已經成為海青鎮的地標性建筑,牌坊上“印象海青”“北茶之源”“茶園小鎮”等字眼,試圖向每一位來訪者展示海青鎮的風采。博覽園內,甜水河自西側穿園而過,灰瓦白墻,茶韻飄香,竹林幽靜,流水潺潺……行走其間,如在畫中游。除了美麗外觀,作為一個茶產業綜合體,它還具備生產、科研、展示等多重功能。

  北茶商街也是徽派風格的載體。和茶文化博覽園一樣,它也體現了風格與功能的融合,既是鎮區的景觀干道,也是茶產業核心區,目前一期已進駐商戶200余家,全部建成后可進駐千余家,年交易額20億元,成為北方最大的茶產品交易、工藝展示、文化交流和休閑體驗基地。

  挖掘茶葉文旅價值

  在漫長的發展變遷中,文化始終是一個小鎮的靈魂所系。追根溯源,海青鎮文化根基之深從“海青”之名中可見一斑。“海州之往青州,途中有驛站,往來人名之海青。”這便是海青鎮名字的由來。海青鎮原是海青古道上南北海陸交通驛站,現在的宋家嶺村是古道上的宋家口,是貨船靠岸水陸交接的要道。82歲的村民王以瑞告訴記者,“當年這里往來貿易很忙碌,是個繁華的地方,村邊至今保留的那條土道就是海青古道的原型。”

  為了挖掘驛站文化,目前海青鎮正著手恢復古驛站,復建海青驛等人文景觀。海青驛將建設成一處內含登驛展廳、驛站大廳、伙房、馬棚、驛吏展廳的古驛站建筑群,內植古樹、竹林,設蓮花池、古井,還原驛站古風貌。未來,海青鎮將成為驛站文化的一個尋蹤之地。

  對于世代種茶的海青鎮而言,茶也是一種文化。張剛表示,“圍繞特色小鎮建設,海青鎮一直堅持的是茶葉產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結合山、水、茶、竹的資源優勢,依托于青島市農委、財政專項扶持的海青茶業生態示范區,海青鎮將建設覆蓋19個村、20平方公里的北茶國家生態公園,打造北茶產業聯盟基地。此外,還將建設茶文化體驗園,游客可以參與采茶、炒茶、品茶各個環節,還能參與創作茶歌、茶戲。

  為延伸旅游業鏈條,海青鎮將全域102平方公里規劃為公園,杜鵑谷、大美海青等旅游項目都在緊張建設。在現有杜鵑花海的基礎上,占地1000畝的杜鵑谷項目將野生杜鵑引入海青鎮,已在海青鎮北山栽植野生杜鵑6.5萬畝。大美海青項目則涵蓋了山野莊園、特色民宿、民俗村等要素,全部建成后日接待能力可達2萬人。

   [編輯: 張珍珍]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海青鎮 茶園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