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国产一卡三卡四卡无卡精品,欧美 在线 成 人怡红院,高清一区二区

在濟大學生月均花費千余元 透支消費越來越普遍

2017-08-31 09:26   來源: 大眾網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大眾網8月31日訊 “女兒要到杭州讀大學了,媽媽每月給1200元生活費,沒想到女兒卻抱怨‘到底是不是親生的’。”近日,一位義烏媽媽發表的一篇網絡求助帖引發家長共鳴,紛紛表示,孩子上大學,每個月到底應該給孩子多少生活費?

  進入9月,駐濟各大高校將陸續開學。記者調查了山大、山師大、山財大等駐濟6所高校百位在校生的月開支情況,發現他們多數月均開銷在千元不等,有近三分之一超1500元。同時調查顯示,除基本生活開支外,社交和出游的占比也不小。錢不夠用怎么辦?多數學生還是做“伸手黨”,但也有學生選擇刷信用卡或分期付進行透支,甚至有個別學生冒險選擇校園貸。

  因生活費給得少

  一位媽媽被懟是否親生一大一新生躲進網吧“抗議”


  近日,兩篇網絡求助帖引發熱議,一篇是一位義烏媽媽的求助帖,稱女兒要到杭州讀大學了,她每月給1200元生活費,沒想到女兒卻懟她“到底是不是親生的”。“我的女兒平常成績就一般,這次高考考得也不盡如人意。不過考上了杭州某大學。前幾天給女兒買手機電腦提起了生活費。我不知道別家的孩子都給多少生活費,但我想了想覺得1200塊錢還是夠的。沒想到她不高興了,居然問我她是不是我親生的,1200塊要餓死她嗎,她同學的生活費是她的好幾倍。”這位媽媽在帖子中稱,電話費是他們出,然后買衣服鞋子都另外給錢,而這1200元只算是給女兒的伙食費,所以,她想問一下,1200元生活費少嗎?

  與這位義烏媽媽一樣,很多家長也面臨同樣的困惑。

  “這幾天,一直和老公商量應該給孩子多少生活費合適。”張女士告訴記者,她孩子今年考上北京一重點高校,9月份馬上要開學了,她也拿不準該給孩子多少生活費,最終她和老公商量后決定,每個月給孩子打2000元,另外還打算給孩子一張他們的信用卡備用。

  “給多了怕孩子花錢無節制,給少了又擔心委屈了孩子。”張女士說,她身邊很多朋友也十分糾結,一直在探討這個問題,因為沒有參考標準,只能摸索著給,從三四千到一兩千不等。

  另一篇求助帖是一位重慶某大學的準大學生發出的,他向師哥師姐求助稱,馬上就要去報到了,問在學校一個月2000元生活費夠不夠。他還稱,起初父母一個月只愿意給1500元生活費,為了多爭取500元,他躲進網吧呆了兩天,不理父母,直到父母妥協他才回家。

  像這位準新生一樣,駐濟高校的很多準大學生也在各自大學貼吧內“求助”生活費問題。“下個月就要來濟南上學了,我媽說每個月給1500元生活費,我想知道光吃飯,平時跟同學聚聚餐,這些錢夠不夠。”一位濟南大學準新生發帖向師哥師姐求助。

  這位新生發帖不久,有大學生回復說,“如果僅是吃飯、偶爾聚餐,1500元完全夠了。”

    生活費數據調查

  在魯上大學算“便宜”駐濟月開支多不超1500元

  大學生每個月的生活費多少合適?


  今年年初,麥可思研究院曾公布一份“大學生消費理財觀”調查報告。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每月平均開銷為1212元(不含學費、家庭與學校間往返交通費)。與此同時,該機構還根據調查結果,對不同省份大學生生活費標準進行了排名,其中,山東的排名并不靠前,排第24位,在山東上大學的大學生月均消費為943元。

  而騰訊《事實說》隨機對2萬用戶進行了相關調查,通過對回收數據的統計分析,得出《2016大學生消費觀念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大部分學生每個月的開銷在1001元到1500元之間。

  在濟南上大學的花費又有多少呢?

  記者通過電話、微信、貼吧等途徑向駐濟高校部分在讀大學生做了一項隨機調查,受訪學生來自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財經大學、濟南大學、山東建筑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6所高校。調查問題有兩個,一個是月平均花費,一個是花費去向,共回收問卷100份。

  記者統計發現,月均消費在1000元以下的10人,占受訪學生總數的10%;1000元-1500元的有64人,占受訪學生總數的64%;1500元以上的有26人,占受訪學生總數的26%。多數大學生在濟月花費在1000元到1500元之間,但個體差異大。來自山大2013級學生小徐告訴記者,沒有外出計劃的月份,她的月花費大概為1700元;來自濟南大學的小郭說,他當初入學第一個月花了5000元,后來平均月花費也在2000元左右;還有一位在本地上學的濟南學生說,她每周都回趟家,月生活費500元左右。

  錢都花哪了?

  伙食費占大頭戀愛月花費翻倍漲


  錢都花哪去了?記者調查發現,伙食仍然占大學生生活費開支的“大頭”,許多大學生每月生活費有四至六成都花在了伙食費上。“如果三餐能吃飽吃好,一天伙食費在18元左右,一個月就得600元左右。”山東師范大學大三學生小麗開玩笑說,在學校“餓不死也活不滋潤那種”一個月花費在1200元左右。山東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學生會近日針對本專業學生做了一項花費明細調查,多數學生平均月花費在1000元左右,其中吃飯花費在600元左右,洗漱用品、學習、交通、話費等生活費用為200元左右,零食、應急等花費在200元左右。

  在開支明細上,除了伙食費占大頭,其他消費支出男生和女生有明顯區別。男生更傾向于社交和娛樂消費,而女生則傾向于購買衣服、化妝品等形象消費。“我平時喜歡攝影和旅游,除了伙食費,買電子產品和旅游花費是大頭。”山東財經大學的小付告訴記者,他的月花費在1800元-2500元。

  不過,在調查中,不少大學生都表示,一戀愛尤其是男生,月花費會成倍增長。

  一位大學生表示,談一個女朋友,月花費下不來2000元。即將升入大四的小江坦言,他從大二開始談戀愛,從那時開始,父母給的1000元生活費就不夠用了,平時有時間就去做點兼職賺錢,“除了吃飯,平時還要陪女朋友逛街、看電影,每逢女友過生日或過節,還會買點女朋友喜歡的東西,偶爾還會出去旅行,有時候一個月3000元都打不住。”

  錢包見底怎么辦?

  除了做“伸手黨”透支消費越來越普遍


  在受訪大學生中,有接近半數的學生表示曾遭遇“入不敷出”的境況。

  一位大學生表示,她從來都不記賬,每次沒有錢花了就向父母要。錢包見底了怎么辦?像該學生一樣,選擇向父母求助的仍然占比最大。在麥可思研究院“大學生消費理財觀”報告中,有一項是專門針對該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錢包見底時,選擇向爸媽求助的占比40%,另外有20%的受訪學生選擇先消費后還款或分期付的形式延緩支出壓力,這也成為大學生消費的新趨勢。

  近日,浦發銀行發布業內首份《大學生金融知識及消費習慣調研報告》,其中對近3000名大學生信貸信用的調研顯示,近六成的學生有意愿/使用過分期付款的購買方式,近三成的學生有意愿/使用過信用卡;有10%的學生在生活費有缺口時會考慮使用信用貸款,普遍獲取的貸款額度在5000元以下,有一半獲得貸款的學生會使用其中40%-70%的額度;使用過信用貸款產品的學生中,有近10%的學生未還清貸款超過10000元,另有33%的學生選擇“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從其他平臺借錢還款。

  “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面對物質誘惑,很多學生無法把持,有的甚至選擇校園貸或信用卡透支,盲目的超前消費都可能給個人和家庭帶來傷害。”一教育人士建議,高校應該引導大學生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同時做好警示教育,避免大學生上當受騙。

  不過,也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選擇做兼職賺錢改善生活。“父母每個月給我打1000多元,我平時做兼職,一個月花2000元左右,基本平衡。”在濟南大學貼吧內一位在校生說。而另一位在校大學生李華告訴記者,她身邊有不少同學創業,做得好的不僅不再向父母伸手要生活費,就連學費也自己賺了。

  錢都去哪兒了?7成大學生月開銷超千元 仍是“伸手黨”

  每月1200元生活費,浙江一位準大學生嫌少?又到高校開學季,大學生們的消費問題又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不少網友感慨“如今養個大學生成本太高”!到底該給孩子準備多少生活費?成為讓家有大學生的家長們需要嚴肅思考的問題。給多還是給少,讓家長陷入兩難。

  從上世紀80年代背著水壺臉盆去學校報到,到如今手機、筆記本電腦、iPad成大學新生標配,幾十年間,中國大學生的“入學裝備”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日,齊魯晚報委托數據研究機構申請方在全國大學生中做了調查。數據表明,雖然大學生的生活花銷會受家庭月收入和學校所在城市影響,但全國大學生的月平均花銷在1000-2000元之間,省城濟南平均水平在1000-1500元之間,略低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據了解,目前中國絕大部分大學生仍然是“伸手黨”,在樹立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念方面,家長要適當放手,學校也要加強教育和引導。

  

圖片源自網絡



  大學生“標配”之變:從飯盒變成手機、電腦

  從上世紀80年代背著水壺臉盆去學校報到,到如今手機、筆記本電腦、iPad成大學新生標配,幾十年間,中國大學生的“入學裝備”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質條件提升見證了時代的發展與變遷,但如今大學校園內越發明顯的攀比風氣也同樣引發人們思考。

  1989年入學,必備品是自己的飯盒。

  1989年,貴陽小伙楊勁松考入了西北輕工業學院(現改為陜西科技大學),遠赴他鄉求學。回憶起自己的大學時代,他笑稱:“那時候的生活極其簡樸,入學的必備品是自己的飯盒,因為食堂沒有公共的餐具。”

  楊勁松告訴記者,當年自己的生活費由家里提供,一個月家里寄80元,主要是用于吃飯,少量用于購買書籍、生活用品等,基本上沒有校外的娛樂花費。大學期間,楊勁松和同學們的消遣娛樂項目就是打撲克,基本上沒有什么開銷,他和同學們偶爾會結伴去周邊旅游,也是窮游,相機都很少,紀念照基本上沒有。“當年也不流行出去吃飯,因為沒有錢,大家都是老老實實吃食堂。大部分同學平時打飯就是吃4毛錢的菜,有一點肉丁,一周才敢吃一次肉,一份醬牛肉8毛錢啊!”

  “我們那個年代,基本上都是畢業了要馬上自立,不再花家里的錢。除了基本生活費,很少能得到額外的錢用于娛樂等方面消費,每次放假回家都要買硬座車票,全程需要30小時。”楊勁松說,那種吃苦的鍛煉特別有益。

  1998年入學,聯絡工具是BP機。

  1998年,李敏(化名)進入浙江某高校工商行政專業學習。作為上世紀90年代的大學生,李敏當時的大學生活已經寬裕了不少,她記憶中,當時每個月的生活費大概在八九百元,這些費用主要用于吃飯、穿衣上,消遣娛樂的項目很有限。“我們當時就帶著自己的生活用品去學校報到了,別的什么都沒有。”李敏回憶,那個時候手機還沒有普及,也沒有什么電子設備,自己上大學以后買了一個BP機當作聯絡工具。而當時學英語也是聽卡帶,能有一個復讀機或者Walkman就很不錯。

  “當時父母給的生活費里,我要想辦法節省出一些用來買學習材料,還有用作一些考試的費用。”她回憶稱,大學時代同學們的生活費基本都是依靠家里提供,很少有人打工做兼職掙錢,機會少,大家也沒那個意識。在李敏看來,當年學校里的攀比風氣也并不是很明顯,同學們沒有一窩蜂去追求某個東西,生活很簡單。

  2003年入學,每天10元錢可以在食堂吃得很好。

  2003年,李虹含進入鄭州大學學習。回憶起十幾年前上大學的情景,他告訴記者,當時周圍很多同學還是比較清貧的。“食堂吃飯也很便宜,一天下來不到10塊錢也能吃得很好了,再加上買日用品一類的額外開銷,那時候一個月四五百元的生活費就足夠了。”

  “剛上大學的時候,手機還沒有完全普及,也沒有智能手機,我記得我第一部手機是到2007年時才買的,是一部諾基亞的直板手機。”李虹含回憶,剛入學的時候,大家還都買電話卡,用電話和家人朋友聯系,每個月的通訊費支出并不多。

  “那時候人情支出很少,因為大家都是窮學生,能在食堂一起吃個飯就覺得很開心,沒有說每天出去,你請我我請你的,雖然清貧,但是也很快樂,這是我們當時真實的生活寫照。”李虹含說,“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盡量要懂事聽話,不要給父母增加太多負擔,所以一直都是量入為出,不會為了追求一些物質上的享受過多向父母伸手。”

  2014年入學,大學生用上了蘋果手機。

  1996年出生的王佳珍,三年前進入蘇州大學新聞專業學習。作為“95后”大學生,王佳珍和同學們的生活學習條件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大一剛開學時,王佳珍的父母給她買了手機和電腦,這也是目前同學們普遍都有的。王佳珍說,自己每月的生活費大概在1500到2000元,是班里的平均水平,“這些費用中吃飯占得最多,一個月差不多要六七百元,其余的花銷還包括交通費、話費、買衣服等等。”

  她告訴記者,現在的大學生除了必須的吃穿費用,也少不了一些人情支出,同學偶爾會在外就餐,而不少談戀愛的同學,每逢七夕節、情人節這樣的節日還要互送禮物。在王佳珍看來,上大學這幾年也感覺到學校里的攀比風氣比較重,大家喜歡比較手機、化妝品等等的好壞,也有不少人用上了蘋果手機。

  “如今大學生在外面工作的機會也很多,我自己做過很多,包括培訓機構老師、主持、錄音等等,學校也會有獎學金,自己存一存還是不小一筆收入。”王佳珍告訴記者,這幾年她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是有了收獲,現在她已經用自食其力掙的錢換了電腦和蘋果手機,還買了一部微單用于完成專業作業,這讓她很有成就感。

  當代大學生調查:月花費多在1000-2000元

  在近千名被調查大學生中,女生占比58%,男生占比42%,參加調查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以北京、山東、廣東居多。

  調查顯示,國內大部分大學生的月生活花費在1000-1500元之間,這一比例達到36.8%,其次是1500-2000元之間,占比為21.25%,另外還有800-1000元(20.36%)、500-800元(9.28%)。其中500元以下的,僅占2.35%,5000元以上的也只有1.23%。也就是說,調查中約七成大學生月花費超千元。

  生活費與家庭收入有較大關系,整體而言,1000-2000元的月生活費是大部分大學生的選擇。在調查中記者了解到,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大學生,學生月花費最多的是500-800元,占比29.49%;家庭月收入在2000-5000元之間,學生月花費基本在1000-1500元之間,占比為39.69%;月收入在5000-10000元的,學生月花費占比最多的在1000-1500元之間,只不過這一比例達到了41.93%。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月收入在10000-20000元的,學生月花費占比最多的也是1500-2000元之間,達到43.1%;即使家庭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月生活花費在2000-5000元的占比為36%,其次是1500-2000元之間。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雖然家庭收入較低的同學生活費明顯比家庭收入較高的同學低,但即使是家庭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最低一檔,學生生活費的中位數也在800-1000元。由于目前的物價和消費水平,即使大學生再拼命省錢,也很難把每月花銷控制在幾百元。

  同樣,大學生的月花費與所處城市關系極大,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有大約20%以上的大學生月花費在2000-5000元之間,月生活費在800元以下的大學生只占很少一部分;在其他省份省會及其他二線城市,占比最大的還是1000-2000元之間;隨著城市等級下降,大學生的月生活消費有明顯的降低趨勢。

  駐濟高校大學生花費略低于一線城市

  “我記得大學期間,父母最多一個月給我1000塊錢,瞬間感覺自己成了最富裕的人。”談起大學生活,已經大學畢業5年的劉成笑著說。劉成2008年開始讀本科,一個月800塊錢生活費是“標配”。

  “每天就是吃食堂,當時一個月往校園卡里充200塊錢一般就足夠,偶爾出去吃頓飯也是買點街邊小吃之類,如果跟同學一起出去吃一頓‘大餐’,有可能就得節衣縮食幾天。那時山大中心校區附近有很多小吃街,在餐廳吃膩了的時候,滿足了窮學生很多‘口腹之欲’。”劉成說。

  如今這么多年過去,記者了解到,目前大學生的生活花費幾乎翻了一倍。在山大讀大三的小張告訴記者,“現在一個月生活費最低標準1200元以上”。小張給記者列了一個詳細的月花銷清單:“日常餐廳吃飯500元、電話費(含套餐)70元、洗漱用品(含剪頭發)80元、偶爾兩三次聚餐200元、買書/雜志50元、網購衣服每月平均200元、愛好花銷(音樂/看球/電影)100元以上……”合計起來,1200元左右。

  “這只是最低生活標準,現在網購太便捷,經常一不留神就超支,這樣月末就得節衣縮食幾天,經過很長時間才形成了一個基本的生活開支。”小張說,父母每月給他的生活費是固定的1000元,多出的部分就靠自己勤工助學、干兼職等補上。

  女生在大學里還要買衣服、化妝品等,平均開銷比男生要大一些。齊魯理工大學大三女生小陳每月的生活費在1500元以上,“跟男生相比多出的部分主要是衣服和化妝品,以及零食等。”但不管怎樣,記者了解到,省城濟南的大學生花費,平均水平在1000-1500元之間,略低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

  隨著網絡購物的普及,學校周邊商業圈的發展程度對學生的月生活花費影響漸少。“以前長清大學科技園剛發展時,周邊商業圈還沒有現在繁華,網絡購物也沒有如今這么發達,確實對學生的購買力造成一定限制。現在即使周邊商業街慢慢發展,大學生卻更多選擇網上購物,除去每月的伙食費,剩下的支出大學生幾乎都可以在網上完成。”從上學到工作,在長清大學科技園生活8年多的林先生告訴記者。

  入不敷出時,四成學生打工或節衣縮食

  當被問到自己生活費的來源時,小陳告訴記者,基本都是來自于父母,雖然平時也會干一些兼職賺點零花錢,但大頭還是父母來承擔。“就拿每個月的話費來說,都是父母給充值。尤其是女生,衣服、化妝品花銷比較大,花費多由父母承擔。”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大學生的生活費,93%以上都是向父母要,其次是打工兼職,另外就是獎助學金,還有一部分學生通過貸款等方式獲得生活費。

  作為生活費,吃飯、買衣服和娛樂交際是大學生生活費的三大主要用途。在調查中,申請方為所有受調查者設置了只能限選三項之內的限制,目的就是篩掉較次要的支出路徑。其中,餐費、交通費和電話費等日常花銷能占據89.56%,其次是購買衣服、化妝品等,占到51.29%,剩下的主要是娛樂交際活動,比如聚餐、看電影和外出游玩等。

  在調查中記者也發現,大部分大學生沒有很好的理財習慣,當被問到“是否有記賬的習慣時”,50.67%的大學生表示沒有記賬的習慣,但會在心里有一大致的預算估計有22.48%的大學生表示有這個習慣,但也只是記一些重要開支,有時候會與預算有一些出入;只有13.09%的大學生表示會詳細記賬,而且支出和預算基本一致。“我覺得一些理財APP的賬單記錄就挺好,每月都知道自己花的錢去哪里了,不好的地方就是不能提前預算。”小張表示。

  缺乏理財習慣,導致一些大學生不能進一步針對自己的支出結構做出任何規劃,缺乏財務規劃的人,自然就缺少必要的應急儲蓄,也容易收入和支出不匹配,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記者調查了解到,一半以上的大學生偶爾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只有26.4%的大學生從來不會出現“入不敷出”,經常“入不敷出”的占比約為13.2%,還有7.27%的大學生月月都“透支”。

  “如果沒體驗過入不敷出的感覺,好像大學就不完整。”小張笑著說。遇到入不敷出的情況,不同的大學生選擇不同。48.82%的學生會選擇找父母再多要點;還有41%的學生會兼職打工賺錢,或者“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還有的大學生選擇找同學、朋友借點,只有30.64%的大學生會花平時積攢的積蓄,另外還有5.9%的大學生使用信用卡和借貸平臺。

  給多給少家長“兩難”,不妨適當“放手”

  “給多了擔心亂花,給少了擔心孩子受委屈。”9月份孩子即將來省城上大學的林女士直言不諱。“現在大學生面臨的誘惑太多,花錢的地方也多,如果不給他足夠的生活費,一方面擔心孩子在社交方面受限,也擔心他走歪路從別的渠道籌錢。”

  林女士介紹,開學前夕,她已經通過周邊很多孩子上大學的家長打聽,大部分孩子的生活費確實在1500元左右,“但是當我跟孩子商量這個數額的時候,孩子并不滿意,說跟同學出去吃頓飯就得兩三百塊。孩子剛上大學,如果從錢這方面管得太嚴,擔心他被同學笑話。”

  “隨著超前消費越來越普遍,如何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幾乎是開學季每個高校都面臨的第一課。”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李老師告訴記者。

  據了解,現在很多家庭仍然是獨生子女,父母習慣為子女“包辦一切”。但實際上,作為一名大學生,他們即將獨立面對社會,已經有了基本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應該適當放手,重在引導,讓他們獨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在生活費方面,家長可以做到限額供應,超出預算的部分,引導孩子通過合理方式自己去解決,現在大學里勤工助學、打工兼職已經非常普遍。另外,隨著校園貸的盛行,學校也要及時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李老師說。

  (據濟南時報、齊魯晚報、中國新聞網綜合消息)

   [編輯: 張珍珍]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大學生 月均花費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