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何勇海
要防止“天價志愿咨詢”剝奪考生“十年寒窗,一朝中舉”的成就感,從教育部門到中學、大學及社會公益機構,要在志愿咨詢上承擔起公共責任,提供足夠的公益服務。 高考過去一周,考生和家長又為填報志愿忙碌起來。如何在短時間內篩選有效高校和專業,一些報考輔助機構和填報志愿APP成了家長的“救命稻草”。記者從幾家服務機構了解到,一對一輔導便宜的1萬多元,貴的高達4萬元,但“天價”也擋不住家長的熱情。與此同時,大量高考志愿填報軟件、APP也上線,魚龍混雜、價格不等。專家提醒,家長需先掌握一定知識,在選擇服務和機構時擦亮雙眼,避免上當。(6月15日《北京晨報》) 一些考生和家長之所以熱衷志愿填報輔導機構、志愿填報APP,無非是為花錢圖個省心與放心。如今,在考生和家長中流傳著一種說法:志愿填報的正確抉擇比高考更重要,為此花再多的錢也要花。
然而,考生和家長在志愿填報上,真能買來省心與放心嗎?恐怕未必。商業性志愿咨詢服務機構往往宣稱“大數據幫你填報志愿上好大學”,但當他們依據那些數據幫考生做出選擇時,很可能會改變這個數據未來的狀況,給考生帶來新的風險。比如,商業機構從其整理儲存的數據中推測出某專業的錄取分數低,會引導考生報考該專業,由此可能出現很多考生報考同一專業,反而把分數抬高了。而且,大數據能推算出一定的填報規律,但沒法算出考生喜好。
其實,一些家長也深知,花錢未必能買到省心與放心,但他們在病急之下就會亂投醫。這也從側面折射出,高考志愿填報咨詢存在嚴重的公共責任缺失、公益服務缺位。學校在考前忙于緊張的復習,考后對于志愿填報服務卻關注不夠,即使有學校組織志愿填報咨詢活動,仍是開大會式的講講流程,講講平行志愿、征集志愿、錄取批次、調檔比例等大略內容,對考生有用的指導信息有限。不少教育部門也只是啟動高考志愿填報網上咨詢平臺,便捷倒是便捷,但考生同樣難以收獲想要的咨詢結果。
要防止“天價志愿咨詢”剝奪考生“十年寒窗,一朝中舉”的成就感,從教育部門到中學、大學及社會公益機構,要在志愿咨詢上承擔起公共責任,提供足夠的公益服務。公益服務不應僅限于辦一兩場大型講座或咨詢會,而應多多舉辦線上線下講座、交流活動;同時不應將志愿咨詢一味搬到網上,還要實現精準化、常態化——在學校或教育部門設置咨詢窗口,實現一對一咨詢與指點迷津;還要及時發布正規權威的高校招生大數據,消除考生的信息不對稱。當然,也要將靠忽悠斂財的“騙子機構”堅決清理,引導扶持有資質又有誠信的咨詢機構健康發展。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jr22wz.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焦琳]